張鐵山
摘 要:小學、中學雖同屬九年義務教育的范疇,但學生的心理、思想卻發(fā)生巨大變化,如何讓我們的教育“與時俱進”,不出現(xiàn)“刻舟求劍”的教條主義,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保證孩子的學習、生活的熱情和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樹立正確人生觀、道德觀。
關鍵詞:學生;過度;教育管理
有很多家長有如此的感覺:剛入校門孩子意氣風發(fā),積極努力,但經過了一個時期的學習和生活后孩子們的性格、語言都發(fā)生了較大變化,有部分孩子變得沉默寡言、有的變得缺乏自信、甚至是孤獨,弄得家長莫名其妙,往往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卻又無計可施,怎樣做好小學與初中階段的過渡呢?
小學和初中雖然是同屬國家規(guī)定的九年義務教育的范疇,但兩個階段管理方式、授課方式、學習方法、知識的范圍、社交方式、生活環(huán)境均存在差異,這就需要一個相互融合、適應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過度,那么怎樣才能較好這個階段過渡?
一、 了解掌握孩子的心理變化,適時疏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說明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孩子非常依戀父母。小學階段的孩子完全是在父母、老師的眼皮底下學習、生活,很少有自我獨立的空間,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往往失去自我,一貫依賴與順從。到了初中以后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正在逐步走向獨立,想到更多是學做“大人”,像大人一樣辦事,樹立自己的尊嚴,脫離監(jiān)護人、家長、老師的管護,做事給同伴、老師、家長看,來證明自己能力,致使獨立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樣就與管理者形成心理上的、行為上的對峙,這種長期的對峙如果不加以合理的引導與教育就會形成教育心理學中逆返心理。此時管理者要及時掌握孩子的心理動態(tài)進行的疏導教育,保持孩子樂觀、向上、積極的心態(tài)。
二、 強化集體教育,學會關愛他人和交往
小學是在父母、老師的看護下長大而到了初中即將獨立,都想要建立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團體,特別是很多孩子都是來自不同學校,在教育教學和管理存在千差萬別,有著不同的個性特點和生活習慣,要想將這些孩子很好管理起來就要統(tǒng)一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世界觀,就要有針對性進行個性改造和集體主義教育,讓他們懂得這個集體是大家共同締造的,是他們共同的榮譽,需要他們共同奮斗。為此,為了這個集體的發(fā)展他們要克服個人主義思想,克服小團體意識,要自我改造,從而樹立主人翁的責任感,讓對他人的愛、對集體奉獻成為學習、生活的目標,讓他們覺得付出、奉獻是最美的,讓榮譽感戰(zhàn)勝個人主義,讓美、愛引航生活,實行我要做、我能行的向上的氛圍。
三、 教會學習方法,鍛煉攝取知識的能力
隨著課程的增加,課業(yè)負擔的增多,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的增加,會有很多同學找不到學習的好方法,理不清學習的頭緒,往往就會形成越理越亂的不利局面。這時是將孩子推到是進與退、學與怠的中間危險地段,是孩子堅持與放棄最危險的時候;是教育、引導、鼓勵孩子最佳時機和最佳轉換時刻。常言道“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在最艱難的時刻也就是最想解決問題時刻,是教師最佳點撥時機、最好傳授學習方法關鍵點,我們要不失時機地掌握這一瞬間動態(tài),了解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幫助他們尋找問題根源及解決方法、理清問題的脈絡,從而引導他們學會學習并掌握學習方法要領,形成獨有的學習技巧與能力。從而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提高自我獲得知識的愿望和能力,達到自主學習的目標。更重要是引導教育孩子多讀書獲取相關的知識,實現(xiàn)知識互補、互通,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 培養(yǎng)學生的特長,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和興趣
隨著課程的增加,知識的廣度和難度提高,每個孩子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心理、行為上的特征變化,逐步演變成不同個性。在此介入一個心理發(fā)展、性格形成與定位的危險階段。如何培養(yǎng)積極、向上、樂觀并獨具創(chuàng)造力的心理呢?首先要充分尊重他們的需求與興趣,讓孩子的語言特長、身體優(yōu)勢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在學?;虬嗉w舉行一些如演講、游戲、賽跑等活動,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與那份自信,并在活動中交流形成教學互長的態(tài)勢,逐步克服不良的傾向和習慣。其次,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與愛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校和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來滿足學生興趣培養(yǎng)需要,在加上教師正確引導,同學的幫助來激發(fā)一切能動力量促進思想、行為的養(yǎng)成。這樣就能為過渡中的班集體、個人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深挖學生的特長、充分培養(yǎng)他們興趣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種極佳方式,也是保證小學生平穩(wěn)過渡培養(yǎng)穩(wěn)定性格的最好途徑。
五、 營造良好交際、教育教學氛圍
良好教育教學氛圍和環(huán)境是打開孩子心扉、抒發(fā)孩子情感描繪美好藍圖起點;是孩子拋開一切煩惱與新生環(huán)境融合、與新伙伴交流的最佳切入點。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對孩子的了解會比較全面、具體一些,首先要與家長進行及時交流,掌握孩子的各個方面的變化與特點形成家校共管的模式,讓家長交實底、講真話,不隱瞞孩子的缺點也不夸大孩子的長處,為孩子的發(fā)展、教育定目標,建立個人發(fā)展檔案。其次,進行集體主義教育,樹立統(tǒng)一目標??朔唤】?、不利于集體發(fā)展的個人主義小思想,講求人人為集體、各個都是主人的集體精神,在集體中形成互助、奉獻、陽光的風氣;另外,可以通過一些集體活動培養(yǎng)集體凝聚力讓在快樂生活成為主旋律。
做好小學與初中學生過度的教育管理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首先必須適時掌握學生心理變化進行疏導,建立良好生活環(huán)境;其次,充分培養(yǎng)興趣與愛好,發(fā)揮個人特長,形成濃厚集體主義氛圍,讓互助、友愛、奉獻成為主旋律。
參考文獻:
[1]“刻舟求劍”節(jié)選自戰(zhàn)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
[2]“觸類旁通”節(jié)選自《周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p>
[3] “與時俱進”節(jié)選自《人民日報》 (2002年07月02日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