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波 段迎利 袁偉 王倫
摘 要:滲透率是儲層測井評價的重要參數(shù)之一。M油田主要為砂巖儲層,巖性簡單,應用單孔隙介質(zhì)滲透率模型即可滿足儲層評價及開發(fā)需要。介紹了四種針對巖石水平基質(zhì)滲透率的單孔隙介質(zhì)滲透率計算模型:指數(shù)模型、Kozeny-Carman模型、Timur模型和Herron模型。通過M油田某口取心井實際資料處理表明,Herron模型相對其它三種模型具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能夠為M油田儲層測井評價提供比較準確的滲透率。
關鍵詞:滲透率;孔隙度;束縛水飽和度;礦物含量
滲透率是指可動流體在巖石中的流動能力。它是儲層測井評價三參數(shù)(孔隙度、滲透率、飽和度)其中之一。準確的計算滲透率對于儲層產(chǎn)能預測以及采收率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巖石具有各向異性,可以將滲透率分為水平滲透率和垂直滲透率;根據(jù)巖石成巖過程,又可以將滲透率分為原生滲透率(又稱基質(zhì)滲透率)和次生滲透率?;|(zhì)滲透率主要受沉積和成巖作用控制;次生滲透率主要受壓實、膠結(jié)、斷裂和溶解等作用控制[1]。文章主要研究四種水平基質(zhì)滲透率模型在M油田的應用及效果評價。
孔隙度-滲透率指數(shù)模型是利用巖心物性分析實驗得到的巖心孔隙度和水平滲透率數(shù)據(jù),通過指數(shù)擬合方法得到滲透率模型參數(shù);Kozeny-Carman模型是針對均勻孔隙介質(zhì)提出的一種滲透率計算模型;Timur模型是根據(jù)孔隙度與束縛水飽和度計算巖石的水平基質(zhì)滲透率;Herron模型是根據(jù)巖石中各種礦物含量和孔隙度計算水平基質(zhì)滲透率。
1 模型公式
1.1 指數(shù)模型
K=B2*e■ (1)
式中,K為滲透率;?覫為孔隙度;B1為模型參數(shù)1;B2為模型參數(shù)2。
由于M油田A取心井做了大量的巖心物性分析實驗,文章主要利用A井的測井數(shù)據(jù)以及巖心分析數(shù)據(jù).圖1為A井巖心孔隙度和滲透率的交匯圖以及指數(shù)擬合結(jié)果。根據(jù)公式(1),A井孔隙度-滲透率指數(shù)模型的參數(shù)B1=0.3222, B2=0.0932。
圖1 A井巖心分析孔隙度(?覫)與滲透率(K)交匯圖(指數(shù)擬合)
1.2 Kozeny-Carman模型[2]
K=■ (2)
式中,K為滲透率;?覫為孔隙度;A為模型參數(shù)1;SO為單位巖石體積的表面積。
由于Kozeny-Carman模型中的參數(shù)SO不能通過測井資料獲得,可以將SO視為定值,則公式(2)可以簡化為
K=■ (3)
式中,A'=A/SO2為簡化的Kozeny-Carman模型參數(shù)。圖2為A井巖心孔隙度和滲透率的交匯圖以及Kozeny-Carman擬合結(jié)果。根據(jù)公式(3),A井Kozeny-Carman模型參數(shù)A'=51.69。
1.3 Timur模型[3]
K=0.136*■ (4)
式中,K為滲透率;?覫為孔隙度;Swirr為巖石束縛水飽和度。
1.4 Herron模型[4]
K=Af*■*e■ (5)
式中,K為滲透率;?覫為孔隙度;Af為長石最高含量的函數(shù); Mi 為巖石第i種礦物的質(zhì)量分數(shù); Bi為巖石第i種礦物對應的系數(shù)。
Timur模型和Herron模型中沒有參數(shù),無需利用巖心物性分析數(shù)據(jù)。但是Timur模型要求已知束縛水飽和度,而Herron模型要求已知各種礦物含量。為了得到準確的束縛水飽和度、各種礦物含量和孔隙度,文章首先采用斯倫貝謝的多礦物模型處理程序Elanplus對A井進行處理。
2 處理結(jié)果
根據(jù)1確定各模型參數(shù)和已知條件后,利用各模型公式分別計算得到四種滲透率結(jié)果,如圖3所示。
圖3 A井四種滲透率模型結(jié)果對比圖
3 結(jié)束語
(1)Herron模型計算的滲透率與巖心分析滲透率最吻合,計算的過程中不需要巖心物性分析資料,但是要求能夠準確得到巖石各種礦物含量。
(2)由于Herron模型具有普遍適用性,并且考慮了巖性對滲透率的影響,建議老君廟油田利用Herron模型評價儲層水平基質(zhì)滲透率。
參考文獻
[1]Djebbar Tiab, Erle C. Donaldson. Petrophysic(Second Edition) [M]. Burlington: Gulf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2004: 101-105.
[2]Cheidegger A. E. The Physics of Flow Through Porous Media[M]. New York: Macmillan, 1960: 313.
[3]Timur A. An Investigation of Permeability, Porosity, and Residual Water Saturation Relationships[C]. SPWLA 9th Annual Symposium, 1968.
[4]Michael M. Herron. Estimating the Intrinsic Permeability of Clastic Sediments from Geochemical Data[C]. SPWLA 28th Annual Symposium,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