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芳
摘 要: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無限生命力的源泉。馬克思主義哲學首次賦予實踐科學的含義并將科學的實踐概念作為貫徹馬克思主義的一根紅線,從而科學的回答了哲學基本問題并創(chuàng)立了歷史唯物主義。本文分析了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
關鍵詞: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地位
認識來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人類認識世界并且改造世界,這是認識真理并推動實踐發(fā)展的原因和結果。所以真理性認識的動力和目的是指導實踐,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真理的源泉。馬克思主義實踐真理觀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具有重要的當代意義。
一、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qū)別于其他哲學理論的根本標志
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首次賦予實踐科學的含義。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一條中就批判了從前一切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人類實踐活動的錯誤理解并提出了正確理解實踐活動的原則,即: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對象性”揭示了實踐的科學含義。“對象性”既克服了舊唯物主義單純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理解的缺點,也彌補了唯心主義抽象的發(fā)展主體的能動方面的缺陷,從而完美的將主體與客體統(tǒng)一在實踐活動之中。首先,實踐活動既是“對象性”的活動,是對客體的改造,也就意味著實踐活動是客觀物質性的活動,是現實的、感性的活動而不僅僅是理論的活動。其次,“對象性”的活動既然是對客體的改造,也就意味著實踐的主體具有能動的改造客體的能力,實踐活動是實踐主體本身實踐能力的體現。第三,實踐活動是“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是對現實世界的改造的活動。因此,實踐活動必須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中去理解,在一定的、現實的、具體的社會的、歷史的條件下去理解,這揭示了實踐活動的社會歷史性。馬克思深刻揭示了實踐活動的客觀物質性、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使實踐第一次成為科學的概念,對哲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其次,實踐是貫穿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一根紅線。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任何一種理論體系不同的地方正是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始終以實踐為中心、以實踐為基礎、以實踐為內容、以實踐為目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正確解決了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關系,以實踐貫穿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因而具有開放性并獲得了無限的生命力,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qū)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標志。
二、馬克思主義實踐真理觀的實踐意義
1.“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提出?!敖夥潘枷?、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重大發(fā)展。正是在馬克思主義實踐真理觀的內在指引下,我們黨形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了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統(tǒng)一,正確評價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開創(chuàng)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理論,從而使我們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2.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彰顯出實踐真理觀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的豐富和發(fā)展。真理是具有相對性的,世界及其事物變化是辯證統(tǒng)一的,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認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地豐富完善。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開放性的特質所要求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隨著實踐的變化發(fā)展而不斷地豐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因發(fā)展的需要而產生,依據真理相對性的原理,也必然因發(fā)展的需要而豐富和完善。只有在馬克思主義實踐真理觀方法論指導下,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才能不斷充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
3.提高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實踐的主體是人,這就要求人要不斷進步以適應不同條件下實踐的新的變化和要求。馬克思實踐觀告訴我們,人的個性是發(fā)展是歷史的,人的個性解放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人要想獲得解放就必須依賴于現有的條件,不斷的去改造、創(chuàng)造,而這些都有一個大大的前提,就是人自身素質要過硬。這也就要求人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學習進步、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以達到人自身的個性解放。
4.把脈全球化。全球化已然成為必然趨勢,伴隨全球化產生的生態(tài)危機、資源危機、人口暴漲等問題層出不窮,馬克思實踐觀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及科學的分析方法,現在的全球化問題雖然已有別于馬克思那一時代,可以說,當時的馬克思實踐觀是資本主義的實踐觀。但是馬克思實踐觀所具備的優(yōu)秀特點仍然對于當代的全球化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有學者認為,全球化是西方化乃至美國化,這種觀點無疑具有片面性。因為,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時代是由多極主體所共同主導的實踐關系在全球范圍內的形態(tài)整合,促使著各個主體之間相互關系,共同作用以及相互變化,重新將實踐問題引向重點。從馬克思實踐觀角度看,全球化就是實踐的全球化,迫使樹立“多極主體”觀念,憑借信息時代進行實踐過程,是把控全球化動向的有益工具。
三、樹立科學的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必然趨勢
1.樹立科學的實踐觀,準確把握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的唯物主義,它堅持物質本體論、一元論,認為實踐只能改變物質的存在形式,并不能創(chuàng)造一切,它反對實踐一元論或實踐本體論,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絕不是實踐哲學或實踐主義,但是,實踐又是人和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離開實踐,就沒有社會生活本身。
2.樹立科學的實踐觀,劃清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界限。要了解舊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陷,還要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分歧之所在,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完成哲學革命的理論貢獻,為更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做好鋪墊。
3.樹立科學的實踐觀,將唯物主義的路線貫徹到底。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才能擺脫一切教條主義、迷信的束縛,貫徹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原則,克服唯心主義的干擾,駁倒一切形式的不可知論,將人類社會推向不斷進步的軌道。
四、結束語
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能夠批判唯心主義,同時也作為舊唯物主義的分界線,是傳統(tǒng)哲學的一大轉折點。要想正在的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就必須要掌握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的實踐觀點,并付諸于實踐中,從而更好的促進社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洪君.關于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0,05:23-24.
[2]于波.論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J].考試周刊,2014,11:12-13.
[3]郭巖峰,張春艷,張麗.論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0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