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家水
(游家水:廣州市越秀區(qū)署前路小學 廣東廣州510080 責任編輯:李士飛)
《圓的周長》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圓》第二節(jié)的內容。從單元編排上看,第四單元知識內容分為三部分:認識圓、圓周長、圓面積,本課時既是對圓認識的繼續(xù)深化,又為圓面積的研究奠定基礎。從“周長”知識體系編排上看,本課時是在三年級上冊學習了周長的一般概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研究。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到學習曲線圖形,不論是內容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材通過對圓周長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滲透“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和“類比猜想”的合情推理方法。
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習了周長的意義及測量周長的方法,有計算直線圖形周長的知識基礎,對曲線圖形的周長也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因此學生對于理解圓周長的意義、測量圓周長的方法都具有較豐富的認知經驗。他們樂于接受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通過引導基本能夠運用滾圓法、繞繩法等方法測量圓周長。
但六年級學生思維仍處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其抽象邏輯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還處于發(fā)展之中,學生往往缺乏思維的自覺性,缺乏主動調度相關舊知,自主遷移類推知識方法的能力。
對于推導圓周長計算公式而言,雖然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封閉平面圖形的周長可能與其圖形內的某些線段具有倍數關系”的數學觀念,“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與其圖形內的某些線段具有倍數關系”這一類比原型與方法例證,通過類比由加法交換律推導出乘法交換律、由加法結合律推導出乘法結合律的實踐經驗基礎,以及學生畫圓時所獲得的舊知——“半徑、直徑決定圓的大小,半徑、直徑越長,圓的周長就越長,面積就越大”的知識經驗,但就大多數學生而言,要求其借助類比猜想,在探索圓周長計算公式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從“圓周長與什么有關”、“為什么要研究圓的周長與直徑關系”、“周長與直徑有什么關系”三個核心問題切入開展自主探究,進而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常常存在較大的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以幫助學生進行探究。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其實質是一種矛盾運動,是學生發(fā)現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學生學習新知識,當原有的知識、技能、方法不能解決面臨的新數學現象、數學問題時,矛盾就出現了,從而產生認知沖突。這時,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求知欲望,從而充分調動相關舊知來解決問題。而當問題解決后,新問題會隨之出現。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就曾經指出:“任何認識,在解決了前面的問題后,又會提出新的問題?!?/p>
基于這一認識,本課采取了以下的教學策略:在“呈現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需要與求知欲。在“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初步邏輯思維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呈現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教學時注意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適時呈現矛盾,讓學生在“沖突—平衡—再沖突—再平衡”的循環(huán)往復心理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發(fā)生、形成與發(fā)展過程,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拓展學生的認知結構。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并通過摸、指、描等體驗活動,充分地建立圓周長概念。
首先,呈現問題情境:喜羊羊和灰太狼來到草地上跑步比賽,灰太狼是沿著正方形的花壇跑;喜羊羊沿著圓形的花壇跑。學生自然明確,灰太狼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的周長,是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喜羊羊所跑的路程是圓的周長,是我們本節(jié)課要研究的知識,揭示課題。其次,讓學生感受新知識。讓學生拿出圓形學具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描一描圓周長,體會圓的周長的含義。
新授環(huán)節(jié)以“呈現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為教學主線,在發(fā)現矛盾到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1.測量實驗,產生需要
在測量法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通過提供的典型材料,讓學生體會到有的圓可以用“繞繩法”或“滾動法”等方法來測量出它的周長,滲透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但同時也認識到“繞繩”、“滾動”等測量方法的局限性,引發(fā)其探索研究“計算公式”的必要性,使之帶著問題學習新知識,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實現認知平衡。
2.再次實驗,探究新知
圓周率是探究圓周長計算公式的中介點,它既反映了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同時利用圓周率,可以求出周長,因此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及其價值是推導計算公式的關鍵。在本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導向明確的問題,使學生再次經歷呈現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經歷自主探究新知的學習過程。當學生在探索圓周長計算公式之時,直線圖形周長的研究方法與曲線圖形周長的研究方法不同,怎樣尋找圓周長的計算公式?新的矛盾再次產生,這時可以適時地啟發(fā)學生借助直線圖形周長的規(guī)律:直線圖形的周長與其圖形內的某些線段存在倍數關系,由此類比:圓周長與直徑是否也存在倍比關系?再次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指引探究的方向。
首先,我讓學生想一想:圓周長與什么有關?引導學生回憶:畫圓的時候,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在同圓中直徑是半徑的2倍,所以圓的周長與圓的半徑和直徑都有關系,先研究周長和直徑的關系。
第二步,我向學生拋出“圓的周長和直徑有什么關系?”這一獲取新知的核心矛盾,引導學生類比猜想:長方形的周長是它長加寬的和的2倍,正方形的周長是它邊長的4倍,學生可能會猜想出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可能也存在這樣的倍數關系。那么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會不會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呢?板書:C÷d=□。
第三步是引導學生猜想,通過幾何推理確定周長與直徑關系比值的范圍 (如下圖)。
第四步是運用數據驗證推理。學生四人小組分工合作,測量出圓周長,用計算器計算比值,并填寫完成下表。
測量對象 圓的周長 圓的直徑 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圓1圓2圓3
學生實驗后并匯報周長與直徑的比值,發(fā)現: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由于測量周長、直徑時,總存在測量的誤差,因此難以找到圓周長與直徑的確切比值,怎樣才能找到它們的比值呢?
第五步是介紹劉徽的“割圓術”,讓學生體會隨著圓內接多邊形的邊數增加,多邊形周長近似于圓周長,滲透極限的數學思想;介紹祖沖之的圓周率,認識圓周率是一個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用π來表示。并借數學文化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第六步是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我們知道C÷d=π,所以可以推導出C=πd或C=2πr。
練習設計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基本練習,安排運用公式計算圓的周長的題目,反饋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第二層次是安排兩道看圖求周長的題目,再次運用公式計算圓的周長,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第三層次是選擇題,鞏固圓周率的概念,知道π是一個無限不循環(huán)的小數;理解圓周率是一個定值,不受圓大小的影響;利用圓周率的近似值進行估算,體現解決問題的靈活性。第四層次是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包括:直接利用計算公式解決問題;利用計算公式解決變式練習;計算公式的逆向運用,培養(yǎng)學生逆向思維。
整個教學過程是以邏輯嚴密的數學問題為主線,以學生的學習認知基礎為出發(fā)點,適時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經歷多次“呈現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讓學生在“沖突—平衡—再沖突—再平衡”的循環(huán)往復心理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發(fā)生、形成與發(fā)展過程,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拓展學生的認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