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靜
【摘要】本文提出了體校文言文教學文本增刪取舍的五個原則:教學文本的趣味性、淺易性、知識性、經(jīng)典性、教學文本的編排性質(zhì),同時對體校文言文教學文本的增刪取舍給出了一些自己的案例,以期能對體校文言文本如何增刪取舍以適應體校語文教學的課題有所啟發(fā)和貢獻。
【關鍵詞】體校;文言文;文本;增刪取舍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由于體校學生本身的特殊情況與現(xiàn)在使用的普通中學教材之間存在著矛盾,所以在使用現(xiàn)有的教材時很有必要做出一些改動,使其更符合體校生的實際情況,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本文旨在對體校目前使用的初中教材中文言文教學文本如何增刪取舍以適應體校的語文教學來做一番探討。
一、體校初中文言文教學文本增刪取舍的原則
(一)教學文本的趣味性
在體校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都有一個普遍的認知,那就是體校的大部分學生學習基礎差、學習態(tài)度差、學習習慣差、學習成績差。通過筆者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切身感受和調(diào)查問卷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似乎很不喜歡。經(jīng)過分析,這種情況可能是由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文言文本的客觀原因。文言文,俗稱古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由于時空原因,文言文的詞匯、語法等與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白話文差距較大,學生學習文言文不亞于學習一門新的語言,難度較大。文言文知識系統(tǒng)龐雜,學生需要掌握的東西很多,而且大部分文言文都要求背誦。文言文本大多以抒情和說理為主,表達作者的情感和觀點,敘事性不強,學生對此并不感興趣。而且文言文本中即使是故事性、情節(jié)性強的作品,反映的內(nèi)容也和現(xiàn)代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難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第二,體校生的主觀原因。體校生由于長期以來不良的學習習慣的影響,喜歡讀圖而對純文字的文章很抵觸,喜歡故事性強的文本,所以他們大都喜歡通俗類讀物和漫畫書籍。
由于以上種種原因,我們可以看出體校文言文教學中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何等重要。因此,文言文本增刪取舍的第一原則應該是突出文本的趣味性,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文本的淺易性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jīng)討論了由于一些原因體校生在文化課學習中存在著特殊性,他們較之普通中學生學習基礎差,接受能力弱,心思也不大在學習上。所以對于體校生而言,教學文本不僅要有趣味性能引起他們的興趣,還要具有淺易性,便于他們理解學習,這樣他們才有學習的成就感,才有進一步學習的動力。所以,在文言文本增刪取舍的考慮上,我們也應該提出教學文本的淺易性這一
原則。
(三)教學文本的知識性
體校初中的文言文教學雖然有其特殊性,但還屬于義務教育的范疇之內(nèi),因此新課標中關于文言文教學的課程目標也是我們對于文言文本增刪取舍所要考慮的方面之一。新課標中對于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的課程目標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語言上的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我們體校的文言文教學也是要完成這些目標,所以在對于文言文本的增刪取舍時我們也要充分考慮到文本的知識性。
所選的文言文本要體現(xiàn)的知識性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第二,常見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第三,重要的古代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識。
(四)教學文本的經(jīng)典性
毫無疑問,由諸多專家學者編寫的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本肯定都是符合課程目標的要求的。但是語文課本幾經(jīng)修訂,有的文章刪去了,又增加了新的文章。我們可以說對于普通學校來說,文本不需要再增刪。但是由于體校的特殊性,體校生普遍接受能力差、消化慢,所以導致學時經(jīng)常不夠用。有時候一篇文言文本普通學校只需要兩個學時,體校生就需要三四個學時。所以體校教學中文本必須要有所增刪。文言文本在修訂的過程中,有些文本一直都在,也有一些新出現(xiàn)的文本。筆者認為對于在多年的修訂中一直存在的文本勢必是不可刪除的,這也就是所謂的經(jīng)典文本。因為其經(jīng)典性(不管是文章內(nèi)容的經(jīng)典性還是形式的經(jīng)典性),這些文本在多次的修訂中才得以保存。讓學生接觸經(jīng)典、了解經(jīng)典、積累經(jīng)典、弘揚經(jīng)典,這應該是我們文言文教學的一個目標。所以,對于文言文本的增刪取舍還應該有教學文本的經(jīng)典性這樣一個原則。
(五)教學文本的編排性質(zhì)
在教材的編排上,專家學者們對于教材文本本身就有講讀和自讀之分。講讀課文是教學大綱中要求老師必須在課堂上要講給學生的文章,是教學中的重點篇目。自讀課文是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在課內(nèi)或課外自我閱讀的文章,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不講,但要幫助學生解答疑惑,是教學中的非重點篇目。這一編排說明,專家學者已經(jīng)給出了教學文本中的重點和非重點篇目。因此,文言文教學文本本身的編排性質(zhì),也是我們對文言文教學文本進行增刪取舍的一個可用原則。
二、體校初中文言文教學文本增刪取舍案例
(一)文言文教學文本增加的案例
1.可增加學生感興趣的篇目。
根據(jù)上文我們提出的體校文言文教學文本增刪取舍第一原 則——教學文本的趣味性,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增加一些跟體校生體育專項訓練有關的文本,體教結(jié)合,以增加他們的學習閱讀興趣,從而有效地完成文言文教學。我們可以在體校初
中語文六冊課本中每一冊增加一篇跟體育相關的古代文言篇目。
如古代的足球—蹴鞠、古代的高爾夫球——捶丸、古代的射箭游 戲——射柳、古代的摔跤—角抵、古代的冰上運動—冰嬉、古代的投擲游戲——擊壤等等。
2.可增加文學常識和背景知識。
根據(jù)教學文本的趣味性原則,為了增加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我們還可以在教學的初始環(huán)節(jié)多增加一些作者、文章背景知識的介紹,“知人論世”,利于學生的進一步學習。例如,在初中八年級下《醉翁亭記》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在講讀課文之前,多介紹一些作者的背景知識以及醉翁亭的資料。在了解了歐陽修的政治抱負以及仕途之路后,學生對于文中的“太守之樂”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講到作者的別號“六一居士”時,增加作者在《六一居士傳》中的論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便于學生對于作者這個別號的理解和記憶。增加“畫荻教子”這個勵志的故事后,歐陽修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面前也就更加豐滿起來,他不再是一個離學生很遠的“高大上”的詩人、文學家的形象,而是一個勵志的榜樣,一個學生可以學習、效仿的人物,從而縮小學生和文章作者間的距離感,增強了作者在學生心目中的親和度。介紹醉翁亭的具體資料,讓學生知道這是實實在在存在著的一個名勝古跡,幾百年來流傳至今,后人仍有不少贊頌,而且同學們有機會可以參觀到,無疑也是拉近了學生和文章之間的距離,引發(fā)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二)文言文教學文本刪除的案例
1.可刪除部分自讀篇目。
根據(jù)文言文教學文本在編入教材時自身的編排性質(zhì)(講讀和自讀),在教學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教師可以依據(jù)自己教學的實際情況對自讀課文進行刪除。初中語文六冊教材的文言文本自讀課文有以下篇目:《山市》、《寓言四則》之《智子疑鄰》《塞翁失馬》《孫權(quán)勸學》《狼》、《核舟記》、《大道之行也》、《觀潮》、《湖心亭看雪》、《五柳先生傳》、《馬說》、《滿井游記》、《隆中對》、《出師表》、《莊子故事兩則》、《愚公移山》。由于自讀課文是教學中的非重點篇目,是教師在課堂上可以不講的內(nèi)容,所以在這些自讀篇目中,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教學的實際情況加以刪除調(diào)整。
2.可刪除故事性、情節(jié)性弱的部分篇目。
根據(jù)教學文本的趣味性、淺易性原則以及筆者對所教體育生的調(diào)查問卷顯示,學生對于故事性情節(jié)性弱、寫景主要抒發(fā)作者情感和人生感悟、詞匯艱深晦澀的文言文本不感興趣,覺得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如《隆中對》《出師表》《滿井游記》《觀潮》等,這些篇目就可刪去。
(三)文言文教學文本保留的案例
1.可保留故事性、情節(jié)性強的篇目。
體育生大多喜歡故事性、情節(jié)性強的篇目,使用這樣的篇目教學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如《狼》《陳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等篇目。
2.可保留內(nèi)容淺顯、有趣、教益深遠的篇目。
根據(jù)文言文本增刪取舍的趣味性、淺易性原則,使用內(nèi)容淺顯、有趣、教益又深遠的篇目,是符合體校實際、因材施教的一個重要手段。這樣的篇目有:《童趣》、《〈論語〉十則》、《寓言四則》之《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短文兩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傷仲永》、《短文兩篇:陋室銘、愛蓮說》、《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等。
3.可保留知識性、經(jīng)典性的篇目。
文言文本增刪取舍的知識性原則,要求所選文本能讓學生從中學到內(nèi)容和形式兩方面的知識,如《山市》中的自然現(xiàn)象知識、《口技》《核舟記》中的文化知識、《三峽》中的地理知識、《五柳先生傳》《馬說》《岳陽樓記》《送東陽馬生序》中的詞匯語法和文學常識等。
經(jīng)典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就是因為它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在時光的流逝和歲月的塵風侵蝕下依然能夠流傳至今。所以這樣的文本是必須保留的。如《〈論語〉十則》《桃花源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陳涉世家》《曹劌論戰(zhàn)》《鄒忌諷齊王納諫》等。這些文本在筆者讀書時就存在于語文教材之中,至今依然。保留下這些經(jīng)典篇目,一代一代學習下去,也是一種傳承,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個目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體校文言文教學文本增刪取舍原則包括教學文本的趣味性、淺易性、知識性、經(jīng)典性、教學文本的編排性質(zhì),同時我們也對體校文言文教學文本的增刪取舍給出了一些自己的案例。以上都是筆者在體校實際教學中的一點粗淺的見解,文中難免不足之處,只希望能對體校文言文本的教學有一點啟發(fā)和貢獻。
課題:此論文為南京市體育局2013年度體育科研局管課題《去難增知,深入淺出——體校語文教學內(nèi)容(文本)增刪取舍與方法運用實踐研究 》系列成果之一。
(編輯:陳 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