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強
診治疾病都講究“對癥下藥”,只有這樣才能盡早控制病情,降服病魔。然而,有一些癥狀,譬如腹痛、腹瀉、發(fā)熱、咳嗽等,立即“對癥下藥”并不是最好的救治方法,并且可能給人的身體健康留下隱患,嚴重者甚至會掩蓋病情,造成誤診誤治等。
腹痛 腹痛是一種常見癥狀病,是腹部疾患的主要癥狀。然而,腹痛的部位、性質、時間,以及有無反跳痛、放射痛,有無板狀腹等,皆是判斷腹痛原因的根據。由于引起腹痛的病因有很多,譬如闌尾炎、膽囊炎、胰腺炎、潰瘍等,都有自己的疼痛特點,如果一出現腹痛癥狀就自行服用一些止痛藥物,則不僅無法根除病根,反而掩蓋了真實的病情。
腹瀉 腹瀉是人身體自衛(wèi)的一種保護性反應,例如發(fā)生食物中毒、急性腸炎、痢疾等,身體出于自我保護,會將毒素、污染廢物等通過瀉物排到體外。假如一出現腹瀉就立即服用止瀉藥,就等于將那些有毒物質“扣留”在體內,給人的身體健康留下隱患。
發(fā)熱 發(fā)熱是人的機體對致病因子的一種全身反應,引起發(fā)熱的疾病有很多,大部分都有自身的體溫曲線,譬如弛張熱常見于結核類疾病,雙相熱常見于登革熱、麻疹等疾病,如果一開始發(fā)熱就使用退熱藥,反而影響了疾病應有的體溫曲線,打亂熱型,從而給醫(yī)生診斷疾病造成困擾。
咳嗽 咳嗽與腹瀉、發(fā)熱類似,也是一種保護性的身體反射,它能將人體氣管內的痰以及異物等排到體外,對炎癥分泌物以及異物的排出都有積極作用。假如一出現咳嗽就立即服用止咳藥物,尤其是使用中樞性止咳藥,則不利于炎癥的消除。
因此,人們在出現上述“小疾病”時,不應自行“對癥下藥”立即治療,而應在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下,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