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學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是語文教師的最基本任務。特別是大力貫徹、實施“新課改”精神,全面體現(xiàn)“大語文”觀的今天,如何教授語文,怎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已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研究的課題。然而,就學生語文水平現(xiàn)狀來看,并不容我們樂觀。每一屆、每個班,總會有些同學的語文成績不好。他們有的也曾下功夫努力學習,但在不見明顯的效果后,就視語文學科如虎,不僅產生畏難情緒,甚至由厭學而放棄學習的主動性,只是課堂上被動地聽老師講講課了事。于是,語文成績就更不會好了。其實,這是不了解語文學科特點、學習方法不當所致。語文,如同氣體,它不像物理實驗、化學反應那樣張眼可視,伸手可及,易于把握,而是雖有似無地存在于社會當中,充盈于生活的每時每刻?!罢Z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想學好語文,僅憑課堂上、書本中還遠遠不夠,非得有“大語文”觀不可。語文學習是“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功”。它既需要大量地汲取前人的文化精髓,需要留心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時時觀察生活,處處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積累;深思而慎取,積久而成學。筆者不才,基于幾十年教學、治學的實踐,試總結出密切配合“新課改”、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十個‘一工程”,現(xiàn)把它介紹給大家,以期得到方家、同行的賜教!
所謂“十個‘一工程”,就是讓學生在隨語文教師課堂教學學習的同時,按時限、分階段,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好以下都含有“一”的十件事。具體做法如下:
一、每天寫一頁小楷字
這是基于目前中學生寫字潦草,不規(guī)范,不僅談不上端莊和秀美,而且連工整、合乎要求也少見,甚至還“缺胳膊少腿”、錯別字筆筆皆是的書寫現(xiàn)實提出來的。每天寫一頁小楷,至少要寫100字,先不求速度,只注重正確、工整,講究質量。俗話說“字無百日功”,如此訓練一階段后,速度和質量自然會有所提高。至于書寫的內容,既可憑學生自選,也可由教師指導選些名言警句,倘能抄寫那些足以使學生獲得“生命的感悟、思想的啟迪、靈魂的慰藉、學養(yǎng)的滋潤和審美的愉悅”的情文并茂的語段,勢必獲得一箭雙雕的功效。
二、每天掌握一條成語
這是基于目前中學生語匯貧乏,對成語記誦不多、掌握得較少這一現(xiàn)狀提出的要求。成語,堪為語言的化石。在千百年的語言演變及發(fā)展運用的積淀中,它幾乎涵蓋了漢語中的構詞法、造句法、修辭格等所有的語言現(xiàn)象;每一條成語,都可以說是一個關于漢語知識的例子。每天掌握一條成語,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對成語蘊含意義的理解,對成語適用對象、使用范圍的把握,其感情色彩有何要求,以及這一成語有無同義、近義或反義的其他成語,如有,其區(qū)別何在等等,都是需要切實掌握的。學習成語,遠可提高終生的語文素養(yǎng),近可為迎接高考關于成語的讀音、書寫、運用的考查做準備。
三、每天寫一篇日記
讓學生寫日記,此做法雖不新鮮,但真正把寫日記當作必要的練筆,借以訓練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素材、培養(yǎng)寫作能力,從而增強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本領,切實地起到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真善美,知悉假丑惡,在學做人中練寫作,在練寫作中學做人的作用的卻不多。日記,貴在一天一記。形式上不求整齊劃一,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內容上提倡言之有物,不能只敘述見、聞,沒有議論,沒有自己的見解。或敘事議論,或描寫抒情,或運用修辭,一定力求在通順暢達地表義的前提下,寫出點文采來。
四、每天背誦一句(段)名言
讓學生背名言,也似乎是老生常談。但絕不能讓學生缺乏科學性,機械、盲目地死記硬背,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有選擇、有目的地背誦。不論是詩海的璣珠,還是散文中金玉,學生都應予以分門別類地背誦、識記。建立名言、警句的材料庫,或關于“人生”“理想”,或關于“愛國”“事業(yè)”,或關于“奮斗”“挫折”……都應該分類記存,以備選用。寫作實踐告訴我們,只有那些條理化的知識庫存,在使用時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五、每天背默一首好詩
中華民族是詩的國度。古人十分重視詩教,曾有“不學詩,無以言”之說。我們雖然不能完全照搬古人的做法,但多背誦些語言優(yōu)美、思想內容健康、藝術性高雅的詩還是極有好處的。可以背唐詩、宋詞、元曲等古體詩,也可以背自己喜歡的現(xiàn)代人的自由詩。但背下來并非最終目的,還要盡量去領會、理解,體味詩中的意境、意蘊,及藝術手法,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其高潔的思想熏陶、深邃的理趣的教益。對那些短小、淺易的,也可以通過仿寫的方式來記誦、理解,這樣,既能學其思想,也能學其章法。
六、每天讀一版報紙
學習科目多,要做的習題多,時間緊張,恐怕難以讀完一份報紙。那么,讀一版總是可以做到的??焖匍喿x,提取主要信息,既可以知道外國及本國的大事,也可以了解世界科學前沿的動態(tài),特別是關于體育、文化、藝術等的新聞報道,更是青年學生熱衷談論的。一天讀一版報紙,不會費多少時間,卻能得到多方面的信息事實材料,從而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見聞,并為我們的作文之“炊”備下不可或缺的“糧米”。值得提及的是,報紙應是適合中學生閱讀的,諸如《中國中學生報》《中國青年報》《中學生科學報》《雜文報》《語文報》《青年知識報》《語文周報》《中學生文摘報》等,而不應該是那些思想低俗、專門搞笑的故事類的小報。
七、每周對一句對聯(lián)
對對聯(lián),也稱對對子,是舊社會私塾教育中一個重要教學手段。雖然現(xiàn)代教育已將其廢棄而未沿用,但并非不用就一定不好、不可取。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就十分稱道這種教學方式。事實也的確如此,或是根據(jù)上聯(lián)對下聯(lián),或是依照下聯(lián)對出上聯(lián),就對那么幾個字,看似簡單,實際上是一種對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訓練:①它需要一定的語音(音韻)知識:上聯(lián)末字為仄聲,下聯(lián)末字為平聲;本句平仄相間,對句平仄相反。②它需要基本的語法知識:上聯(lián)與下聯(lián)同一位置的詞,必須名詞對名詞、副詞對副詞式的實對實、虛對虛地詞性相同;上聯(lián)與下聯(lián)的句法結構必須相同,是短語就應是同一結構的短語,是句子必須是相同成分的句子。③它需要熟練的修辭知識:除對聯(lián)本身是標準的對偶外,對對子還經常用到(多為綜合運用)比喻、夸張、雙關等多種辭格,屬對時上下聯(lián)的辭格必須一致。④它需要較高水平的煉字、煉意方面的寫作能力:對對聯(lián),遠非求得上下句字數(shù)相等、詞性與句式相同就完事大吉。一個出句,它可有幾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對句,但這眾多對句中只有一個才是內容與形式最合適的。煉字、煉意,就是運用發(fā)散思維,尋找出那個最恰當?shù)淖衷~、句子的過程。
八、每月讀一本期刊
中學生喜歡讀期刊,但不能過于隨意,遇到什么就讀什么,應該在老師的指導下,結合學科特點,有所側重地讀一些適合自己閱讀的刊物。那些只供成年人看的消遣類期刊不應讀;那些重在言情、宣揚兇殺暴力的期刊不能讀;那些以宣傳介紹某些生活知識為幌子,專門兜售色情、騙財害人、傳銷牟利的小冊子更不能讀。而應該讀一些陶冶青少年思想情操、介紹科普知識的好期刊。諸如《讀者》《青年文摘》《中學生閱讀》《高中生》《青年科學》《求學》《演講與口才》《思維與智慧》《課堂內外》《做人與處世》等。
九、每學期讀一部文學名著
凡名著,一定是思想內容與藝術手法相對突出的優(yōu)秀作品?!吨袑W語文教學大綱》已為中學生推薦了《三國演義》《紅樓夢》《復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30部中外名著。學生應該根據(jù)自己學習階級的需要,有計劃地在課余時間(特別是寒暑假期間),認真地讀一部文學名著,并做出相應的讀書筆記。值得提及的是,雖然可列為名著的作品眾多,但不是任何名著都適合中學生閱讀的。至少,學知識、長身體的中學階段,我們不應該深陷于古龍所營造的那種美酒、靚女式的所謂“行俠仗義的江湖”之內;也不能沉浸于瓊瑤所構筑的那種才子、佳人般的卿卿我我、纏綿悱惻的“超級愛戀”之中。讀名著,就應該讀文學名著。
十、每學期向老師推薦一篇文章
這是基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關于學生學寫文學評論的教學要求、高考試卷考查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需要提出來的。向老師推薦的文章——不論是自己慘淡經營的得意之作,還是他人的令你拍案叫絕、感觸良深的妙篇佳構,它一定是你認為最棒的,是你目前讀到的最優(yōu)秀的好文章。但你向老師推薦時,絕不能一個“好”字了得:或立意新穎深遠、構思奇特巧妙,或內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贍,或邏輯縝密嚴謹、文采典雅絢麗……你一定要為它的“好”說出個所以然來。這樣,在你向老師推薦好作品、使之成為共享資源的同時,也很好地訓練了你據(jù)事明理、分析論證、自圓其說的撰寫文學評論的能力。
上述“十個‘一工程”,涉及語文知識的必要積累,能力形成的初步訓練,知識與能力的綜合運用,以及較高層次的鑒賞及評價。它是一種由淺顯單一的知識積累到綜合復雜的能力運用,從感受性的識記到深層理性的感悟的漸進過程。它的提出及施用,完全符合語文學科知識結構體系特點,也適合人們讀書治學的積累知識、運用知識、形成能力的學習心理特征及認知規(guī)律,是與“新課改”的精神一致的。因而,它是科學的、實用的,簡便易行、可操作性強且事半功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