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杰
大學生在國家未來經濟社會建設中將扮演重要角色,其思想道德素質也必將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以及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fā)展,不同文化思潮紛紛涌入,大學校園內成為各種思想、思潮活躍激蕩的地方。新形勢下,占領大學生思想道德高地對高等教育和國家建設來說至關重要。
當前,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社會各方面也面臨著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其中,思想領域的變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沖擊尤其明顯。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現(xiàn)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越來越強??偟膩碚f,目前我國大學生政治思想比較積極健康。高校大學生一般有著比較開闊的政治視野,也積極關注、評論國內外政治事件。近年來,大學生的入黨積極性也越來越高漲,據(jù)中共中央組織部最新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2011年我國學生黨員的數(shù)量為277.8萬名。而對比10年前,僅為165.4萬人,增長率為67.9%,具體情況如下圖所示:
2001~2011年我國黨員構成比例示意圖
由上圖可知,我國近十年來黨員的構成發(fā)生了明顯變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部分企事業(yè)單位已經完全市場化,國有企業(yè)也紛紛轉制。這些單位中的黨員數(shù)量有升有降,企事業(yè)單位中的黨員數(shù)量下降最大,而學生黨員的增長幅度最大。學生,尤其是青年大學生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2.大學生時代責任感和緊迫感明顯增強。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過程中,大學生對自己所學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和以往相比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其價值觀念較之從前也有了比較明顯的改變:除了考慮社會理想、政治理想之外更加注重自己的職業(yè)理想。他們對成功的理解和渴望更加強烈,而努力學習專業(yè)知識,在今后的職業(yè)生涯中應對自如、左右逢源成為他們中多數(shù)人的選擇,校園里的考研熱、考公務員熱、“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熱等現(xiàn)象持續(xù)增溫。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有著較強的時代責任感和緊迫感。
3.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業(yè)意識。目前大學生群體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或者貧困地區(qū),他們在求學道路上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和巨大的代價,其家庭為了他們能夠走進大學校園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這些學生在面對“就業(yè)難”現(xiàn)狀的時候往往比較清醒理智。日常假期中,這些學生一般都有自己勤工儉學的渠道,初步的工作經驗使他們認識到創(chuàng)業(yè)的重要性,同時也為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做好了鋪墊。除此之外,面對嚴峻的就業(yè)競爭壓力,一些來自城市家庭的大學生也主動選擇以創(chuàng)業(yè)代替就業(yè)。
當代大學生正以健康積極的精神風貌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承擔著時代賦予的責任。但是,在當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1.理想追求在思想道德中逐漸淡化。自我價值在學生個人追求中占據(jù)重要的位置,個人本位已逐漸成為當代大學生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而社會、集體的價值利益排在個人利益之后。部分學生過于關注眼前利益,而缺少對未來職業(yè)的長遠規(guī)劃;一些學生受拜金主義影響,一味追求高收入,以至于在擇業(yè)的時候眼高手低,始終找不到理想工作,頻頻跳槽,影響了職業(yè)道路的長遠發(fā)展;還有學生貪圖享樂,工作要求穩(wěn)定安逸,缺乏吃苦耐勞、先苦后甜的精神,容易為了眼前的安逸放棄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偠灾?,理想追求在當代大學生中正在逐漸淡化,這應當引起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警惕。
2.自我意識膨脹,生活行為失范。當代大學生多為“90后”,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影響,這些人大部分為獨生子女,自幼在家庭中備受呵護、溺愛,形成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同時,也缺乏必要的社會鍛煉,難以經歷風雨。但是作為個體,他們又都有著強烈的成長需求,希望盡快擺脫家庭、學校的束縛。然而,他們的思想并不成熟,性格也未成型,大學階段又正處于道德觀念成型階段,極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出現(xiàn)主流道德觀念淡薄、生活行為失范等現(xiàn)象,缺乏對個人行為的自我控制和辨識能力。無論在公共生活還是個人的人際交往中,部分大學生對“個性”的追求已經走上極端。這就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能夠針對他們的失范行為予以及時糾正和教育。
3.缺乏吃苦耐勞精神。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物質文化需求的層次不斷升級。一些非理性的消費觀無形中也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物質觀。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盲目攀比,揮金如土。而當這些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之后,不能承受正常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對稍微艱苦點兒的條件就表現(xiàn)出種種的不適應,甚至自暴自棄,怨天尤人,最終也會影響到社會和個人的發(fā)展。因此,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已經成為影響當代大學生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而這種思想品質的培養(yǎng)又不得不依靠在校期間的思想道德教育。
綜上所述,我國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未來的發(fā)展。對此,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應當認真分析這些問題,及時提出破解之策。
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高校應將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過切實有效的對策,不斷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質。
1.強化主流價值觀,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個人修養(yǎng)。面對大學生信仰缺失、思想混亂,甚至受不良思想影響的現(xiàn)狀,高校應當在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中引入、強化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等主流價值觀對大學生進行熏陶教育,使其在大學生思想中占據(jù)首要地位。通過多種形式的理論講座、實踐活動,深化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識和理解,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那些西方不良思想對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陣營的攻擊和荼毒。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和文化留存在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行動中只會產生負面影響和效應,因此,高校必須將這些不良思想徹底清掃出思想文化陣地,教育大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和理論作為自己人生路上的指導,培養(yǎng)大學生能夠獨立分析當今社會多元文化、多元理論、多元價值觀念中的各種現(xiàn)象,以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指導自己的實際行動。
另外,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對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基本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對于大學生來說也非常重要,大學生應當正確認識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將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與自己的人生和理想聯(lián)系在一起。還應加強對歷史知識的學習,通過了解高尚歷史人物的個人品格魅力而不斷調整完善自己,樹立追求中華民族復興的信仰和夢想。
2.加強傳統(tǒng)歷史文化教育,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具有極大的精神感召力,同時也是凝聚人心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增強青年大學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指引。大學生一旦建立了堅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會產生強大的自覺抵制外來不良因素侵蝕的精神力量。中華文明是指中華民族在長期發(fā)展進步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承載著我們的民族精神,體現(xiàn)著民族進步和民族團結。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容、深刻的蘊涵、高遠的意境、恢弘的氣概是中華文明的巨大魅力所在。同時,也正是由于這些獨特的魅力,中華各民族凝聚團結在一起,推動著民族的不斷進步。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也已經成為推動民族歷史不斷向前的重要力量,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在與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的磨合中不斷升華。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論體系和人文價值也必將成為當代大學生精神文化氣質的沉淀,從而在他們的思想行動和思維模式中產生重要影響。
3.加強社會公德教育。社會公德是大學生道德風貌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當前,正是因為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無視或者故意違反社會公德的情況,才引起人們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擔憂。因此,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十分有必要。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首先必須提高大學生對社會公德重要性的認識。社會公德往往是針對最基本的文明行為規(guī)范做出要求和規(guī)范,同時對于這些最基本文明規(guī)范的遵守要求又反映出我們對于人才的看重程度。未來人才的綜合素質應當能夠反映出一個國家未來的綜合實力。為此,許多國家在經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都非常重視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升。其中,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是培養(yǎng)效果的一個外在表現(xiàn)。進行社會公德教育,校園是個理想而又見效明顯的場所。大學生畢業(yè)后走向社會,就代表著國家的未來,他們的社會公德意識對社會的促進和帶領作用是最有效的。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首先,應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其次,還應當注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通過實踐教學,可以向學生介紹先進的模范人物事跡,組織和鼓勵學生參加類似的社會實踐活動,使他們能夠獲得更加直觀的體驗,進而將這些社會公德的文明之舉逐漸演化為自己的行動需要,從而帶動全社會良好風氣的發(fā)展。
4.提高教師素質,建設德育隊伍。教師是進行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關鍵人物。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的行為和思想為學生做人做事提供了重要參考。因此,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德育教師隊伍也是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關鍵。高校要通過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不斷提升教師的人格修養(yǎng)和思想境界,同時,還要通過培訓等幫助教師不斷提高業(yè)務素質。這是因為,教師本身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學生也具備高素質的思想道德水平。這就需要教師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使思想道德教育這門看起來有點“虛”的課程具體內化到學生的實際學習和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