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思淇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改革再出發(fā),我們如何適應大變并從中獲得正當利益?可看看厲以寧、郎咸平是怎么說的
中共十八大之后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后,人們都在期待或在談說要大變了,或說要大轉型了,改革要再出發(fā)了。其實,宇宙間沒有什么事物是永恒不變的,一切都在不斷變化中,變是常態(tài),不變才是變態(tài)。但對于社會經濟政治來說,怎么變、往什么方向變,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我們身處其中,都是利益相關者——當然,在變中,某甲的利益可能增加、可能不變、可能減少。為了增加利益,就需要認清形勢、與時俱進、把握機遇、適應大變。
北京大學的厲以寧教授是非常著名的經濟學家,也是能認清形勢、與時俱進、把握機遇、適應大變的人,他是鄧小平同志發(fā)動改革以來從改革中得到大利益的人,或者用流行語言說是成功人士(無論從時下的價值判斷標準——官、財、名哪個指標看都是的)。厲老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剛閉幕,就出版了煌煌巨著《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出版商的營銷宣傳語說它是“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厲以寧教授最近力作,國內首部深度解讀十八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經濟改革新一輪戰(zhàn)略和路徑的高水平權威著作”。若聯想到厲老曾是當今中國經濟的掌舵人李克強總理的導師(還有其他一些要員也曾是厲老的學生),厲老是“被公認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則可有理由說本書是“超高水平、超權威著作”。
厲老的這本書醞釀已久,是他在赴中國各地實地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親自撰寫而成,是他關于中國經濟現實問題的最新代表作。這本書中,厲老詳細解讀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幾乎所有熱點問題,暢談中國即將推進的新一輪改革,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對中國未來改革和發(fā)展方向作出了前瞻性的研究。厲老以科學的經濟學理論為依據,建立在實地考察調研的基礎上,提出的政策建議符合中國國情,拓寬和深化了人們對改革的認識,為讀者指明了十八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的改革和發(fā)展方向。《人民日報》認為,厲教授“重視實踐和調查研究。書中講述的許多故事、闡述的許多思想,是坐在書齋里無法‘研究’出來的。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見解。綜覽全書,幾乎每章中都有新思想、新見解,令人耳目一新。文風樸實,可讀性強。閱讀全書,猶如在聽作者講見聞、講故事,在輕松有趣的交流中了解了深刻的經濟學道理。這正應了那句老話:深入淺出是最高境界,只有深入才能淺出。”
厲老的這本書以產權改革為核心,討論了土地確權、國有企業(yè)的進一步改革、民營企業(yè)的產權維護、金融改革的深化、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宏觀經濟調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鎮(zhèn)化、自主創(chuàng)新、產業(yè)升級、社會資本的創(chuàng)造等問題;總結了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由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轉向工業(yè)社會的雙重轉型過程中的經驗,對中國未來的改革和發(fā)展作出了前瞻性的分析和研究,并闡明了中國的發(fā)展經濟學實質上就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發(fā)展經濟學。厲老認為,中國雙重轉型中最重要的問題是重新構造微觀經濟基礎,要繼續(xù)以體制轉型帶動發(fā)展轉型,中國道路最重要的經驗在于只有不斷地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讓人民得到實惠,才能實現雙重轉型。
厲老說:“改革要深化,發(fā)展要再接再厲,改革和發(fā)展都不可半途而廢,否則可能前功盡棄?!笨烧f是與此相響應,活躍而孤單的經濟學家郎咸平教授在電視上暢談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如何再出發(fā)”后,整理成書《郎咸平說:改革如何再出發(fā)》,它主要解讀了三中全會如何改變你的生活和生意。郎教授在書中談了對會議的看法、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和社會的關系,不僅討論百姓民生,而且借助民生議題來反思中國改革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如何厘清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邊界,既是中國經濟的宏大敘事,也是郎氏風格的大作,犀利辛辣,用事實數據直言而少諱,戲謔調侃的語言、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邏輯、出人意料的結論,能讓讀者過癮。
中國新時代 201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