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光信,喬元靜,劉艷玲
(1.吉林化工學院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2;2.吉林綽豐柳機內燃機有限公司 采購部,吉林 吉林132002;3.國網吉林省電力有限公司四平供電公司經濟技術研究所,吉林四平136000)
非最小相位系統是指右半平面包含零極點的系統,在生產實踐中具有廣泛的工程應用背景[1].該類系統的鮮明特點是具有負調現象,即若傳遞函數包含奇數個右半平面零點,則系統受到激勵作用后,輸出值先朝著目標值的反向運動,然后才逐漸趨近于目標值.在實際應用中,負調會嚴重影響系統的平穩(wěn)運行[2].從理論上來說,消除負調的最佳方法就是通過零極點對消將右半平面的零點抵消掉,但是也由此在控制器中引入不穩(wěn)定極點,導致實際不可行,因此人們想設法來減小負調,難點在于負調和調節(jié)時間是相互制約的,抑制負調的同時會延長調節(jié)時間[3].水輪機是具有廣泛工程背景的非最小相位系統[4],其動態(tài)特性較為復雜.傳統的PID控制對包括水輪機在內的非最小相位系統達不到理想的性能,通過某種優(yōu)化方法來整定參數[5-6]或者非線性 PID[7]能夠達到一定的效果.為了進一步提高控制性能,諸如自適應控制[2]、自抗擾控制[8]、變結構控制[9]、內??刂疲?0]等復雜控制策略也都運用于水輪機系統的控制.本文從工程實際出發(fā),提出了水輪機系統的預測PI控制策略,利用其估計功能來該系統負調和調節(jié)時間相互制約的矛盾,針對不同工況的仿真實驗表明該控制策略在保證調節(jié)時間基本一致的前提下,能夠同時減小負調和超調,而且具有良好的魯棒性能.
水輪機發(fā)電機組是典型的非最小相位系統,主要由引水系統、水輪機、執(zhí)行機構、電網(負荷)等幾部分組成,圖1所示為其控制系統結構圖.
圖1 水輪機系統示意圖
圖1中符號的含義分別是:x為機組轉速;u為控制輸入;y為接力器行程;mt為水輪機輸出力矩,mg為擾動或負載.考慮引水系統、發(fā)電機、電液隨動系統及負載的動態(tài)特性,將系統進行線性化處理,可得水輪機系統的傳遞函數(令mg=0)為[4]:Ty,Ta,Tw分別為接力器、機組、引水道的慣性時間常數,en為水輪機組特性系數.顯然傳遞函數中包含一個右半平面零點.
在過程控制領域中,PID控制器一直是占主導地位的控制算法,具有結構簡單、魯棒性強的特點.該算法有3個可調節(jié)的參數,多年來工程技術人員根據經驗提出了多種參數整定方法,當被控對象參數變化時只需重新整定參數即可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但是PID控制對某些特殊對象卻無法取得期望的控制性能.針對大純滯后對象,文獻[11]闡述了一種新型預測PI控制器,其算法公式為:顯然具有標準PI控制器的結構,而可以解釋為:t時刻的輸出預測值是基于時間段(t-L,t)的控制作用的,消除控制作用的盲目性,可以克服大純滯后對控制的不利影響.
實際上,可以將純滯后看作系統的某種不確定性,而負調是比純滯后更大范圍的不確定性,或者說,反向特性本質上就是忽略了高頻特性的純滯后,由此利用預測PI控制較強的魯棒性就能夠更好地協調負調、超調和調節(jié)時間之間的矛盾,改善非最小相位系統的控制效果.圖2所示為水輪機系統的反饋控制方案,虛線框內為預測PI控制器的結構.
圖2 水輪機預測PI控制方案
現代控制裝置可容易地實現預測PI算法,第一部分Gc1(s)為標準的PI控制,第二部分Gc2(s)利用移位寄存器即可方便地操作.
為了驗證所提出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針對三種具有明顯差異的工況進行了仿真實驗.其運行參數分別如下,工況1:Ty=0.2,Tw=0.8,Ta=0.2,en=0.2;工況 2:Ty=0.0,Tw=0.8,Ta=0.2,en=0.2;工況 3:Ty=0.3,Tw=0.8,Ta=0.96,en=0.2.預測 PI控制器參數取為:K=0.1,Ti=10,L=10,并與傳統的Z-N方法設計的PID控制器加以比較.仿真曲線如圖3~圖5所示,其中虛線表示傳統PID,實線表示預測PI控制,容易看出,即便是工況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下,預測PI控制也能在保證調節(jié)時間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同時減小負調和超調,達到了良好的調節(jié)效果.
圖3 工況1水輪機響應曲線圖
圖4 工況2水輪機響應曲線
圖5 工況3水輪機響應曲線
本文以具有廣泛應用背景的水輪機系統為對象,研究了非最小相位系統的預測PI控制策略,針對不同工況的仿真實驗表明該控制策略在保證調節(jié)時間基本一致的前提下,能夠同時減小負調和超調,而且具有良好的魯棒性能.該控制算法簡單,容易實現,便于工程應用.
[1] 富月,柴天佑.一類非線性非最小相位系統的直接自適應控制[J].控制理論與應用,2006,23(6):886-890.
[2] 楊巧德,張侃建.非最小相位系統的自適應逆控制[J].大電機技術,2010(4):61-65.
[3] 何真,陸宇平,鄭成軍.一種新的非最小相位系統的控制方法[J].信息與控制,2006,35(5):560-563.
[4] 沈祖詒.水輪機調節(jié)[M].3版.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
[5] 王凌,李文峰,鄭大忠.非最小相位系統控制器的優(yōu)化設計[J].自動化學報,2003,29(1):135-140.
[6] 王介生,王金城,王偉.基于粒子群算法的PID控制器參數自整定[J].控制與決策,2005,20(1):73-76.
[7] 孟香.一種非最小相位系統控制方法[J].太原科技大學學報,2012,33(2):110-112.
[8] 王濤,楊曉萍,余向陽,等.基于神經網絡的水輪機調節(jié)系統自抗擾控制[J].水力發(fā)電學報,2006,24(3):125-129.
[9] 孫保良,邢福成.基于滑模變結構的一類非最相位系統控制[J].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學報,2011,26(2):141-143.
[10]宋曉燕,王泳.基于內模設計法的非最小相位系統控制[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7,22(2):77-80.
[11]邵惠鶴,任正云.預測PI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及研究現狀[J].世界儀表與自動化,2004,8(6):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