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尹樓位于延邊州延吉市光華路的曙光胡同內(nèi),是由我國愛國將領吳祿貞于1907年10月親自督建的。作為清末吉林邊務督辦公署樓,這座二層小樓歷經(jīng)百年,飽經(jīng)滄桑,如今成為了散落于民居的老建筑,與現(xiàn)代化氣息的居民樓緊緊相擁,顯得些許格格不入。如何對歷史古建進行最好的傳承與保護,是當代人必須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道尹樓;吳祿貞;愛國主義;古建筑保護
一、道尹樓的簡介
道尹樓位于延邊州延吉市市政府北側(cè)光華路的曙光胡同內(nèi),是由我國愛國將領吳祿貞于1907年10月親自督建的,是當年清末年間的吉林邊務督辦公署遺址。吉林邊務督辦公署(舊時也稱戍邊樓)原本是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建筑群,有青磚瓦房221間,現(xiàn)存的古建筑只是公署樓群中最為壯觀、最為端莊典雅的。1999年2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14年改為延吉道尹公署后稱“道尹樓”。
道尹樓為我國傳統(tǒng)木構架建筑中的懸山頂二層樓房,屋頂鋪有青灰色磚瓦,屋角起翹。它面闊五間,縱深兩間,由24根紅色的柱子環(huán)抱著。這些木質(zhì)的柱子,底層為圓柱形,頂層為長方體。柱的截面形狀不同是因為頂層柱子之間安裝了扶手和欄桿,扶手為藍色,欄桿為綠色,柱子頂端雕梁畫棟,鏤空飛檐,是和扶手一樣的藍色。它的主體圍護結(jié)構是由磚砌成的,分為紅磚和青磚,四匹紅磚,四匹青磚,呈現(xiàn)出整齊有規(guī)律的條狀,交錯縱橫,美輪美奐。墻上裝有門、窗,母題為拱形和長方形,能尋到新中式的影子。道尹樓正門的匾牌上寫著“愛國將領吳祿貞在延邊”,左邊掛牌上面寫著“吉林邊務公署”,右邊的是“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分別用漢字和朝文書寫。
道尹樓建造時已經(jīng)處于清朝末期,建造方法已經(jīng)脫離了清式建筑的束縛,它的處理很簡潔,對吻獸、斗栱、柱子等構件沒有細畫,完全是用顏色區(qū)分,大部分部位涂了不同顏色的油漆,如柱子、扶手、欄桿,也有的部分是天然建筑材料的顏色,如屋頂和磚??梢姰敃r形勢緊迫,沒有那么多時間追求這些美化建筑的細節(jié),也可以體現(xiàn)出閉鎖的國門被資本主義列強用炮艦和鴉片沖開后,建筑曲折而緩慢的發(fā)展。
二、保護道尹樓的重要性
古建筑本身就應該被保護。在一戰(zhàn)中,兩國交鋒,涉及到北京時,簽署了和平協(xié)議,我們寧愿暫時投降,也要保護文化古城。
1.站在歷史的角度
保護道尹樓,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愛國教育意義。道尹樓的建造,有著特殊的歷史時代和文化背景。
20世紀初,日本帝國主義盤踞朝鮮,并妄圖吞并延邊這塊肥沃的土地,為了使土地的侵占合理化,妄然捏造了 “間島問題”。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像一只任人宰割的小綿羊,在帝國主義的大山下喘息著,損失了多少寶貴的領土,“間島”卻是一個例外,這得益于我們的愛國將領吳祿貞。
吳祿貞,字綬卿。他在日本留學時就加入了孫中山的興中會,1903年與黃興、宋教仁等建立革命組織華興會。他是一位民主革命者,后來被孫中山譽為“蓋世之杰”1907年7月,隨新任東三省總督徐世昌來奉天任軍事參議。間島問題日益嚴重,為了粉碎日本人的陰謀,吳祿貞率領周維禎、李恩榮等下屬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來到延吉,他和助手以及測繪生費時七十三天,在延邊縱橫行程二千七百余里,完成了邊界實地勘察任務。他們收集整理了大量資料,編繪了《延吉邊務專圖》,編寫了長達十余萬字的《延吉邊務報告書》,以延邊地區(qū)的歷史、人文、地理資料,為談判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當時正值三伏天,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他們連續(xù)兩個半月跋涉在崇山峻嶺間,露宿于野獸出沒處,蚊叮蟲咬,酷暑難忍,但他們?yōu)榱俗C明該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為了捍衛(wèi)我國的領土完整,為了實現(xiàn)我國的民族獨立,不畏艱難險阻,毅然堅持了下來,他們犧牲了小我,成全了大我。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1909年我國與日本在北京簽訂了《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有了《延吉邊務專圖》和《延吉邊務報告書》這兩樣強大的理論武器,日本終于在鐵的事實前敗下陣來,不得不承認“間島”是杜撰的,延邊州保住了!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唯一的對外交涉成功!
日本企圖侵占延邊的陰謀被挫敗后,進行種種破壞活動,瘋狂掠奪資源。吳祿貞坐鎮(zhèn)延邊,為驅(qū)除韃虜、振興延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座小樓曾作為道尹公署長達16年,見證了吳祿貞的愛國和民主,見證了昔日的風采和尊嚴,見證了歷史的繁榮和興盛。
道尹樓是我們不畏列強、英勇奮斗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反映了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tǒng)一。這近代史上唯一的外交成功,不正是愛國主義的完美體現(xiàn)嗎?愛國主義是歷史的、具體的,它是調(diào)節(jié)個人與祖國關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guī)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站在現(xiàn)在的角度
道尹樓是文明的物證,記錄了舊時的記憶、歷史的信息,它承載著熱愛祖國、團結(jié)統(tǒng)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只有對它加以保護,才能讓我們身臨其境的追溯歷史,創(chuàng)造、發(fā)展、鞏固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抵御外來文化的侵襲;只有對它加以保護,才能更深刻的了解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的發(fā)展和演變;只有對它加以保護,才能正確認識歷史,做到古為今用;只有對它加以保護,才能憶苦思甜,更加珍惜幸福的生活;只有對它加以保護,才能增強國人自信,去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
三、道尹樓保護不當?shù)脑蚣翱尚行越ㄗh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方面提高了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對土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急速膨脹的人口更是渴求著更大面積的居住空間。就這樣,對歷史建筑的保護思想慢慢地被這些要求所吞噬,在貪婪者的指揮下、在挖掘機的碾壓下,一座座古建筑轟然倒下。古老的回憶為建設新秩序讓路的例子不勝枚舉。2012年,一句“維護性拆除”,使梁思成、林徽故居和蔣介石行營相繼淪為一片片廢墟。我們多希望時間過得慢一點兒,拆的慢一點兒,讓我們有機會去瞻仰、去追憶,去跟過去好好告?zhèn)€別。
道尹樓身居在幽深買的胡同內(nèi),像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者,沉默著,微笑著,靜靜地聆聽著布爾哈通河的樂音。經(jīng)歷了一百多年時間的洗禮,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壞,玻璃破損,漆皮脫落,墻角的磚塊都脫落了,墻身的磚塊有的也不完整了,大門緊鎖,屋頂雜草叢生。我們從它現(xiàn)在的面目可以看出,已經(jīng)有好心人對它進行了或多或少的修復,但是簡單的修繕并沒有恢復它往日的風采。
我想,當時的建設者站在戍邊樓建筑群遺址前,肯定做了最激烈的思想斗爭和針鋒相對的討論吧,一面是中國歷史的具象寫照,另一面是廣大人民群眾渴求的眼神。最后,他們折中了,他們屈服了,并采取了當時想到的最完美的處理方式:拆掉建筑群的大部分,只保留戍邊樓中最壯觀的公署樓,下挖三公分,在前面加兩個花壇,變成小區(qū)的景點,樓房全部圍繞公署樓建造?;蛟S是場地限制,或許是為了滿足日照間距,或許是為了更緊湊,道尹樓周圍的空間很是局促,想要看清它的全貌,甚至要進入到四周臨近的樓房里。對于這種處理方式,我們不能評論好與壞,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換成是我們,你能確保不會將它連根拔起嗎?
鑒于現(xiàn)狀,可以提出幾點可行性建議:①加大思想教育,從根本上加強人民對傳統(tǒng)古建道尹樓的保護意識,提高重視程度;②呼吁相關部門投入人力物力,盡快修繕整理,查閱資料,盡可能恢復它的原貌,讓它永遠屹立在美麗的邊陲小鎮(zhèn);③周圍建筑超過設計使用年限后,果斷拆除,進行園林設計,增強環(huán)境的美化,并作為旅游景點對外開放;④申請作為正面材料寫進教科書,申請成為愛國教育基地,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游客旅游觀光。道尹樓以凝固的姿態(tài),將過去的智慧和情感定格。我們多么希望能夠采取一些措施,讓它在現(xiàn)代的文明中依舊綻放昨日的風采。
中國著名本土建筑師、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王澍說過:中國社會的人文基礎,基本上被摧毀了,正是因為人文基礎被摧毀,才導致這么多事情不經(jīng)考慮的發(fā)生。比如說我們傳統(tǒng)的城市和建筑,粗略統(tǒng)計的話,近三十年內(nèi)大概被摧毀了百分之九十,這個事情是前所未有的。這個事情為什么會發(fā)生?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并沒有很多的憤怒,也沒有很強烈的感情的反應,這件事兒就發(fā)生了。保留記憶要用什么樣的方式?你沒有辦法簡單的傳承,因為記憶是活的,它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我們要探討讓這個記憶活著,以一代代傳承下去的方式,在今天能夠活的下去,在今天大家能夠理解的方式,然后又能跟過去對話,跟過去的時間的感覺能夠相接。
參考文獻:
[1]李虎山,王莉梅,《高級極目星關——東疆第一樓道尹樓建筑賞析》,2012年8月15日《城市檔案》.
[2]朱宏啟,《延吉道尹小區(qū)“道尹樓”頭上長草腳下落磚期待修繕》,2013年10月15日延邊新聞網(wǎng).
[3]王洲,潘可馨,《中國古建筑保護的發(fā)展與對策淺析》,2011年8月(上)科教導刊.
作者簡介:孟麗(1993-),女,漢族,籍貫: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延邊大學工學院2011級建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