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楠
喜歡在看待事物時透過現(xiàn)象找尋背后的真相,追本溯源回歸到最初的起點;喜歡在種種紛繁復雜中梳理出那么一些蛛絲馬跡,找尋到最有力的公理。于是,我打開了古籍《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我希望在這些儒家奉為圭臬的典籍中尋找到現(xiàn)代教育者前行的力量。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在我國歷史上,從南宋時期被剪輯在一起稱為“四書”,作為儒家的“經(jīng)書”在社會上廣泛流傳?!洞髮W》《中庸》作為經(jīng)書的前兩篇備受推崇。朱熹說:“《大學》是‘為學綱目,修身為人的根本?!背填U說:“《大學》是初學入德之門也。”《朱子語類》稱:“《中庸》為心法之道。”古代的讀書人,都是遵循著書中的為人治學之道開始的人生啟蒙學習?!墩撜Z》《孟子》亦可謂妙語連珠,更是百讀不厭。我覺得“四書”應該是漢文化最初的為人為學的起點。我慶幸自己找到了信仰的源頭。
《大學》的“三綱八目”體現(xiàn)了靜心養(yǎng)德的崇高的教育理想
《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里體現(xiàn)了儒家學派教育的崇高的“以德為上”的理想。第一,修身,養(yǎng)德是教育的根本。第二,以修身為基礎,最后的政治的理想是“至善”的境界。第三,以修身為基礎,在道德上要達到“賢人”“圣人”“至善”的境界。而在這之后又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讓我想起了清華大學的校訓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些是不是都突出了我們教育的根本一定是在德的修行上,是在兼濟天下的胸襟上,是在人品學識的根基上。而如今,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偏離了這樣一個樸素的軌道?!洞髮W》中“克明峻德”告訴我們:立身處世,一定要展現(xiàn)自己的德行。這是你區(qū)別于他人的根本所在。靜心養(yǎng)德也是師者的安身立命之道。
《中庸》的“率性天命”洞悉了悟本求真的樸素的教育規(guī)律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中庸》開篇告訴我們:大自然賦予我們?nèi)祟惖慕凶魈煨?。遵循人性自然的道理行事,叫作道。其實,任何事情都是有其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也是有其外在與內(nèi)因的互動的。尊重規(guī)律,就是尊重了人性,人在自然中成長,我們又是一定讓人性回歸自然的狀態(tài)。不可揠苗助長,更不可急于求成。事物規(guī)律的把握才真正是科學的伊始。正所謂“辟如遠行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任何違背科學規(guī)律的終將受到歷史和時間的懲罰。
《中庸》也行之有效地為我們提出了樸素科學的治學方法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這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安W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地獵取,培養(yǎng)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欲望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唯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皩弳枴睘榈诙A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后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即為第三階段?!懊鞅妗睘榈谒碾A段。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zhèn)坞y辨,良莠不分?!昂V行”是為學的最后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
如果我們的學生都可以遵循著這樣的科學原則治學為人的話,我想我們是不是進行的就是“率性天命”的教育呢?如果教育回歸“真性情”真的是可喜可賀。
《中庸》中引用《詩經(jīng)》中的一段話我非常地喜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是說做人的道理??磥砥降瓍s不會使人討厭,看來簡單平易卻有文采,雖然溫和卻不失條理;見彼而知此,見外而知內(nèi),見微而知著,能明白這樣的道理,就可以一起進入道德之門了。
《論語》的“循循善誘”揭示了天人合一的永恒的教育真諦
打開《論語》就是與圣人與智者對話,儒家的先哲孔子,中國最早的教育家。
于丹說:“孔子和《論語》讓我們獲得心靈的勇敢?!蔽蚁胝f,這位年過古稀的長者,是用他一生的經(jīng)歷給后世留下寶貴的經(jīng)驗教訓,讓后人在求學求知的路上少走些彎路,孔子是可敬的,更是有溫度的。跟著孔子學教育是不是我們的路徑?jīng)]有選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享受學習,快樂學習,這才是真諦的學習吧。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绷艚o學生思考的空間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可是如今的教育,把孩子的時間占得滿滿的,沒了空間,沒了思考,我們的孩子就會變成容器。臺灣大學的鐘聲21下,稱作“傅鐘”是原臺大校長傅斯年提出的,他說“每天要留出3個小時來思考”,我們呼喚為孩子“留白”。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蔽覀兂Uf:虛懷若谷,我們也常說沉甸甸的稻穗總是彎著腰,只有那半瓶醋才在那里晃。人須要用一生去成長,一生去完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的做到了嗎?這是律己的最好的方法。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碑?shù)赖碌木辰缭谶@個高度上的時候,我們的內(nèi)心無比的強大,于是我們坦蕩地站在天地之間,擁有孟子所說的浩然正氣。豈不樂哉?這是人生的大境界。
《孟子》的“片言只語”詮釋了道不遠人的珍貴的教育智慧
與《大學》《中庸》不同,這次對于《孟子》可謂是重溫了,可正因為是重溫,才愈加地覺得經(jīng)典的可貴。很多的經(jīng)典語錄可以成為永恒,閃耀著智慧的火花。
“魚和熊掌”的典故讓現(xiàn)代人學會選擇,更是學會取與舍的智慧和勇氣。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壯語,讓我們知道苦難是一筆財富。人應該學會與生活的一切遭遇和解。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讓我們懂得和諧與人氣的重要性。有了一份豁達與淡然。
“五十步笑百步?!弊屛覀冇辛俗灾?,更加地知道本質(zhì)的重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边@千年前的話語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當今的的普世價值。
《孟子》中的這些經(jīng)典,告訴我們道不遠人,更是告訴我們師者的教育智慧來源于對人生哲理深刻的理解和體悟當中。真正的哲學家也一定是一個很好的教育者。我篤信這一點。
掩卷沉思,心里沉甸甸的,充滿了力量。這才真正地折服于經(jīng)典的魅力:它穿越時空,永遠立在那里,熠熠閃光,無論你何時走近它,它都不離不棄。就像倫敦的塔橋,就像巴黎的盧浮宮,就像古羅馬的斗獸場,就像中國的紫禁城。endprint
黑龍江教育·小學2014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