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艷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中藥貼劑,但眼下諸多的虛假廣告卻讓人產(chǎn)生疑慮:貼劑真能治病嗎?能治什么???
用皮膚“吃”藥
貼劑是現(xiàn)代藥劑學上的專業(yè)稱謂。通俗地說,就像膏藥,藥物敷貼在皮膚上,透過皮膚進入局部組織或由毛細血管吸收進入人體循環(huán),再到達各組織器官,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貼劑主要分兩大類:有局部作用的貼劑,有起全身作用的貼劑。前者比如麝香虎骨膏、傷濕止痛膏等,這類貼劑通過敷貼,藥物直接到達病灶,“貼哪治哪”。后者起到全身性作用的貼劑,比如硝酸甘油貼劑,則需要通過皮膚吸收進入血液,再由血液循環(huán)把藥物運輸?shù)叫枰委煹牟课弧?/p>
貼劑能治什么病
廣告上,從骨科疾病到婦科疾病,從感冒到腫瘤,貼劑可以治療的疾病可謂多樣。但事實上,并非所有的藥物都可以做成貼劑。目前國家批準的具有全身治療作用的貼劑以化學藥(即西藥)為主,主要應用于暈動癥、高血壓、疼痛、心絞痛、激素補充、戒煙等治療。
比如抗暈藥“東莨菪堿貼劑”,藥效可持續(xù)3天之久;芬太尼貼劑,用于治療慢性疼痛,與口服芬太尼相比,藥效持續(xù)時間長,但不宜用于短時間急性疼痛的治療;可樂定貼劑用于治療高血壓,傳統(tǒng)的口服制劑會產(chǎn)生口干、便秘、眩暈、嗜睡等不良反應,而貼劑延長了療效,降低了不良反應。
而中藥貼劑仍以治療局部疾病為主,主要應用于治療局部疼痛、類風濕、炎癥等,比如麝香虎骨膏、傷濕止痛膏、麝香止痛貼膏。甚至連化妝品面膜也可以劃歸到貼劑中。
雖然中醫(yī)中藥“內(nèi)病外治”的治療思路已有悠久歷史,但由于中醫(yī)藥理論對經(jīng)皮給藥中的許多具體問題缺乏統(tǒng)一的指導,中藥貼劑又多為復方藥,成分復雜,相對于化學藥品來說,中藥貼劑的研究和生產(chǎn)尚處于較粗淺的階段。
因此,從總體上說,即便上市的外用藥品種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做到藥物成分明確、藥效確切、得到廣泛認可的現(xiàn)代化貼劑品種其實極少。
效果并不“立竿見影”
貼劑藥物并不如一些廣告中所說的“一貼顯威力”,因為貼劑中大部分藥物不會被吸收,就算吸收了,藥物起效的時間也比較長,作用比較緩和。所以,貼劑并不像一些非法廣告上吹噓的那樣神奇。
此外,由于皮膚的屏障作用,通過貼劑真正到達血液中的藥物量是比較少的。就算到達了血液中,濃度也很低;同口服或注射給藥相比較,藥物在人體中的生物利用度也比較低。
而貼劑的效果還會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如貼劑的面積越大,藥物的吸收會越增加,但面積太大易引起不適感;貼劑中的藥物濃度越高,效果會越好;用藥的部位不同,療效也會不同。
相對于注射劑、口服的片劑等,貼劑確實比較安全。但需要注意的是,貼劑會給用藥部位帶來刺激性或過敏性反應,有些過敏反應比較嚴重。所以,若是處方藥,必須在醫(yī)生的指導下用藥。
(摘自《家庭藥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