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華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以往對這部劇本(節(jié)選)的學習一般習慣用課本劇、現(xiàn)場表演、模仿對話等方式進行,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話劇的理解。然而,從品味語言的角度而言,此體驗活動很容易停滯在“浮光掠影”的喧囂里,而忽略了劇本語言的品讀。《雷雨》中包含了很多“門”和“窗”,如果細心品味,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門”和“窗”蘊含豐富,需要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多加留意,推開“門窗”對話《雷雨》、深讀《雷雨》,抓住對“門窗”的解讀來照亮全篇。接下來,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教學心得。
一、開啟“尾聲”門,無聲勝有聲
被選入課本的《雷雨》刪去了“尾聲”一幕,那么,被刪除的是哪些場景呢?
在《雷雨》劇本中,“尾聲”一幕講述了“雷雨之夜”十年后的場景,以前的周公館已經(jīng)成了教會醫(yī)院,那里住著已經(jīng)瘋了的兩位老婦人——繁漪與魯侍萍,恰逢看病的姐弟倆目睹了周樸園看望她們的場景,并生出許多疑問,在姐弟倆的一串串疑問中,大幕徐徐落下。
這樣的尾聲所凝結的是曹禺先生深深的宗教情結,對比這“尾聲”之外的“尾聲”,我們看到序幕中周樸園走進教堂,而尾聲中他聆聽《圣經(jīng)》,如同周樸園內(nèi)心長長的懺悔禱文一般,這禱文源自基督教的“原罪說”。而“門第”里外的周萍,一個屬于新時代的年輕人,卻在用自己的執(zhí)著和執(zhí)拗去追求愛情,這些原本并沒有錯,只是結果卻讓他從一個罪惡走向另一個罪惡,直至悲劇地走向死亡。
基于以上理解,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可設計學生體驗活動,讓學生“貼著文本行走”,讀出“尾聲”之外的內(nèi)心世界,教師可結合魯侍萍的獨白,進行如下設計(片段):
誦讀文章片段,揣摩加點的詞應讀出何種語氣,聯(lián)系《雷雨》的“序幕”和“尾聲”,并說出理由。“……哼,我的眼淚早哭干了,我沒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你為了要趕緊娶那位有錢有門第的小姐,你們逼著我冒著大雪出去,要我離開你們周家的門?!?/p>
這樣一來,就讓原文中“潛水”的尾聲浮到了水面,有助于學生在體驗誦讀時,用悲憫的情懷去探索隱藏于現(xiàn)實背后的復雜人性和悲劇命運,讓讀者(觀眾)染上一種哀痛的心情、似水的悲哀和焦慮的惶惑,回想《雷雨》時就如同經(jīng)歷一場噩夢,引導讀者陷入更廣闊的沉思中,并從中理解更深沉的主題。正如曹禺所說的:“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殘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樣呼號也難逃脫這黑暗的坑?!边@樣的設計,能夠讓學生在誦讀中理解更深層的內(nèi)涵,讓誦讀有聲,聲聲入心、聲聲傳神!
二、擦亮“隱喻”窗,明媚新主張
“門”和“窗”的象征意義是不同的,在《雷雨》中,“門”和“窗”共存,“門”經(jīng)常關著,而“窗”包含了更多的隱喻。
《雷雨》的故事大部分集中在周公館的客廳里,客廳有三個門,兩邊的門分別通向書房和飯廳,只有中間的門通向外部世界。在劇中,“窗”的開和關成為推動劇情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例如最早感覺屋里悶熱的周沖,就會“把窗戶打開,吸一口氣”,然后自語說:“熱極了,悶極了,這里真的再也不能住的。我希望我今天變成火山的口,熱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燒個干凈,那時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凍成死灰,一生只熱熱地燒一次,也就算夠了。”在這里,他“雷雨”般敢愛敢恨的個性就會驅(qū)使他敢于做出“開窗”這一反抗的行為,然而,相對于封建家長制化身的周樸園,周沖的反抗顯得乏力而無力。
關于“窗”的劇情在劇中隨處可見。例如在第一幕和第二幕中,繁漪兩次打開窗戶,都被周樸園命令關上,第三次關窗的理由是對周萍說“你的生母永遠喜歡夏天把窗戶關上的”。其實,周樸園責令“關窗”的真正原因是害怕外界的新事物,害怕新思想進入家庭從而瓦解他所建造的“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在這種心態(tài)的驅(qū)使下,他要瘋狂地壓制甚至扼殺自己和家人的情欲,以維護他合乎社會規(guī)范的道德秩序,他悲劇性的扼殺讓那些如“羸馬”般掙扎的人們深深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
相對于周家象征“關閉、逃避”的“窗”,魯家的“窗”象征著“欲”和“獄”。在《雷雨》中,有著不倫之罪的男女正是通過“窗”進行暗示和溝通,從而使“窗”有了“情欲”和“罪孽”的雙重隱喻。當四鳳在“雷聲”中發(fā)誓不再見周家人后,周萍出現(xiàn)在窗外,一個“推”,一個“關”,推窗是為了情欲膨脹的求歡,關窗則是對道德的敬畏和堅守,最終,魯家的窗被關上了,關窗的不是別人,正是為情欲抓狂發(fā)瘋的繁漪。在這里,“開窗”是放縱,“關窗”也是放縱,罪惡與情欲,混亂與癲狂,緊密交織,撲朔迷離。“窗”作為一種原型意象,有著向往和渴望新世界的象征意義,同時也有著世俗情欲的象征色彩。
教師在進行“窗”的象征意義的課堂設計時,應立足于擦亮“隱喻”窗,設計開放的主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從而找出新發(fā)現(xiàn)、表達新主張。為此,教師可結合《雷雨》選文,進行如下“窗”式設計:
結合以下背景材料,尋找文本中關于“窗”的語段,用“《雷雨》之窗,意味著 之窗”的句式寫一段評語,并讀給小組成員聽。“曹禺已經(jīng)在不經(jīng)意間把自己流注進了《雷雨》劇作里。沒落舊軍官家庭的背景出身使他在抑郁沉悶的家庭氣氛中長大,造就了他天生敏感,使他的思維更貼近對恐怖的探尋,并用復雜而悲憫心情審視人類欲罷不能的悲劇命運?!?/p>
如此設計,學生就能較好地從“窗”的意象角度出發(fā),更理性地品讀劇中的情節(jié)、人物和主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
總之,文本細讀、文本深讀是《雷雨》課堂設計不容忽視的策略,唯有把文本讀深,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讓《雷雨》學習真正實現(xiàn)“于無聲處聽驚雷”。
(作者單位:遼寧省海城市第三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