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輔導孩子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合理的安排時間、態(tài)度既嚴肅認真又耐心細致、輔導方法正確、逐步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學習能力。
上小學的孩子一節(jié)課也只有四十五分鐘的上課時間,幼兒時期自制力更弱,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更短,練琴時間每次要更短一些。三到四歲,每次五至十分鐘;四到五歲,每次十至二十分鐘;五到六歲,每次二十至三十分鐘;六到七歲,每次三十至四十分鐘,如果孩子累了,無法集中注意力了,應該允許他去稍稍休息一下或玩耍一會兒,這樣可以調(diào)節(jié)視力,也有利于消除大腦的疲勞。
練琴也可以采取“少吃多餐”的辦法,這樣,每次練都不會負擔太重,而且由于一天可以有好幾次的練習機會,不斷重復和鞏固,加深了記憶也提高了效率。練琴要選擇孩子精力充沛的時間,并盡可能固定下來,使孩子產(chǎn)生一定的條件反射。凡是打瞌睡、玩兒累了、身體有病、人多雜亂的時候都不要強迫孩子練琴。
一個孩子每天到底練習多長時間合適,這并沒有一個界線。只要根據(jù)孩子和家長的時間、練琴的條件、孩子的身體及智力發(fā)展水平來合理安排就是很好的,如果希望孩子向?qū)I(yè)方向發(fā)展,適當多練琴還是很有必要的。
做父母的總是望子成龍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聽就懂,一學就會,可是孩子終究是孩子,智力超常的也總歸是少數(shù),因此不要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天才,要求過高,稍一反應慢就急不可耐,大打出手,這樣會使小小年紀的孩子更慌張,怎么談得上音樂的表現(xiàn)呢?反之,也有家長過分溺愛孩子的,一邊練琴,一邊“乖乖、寶貝”地說個不停,看孩子彈好一處,抱起來就親個沒完夸個沒完,孩子就借此提出各種要求:要吃的、要玩兒的,孩子總在撒嬌的氣氛中哄著練琴,總是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和產(chǎn)生克服困難的毅力。這樣的家長要注意輔導時嚴格一些才好。教子有方的家長總是既嚴格又耐心,既有鼓勵又有批評,讓孩子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嚴肅而又活躍的氣氛中練琴。
家長輔導時不是代替孩子的眼睛看譜、耳朵聽聲音、手指去彈奏,而是提醒和指導孩子去正確的看譜、聽聲音、動手指,不斷在孩子耳邊強調(diào)教師的要求,抓住重點讓孩子反復鞏固,往往家長有條理孩子也容易有條理。有的家長沒有積極研究兒童心理,練琴時總是對孩子說:“好!現(xiàn)在再來一遍?!眴握{(diào)的重復很容易使孩子厭煩。
孩子練琴當中總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家長要在輔導過程中仔細分析,對癥下藥。如果是由于精神緊張——怕挨打受罵,而引起彈奏上的種種問題,如不放松、拘謹、老錯……那就需要家長從思想上尋求解決途徑,必要時要向孩子道歉;如果是由于彈奏方法不對造成的困難,則要和教師一起研究如何改正的具體措施;如果是因為欠缺熟練而帶來的技術(shù)問題,那就需要放慢速度多多練習,困難之處重點練,兩手不獨立則分手練,聲部不清分聲部練,難度大一些的段落反復多鞏固。教師留的作業(yè)多,若時間不夠完不成不要緊,主要是“質(zhì)”,其次是“量”。
此外練琴前不要讓孩子玩兒的太累,也需要收收心。每次輔導孩子練琴之后,根據(jù)孩子的表現(xiàn),最好及時肯定他的長處,指出需要調(diào)整的地方,也可以用插紅旗、貼紅星等形式來鼓勵孩子的進步。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學琴的程度不斷加深,家長應當逐步有計劃的減少輔導的次數(shù)和時間,讓孩子養(yǎng)成自己動腦練琴的習慣,培養(yǎng)他獨立克服困難的毅力,不可長期讓他依靠“拐杖”走路,否則容易造成離開大人就一事無成的不良后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