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龍 朱廣浩 畢清林 游慧慧
摘 要 綜述了在觀賞魚原色標本制作中幾種常見方法及操作原理,以期為提高原色標本制作質(zhì)量以理論指導。
關鍵詞 原色標本;浸制;塑化;剝制
中圖分類號:Q9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4--02
制作一種栩栩如生、色彩保持度高的彩色觀賞魚標本,在科研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價值,而且在標本展示、陳列和藝術欣賞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并且普通保存方法的魚類標本,常迅速褪色而顯枯草色,原有的艷麗色彩難以長期保持。而本項目對彩色觀賞魚的原色標本制作進行探索,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應用價值。在聯(lián)系實際情況基礎上,收集相關資料,整理成文,以期待為廣大水產(chǎn)、水族工作者提供參考資料。
1 標本的選擇
作為制作標本用的觀賞魚,需要完整、新鮮、鰭條和鱗片基本上完整。盡量選擇活體或剛死不久,且內(nèi)臟完整,沒有腐爛跡象的個體。冰鮮標本可以解凍后再用[1]。若為活體,可以暫時先養(yǎng)起來,一旦死亡,就不能再繼續(xù)浸泡在水中,以避免魚體內(nèi)滲透入過多的水分,使其腐敗變質(zhì)或內(nèi)臟腐爛,死后的魚,在沒有用藥處理之前,可以先用紗布覆蓋或包裹,以達到防止魚體干燥或脫水,保持標本的新鮮完好,魚體柔軟的效果。
2 不同方法的標本處理與保存
2.1 浸制標本保色法
浸制彩色觀賞魚標本是延續(xù)其色彩的一種方式,但是作為魚類浸制標本,其艷麗的色彩往往難以保持。浸制標本的常用浸制液是福爾馬林和酒精,用它們制作標本程序簡單、購置方便、成本也較低,但卻不能很好地保存彩色魚類的顏色,會使其原有的天然色彩消失,最后成為千篇一律的淡褐色,從而降低了標本在教學中的直觀性[2]。為保存魚類標本的天然顏色,需對保存液加以處理。
2.1.1 浸制處理
可采用窒息法把魚處死,將粘附在魚體上的黏液等污物洗凈,操作時需要放輕動作,以避免弄掉魚鱗,或者損壞鰭條,拍照以留存魚原始色彩圖片,接下來配制浸制液8%福爾馬林+2%苯酚,再腹腔注射,進針部位在腹鰭的基部,注射到腹腔等部位稍硬,胸鰭等部位微微張開為適宜。
2.1.2 浸制保存
標本觀賞魚在注射過后先放在解剖盤里,用濕紗布等材料包裹起來,等到魚定型結(jié)束,可以把魚放到標本缸里,用配制好的浸制液浸制保存[3]。固定動作盡量要溫和,時間要盡量縮短,但要保證滅菌完全,此外,海水魚種類的保存液最好調(diào)制的跟海水等滲,以減少標本的皺縮,存放標本的標本缸需要用黃油密封住口和蓋,以避免苯酚的氧化變色[4]。
2.2 塑化標本保色法
塑化該項技術最早由德國海德堡大學生物塑化研究所Gunther VOII Hagens博士在1978年到1990年研究出來的。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生物標本保存技術之一。原理是利用液態(tài)高分子化合物或多聚物,通過真空滲透手段進入組織內(nèi)代替組織中的水份,并通過硬化處理,是組織達到塑化的目的[5]。
2.2.1 塑化處理
處死過后的觀賞魚,要馬上注入25%的聚乙二醇分子量600(含1%麝香草酚),再將其浸泡在聚乙二醇里。通過添加蒸餾水來配制出濃度分別為25%、50%、75%、100%的聚乙二醇梯度溶液。溫度保持在在室溫條件下,由低到高的梯度溶液每日換一次,直到換為100%的聚乙二醇。2~3 d后,把分子量6 000以上的聚乙二醇放置在59℃的溫箱中,等到完全溶化,就把標本轉(zhuǎn)入并完全浸沒。10~12 h過后,把取出標本,用電吹風不斷加熱,同時用塑料泡沫等材料吸走表面多余的聚乙二醇,等到還未冷卻時馬上定型,防止冷卻變硬。最后用分子量低于600的聚乙二醇在標本表面涂一層,以保持光澤與濕潤感[6]。標本塑化后需整形處理。將塑化后的標本移入保溫箱,調(diào)節(jié)溫度為60℃,用注射器把溶化的石蠟抽出,注射進其干癟處,填充至飽滿程度。
2.2.2 塑化保存
制作成型的標本可直接以各種姿態(tài)擺放或固定在有機玻璃板上,置于標本瓶內(nèi)。保存過程中,可以用泡沫塑料等材料蘸取適量的分子量低于600的聚乙二醇擦洗表面灰塵等臟物。
2.3 剝制標本保色法
剝制標本這門工藝是重現(xiàn)動物生前形象,就是把死去動物的皮張通過多種工藝和材料進行加工與處理,重新通過材料進行填充與整形,重塑生前形態(tài),既讓它們永久儲藏保存,同時又能保持如生姿態(tài),對于瀕臨滅種的部分物種制作剝制標本,具有更高的價值[7]。此外,該法制作的標本耐運輸和儲藏,也不容易退色。
2.3.1 剝制處理
目前我國魚類剝制標本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剝制法,(1)進行生物學特性測量與攝影:為了保留標本原始數(shù)據(jù)并能在整形時進行比較參考,必須要對其進行局部及整體的攝影和測量。(2)進行剝制:選擇切口位置要在魚類腹部中線,在解剖工具幫助下仔細將骨骼、肌肉、脂肪盡量剔除掉,還要保持鱗片、皮膚及鰭條的完整性。(3)進行浸皮:部分脂肪組織不易被剔除,其中可用95%工業(yè)用酒精浸泡1~3 d小型觀賞魚類;用1份明礬、2份食鹽和10份水配制的溶液浸泡5~10 d大型觀賞魚類。為保證魚皮不起皺變形,還需要在魚皮上涂抹適量的甘油。(4)制作合適假體:選擇棍、鋼絲、竹等支撐材料作假體,大小比例要適合。(5)進行整形:選擇化纖棉及聚乙烯等不易腐爛的材料作填充物,注意盡量使魚體被撐至原形 [8]。
2.3.2 剝制保存
涂抹防腐材料,并將切口縫合起來:可以采用常見防腐劑明礬和樟腦,在縫合好切口的部位再涂抹石蠟,并用清漆把魚體的表面再薄薄的刷上一層,用來保證魚表顏色艷麗不變色。
3 結(jié)語
魚類標本的采集和制作是一門涉及多種知識的學科,在生物科研、教學以及展覽陳列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也是目前國內(nèi)研究的熱門課題。目前常用的方法如:浸制標本保色法、塑化標本保色法、剝制標本保色法等都有各自的利弊。所以讀者在選用觀賞魚原色標本制作方法時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比選擇。
參考文獻
[1]馮恩慧,陳煒.魚類浸制標本的制作技術[J].生物學雜志,1998,8(15):33-34.
[2]王玉欣.保色標本和透明標本的制作[J].生物學雜志,1997,(1):42.
[3]陳凱.生物標本的管理和維修[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5,33(2):371-372.
[4]王鑒衷.關于彩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浸制標本保色法的探討[J].舟山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3):54-56.
[5]楊成杰,石謹,李忠華.解刨學特殊標本制作技術[M].香港:銀河出版社,2004:103-104.
[6]唐安科.一種簡易塑化動物標本的制作方法[J].生物學通報,2006,41(9):56-57.
[7]祝堯榮.動物剝制標本制作技術[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0,20(6):123-124.
[8]肖方.在動物標本制作中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J].生物學通報,1997,32(2):30.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