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雯 田全金
該文試以基里洛夫的自殺理論與實踐為切入點,分析這一現(xiàn)象背后的哲學命題以其導致的形而上學式自殺的心理機制,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通過對基里洛夫命運的描述所揭露出的對于極端理性帶來的虛無主義的批判和反思。
本文試對基里洛夫的形而上學自殺理論與實踐作一次詳細的分析討論,并探討這一現(xiàn)象背后的哲學命題以其導致起自殺的心理機制,揭露陀思妥耶夫斯基對康德理性主義哲學的批判性反思。值得一提的是,尼采雖在陀氏之后,但陀氏作品中的一些重要角色卻已預演了尼采的超人理論,如拉斯科爾尼科夫與基里洛夫,故在以下論述中會有所提及。
一、消極反抗的形而上學自殺
基里洛夫自殺理論的基石正是康德的二律背反。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通過自然神學、宇宙論和本體論三種途徑證明了對上帝存有的證明的不可能性。他指出,“只要關(guān)于某種如此遠遠超升于一切經(jīng)驗性的知性運用之上的命題的證明在任何地方是可能的,全然從純粹理性概念而來的本體論的證明就是唯一可能的證明?!焙喲灾?,如果只有一種方法能夠證明上帝的存有,那便是本體論。同時他又認為,“對一個作為最高存在者的唯一原始存在者(筆者按:即上帝)的存有的自然神學的證明建立在宇宙論的證明的基礎上,而宇宙論的證明卻建立在本體論證明的基礎上”。即要想用自然神學和宇宙論來證明上帝的存有,必須從本體論入手。而在前面對本體論方式證明上帝的存有的證明之不可能性的闡述中,他認為上帝屬于超感官知覺的“物自體界”,在人的經(jīng)驗認識之外,無法感知,其存有與否“雖然不可絕對地宣布為不可能,但卻是一個我們沒有任何辦法能為之辯護的預設?!?因此,在純粹理性的框架下,在人類經(jīng)驗的能力范圍內(nèi),任何方法都無法證明上帝的存有。
二律背反的災難性后果在于,它造成了人類心靈的虛無與理性擺脫虛無之間的矛盾與分裂,這種分裂才是最深刻虛無主義的源頭,因為只要接受有上帝的世界或者接受沒有上帝的事實,都不足以導致真正的虛無。如果能單純地接受“上帝死了”這一事實,那么這個人可能是拉斯科爾尼科夫;若是不接受,依然篤信上帝,這樣的人也會不乏其數(shù):索尼婭、阿廖沙、沙托夫,甚至是賣福音書的女人……而基里洛夫的癥結(jié)在于,他跟斯塔夫羅金一樣,對上帝的深信與對他的懷疑同樣堅定:“他不存在,又存在”, 同時相信二者,同時又否定二者,這才是最深刻和絕望的虛無。所以他不會去殺人,殺人是無神論者的低級表現(xiàn)。而關(guān)于上帝的二律背反在他心中激起的更深沉痛苦的情緒促使他決心唾棄這沒有形而上根據(jù)的荒謬的生命。
二、積極作為的形而上學自殺
但如果把基里洛夫的自殺看作是弱者一勞永逸的潛逃那將是對這個人物形象的最大誤解。其自殺在進行一種對形而上邏輯消極反抗的同時,又洋溢著另一種相反的張揚主體自由意志的樂觀情緒?!叭绻猩瘢敲匆磺幸庵練w于他,因而我不能脫離他的意志。如果沒有神,那么一切意志歸于我,因而我必須表現(xiàn)出一意孤行?!币簿褪钦f,上帝死了,超人必須誕生。這無疑預演了尼采用于補救康德虛無主義而創(chuàng)的“超人理論”,并且混雜著類似的歡呼雀躍的幻滅之感:“上帝死了!……這件大事于我們不是太大了嗎?我們豈不是必須自己變成上帝,以配得上這件事?沒有更偉大的事了?!?/p>
當基里洛夫熱切地等待這死亡的時候,存在的不只是反抗的快感,更多的是對越上帝之庖而代之的強烈愿望和對體會到自身與宇宙產(chǎn)生的水乳交融的和諧、一種永恒的完滿的渴望。他要當自己的王,當人類身先士卒的救世主,成為另一個耶穌?!耙庾R到?jīng)]有神,而不同時意識到自己成了神,這是荒唐的……但是某一個人,那個敢為人先者,必須自殺,否則誰來開頭,誰來證明呢?我必須為了開這個頭,為了證明而自殺”以表現(xiàn)他最崇高意義上的“一意孤行”。除了動機與意義的誘惑,自殺這件事本身的奇妙也另他心馳神往?!澳且豢虝r間突然停止,隨之而來的就是永恒。”而賦予他這種永恒體驗的是穆罕默德騎上自己的神駒遨游天堂之后,他水罐里的水還沒來得及流出來的五秒鐘,這一刻,星空夜幕在他身后暗淡下去,這種驚鴻一瞥稍縱即逝的完滿感成為他自殺的另一種蠱惑。
自殺以后,按照基里洛夫所宣稱的,他自己將處于一個劃時代意義的拐點:“那時歷史將劃分為兩部分:從大猩猩到消滅上帝,再從消滅上帝到……到土地的變化和人的肉體的變化。人成為上帝并發(fā)生肉體變化?!比缓髲纳砩现厮芟乱淮?,以排除現(xiàn)在人類生理中包含有原先的神的基因信息,才能徹底地拯救一切人。赤裸裸的唯物主義人神論!而這一事件正是尼采所說的將成為后人更高的歷史的最偉大的事。這便是激勵基里洛夫形而上學自殺的樂觀主義色彩和積極性因素。
三、孤獨絕望的形而上學自殺
如果說對基里洛夫形而上學自殺的理論的描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極端理性主義下自由意志可能產(chǎn)生的行為的一種嘗試性探討,那么基里洛夫在自殺時混亂驚恐的心理狀態(tài)和言行或許可以看成陀氏對這一嘗試性探討所作出的回答。
在進入基里洛夫的自殺主題前,不妨回顧一下他的形象和習慣。他好沉默不好參與,喜歡獨處,對利普金的胡言亂語很認真地生氣,又可瞬間轉(zhuǎn)怒為喜。他喜歡在夜里喝茶,直到天亮,因為要通宵達旦地思考問題……這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一個哲學家的形象。再加上他工程師的身份,這是一個跟哲學家一樣喜歡體系建構(gòu)的職業(yè)。哲學家的理性思辨給他帶來了“新人”的智慧,引向了形而上學的自殺,這是近代歐洲理性主義狂潮席卷到俄國的一種表征。同為表征的還有:基里洛夫一貧如洗卻珍藏了價格不菲的手槍——近代科技的產(chǎn)物,他俄語一直都說得不流利卻不以為然,長期生活在國外,甚至忘記了俄羅斯……這儼然一個徹頭徹尾的歐化人物,極端的理性把他推到了虛無主義的無底深淵。
對理性的過分驕傲,不但讓基里洛夫建構(gòu)出一套形而上自殺的哲學理論,還給予他一種嚴格區(qū)分熱愛生活與自殺之間的矛盾的能力。盡管他骨子里不乏善良和熱情,愛孩子,喜歡生活,因為沙托夫的老婆回來而高興,為她生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為沙托夫的死而難過……但所有情感的力量都無法動搖他赴死的決心?!盀槭裁匆嗵岵⒄摚瑑烧吆敛幌喔?。生命是存在的,而死亡根本不存在”。
基里洛夫最后自殺了,卻不是在他想象中的完美狀態(tài)中自由舒坦又精神振奮地死去并走向此生的永恒。
除了彼得粗暴的催促讓他感到心煩意亂,似乎自殺的節(jié)奏和情緒都被攪亂了。臨死前的恐懼和緊張才是導致基里洛夫其發(fā)瘋紊亂的主要原因。因為在永恒的時間到來之前,他已經(jīng)全然被恐懼和慌亂裹挾。同樣,因為這一孤獨的實驗的失敗而帶來的絕望和幻滅感,他也將無從知曉。
對于基里洛夫的自殺,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他作為另外一種純理論的式樣從他最喜歡的斯塔夫羅金身上剝離出來。而作為結(jié)局,他們最后都在虛無主義的死胡同中殊途同歸。當斯塔夫羅金套用基里洛夫自己“知道自己幸福就會幸?!钡睦碚搶λf“如果您知道您信仰上帝,那么您就會信仰了;可是因為您還不知道你信仰上帝,所以您也就不信仰”時,如果基里洛夫明白了頓悟了,而不是僅把它當成上流社會的戲謔,或許他最后不會走上自殺的道路。
基里洛夫的形而上學自殺命題絕非偶然現(xiàn)象,它向我們揭示了上帝的徹底完結(jié)以及對人性的遺棄給人類帶來的普遍苦惱和絕望。人類試圖用自認為最能彰顯自身價值的理性來填補信仰在心靈中的缺位,卻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淵。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