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江偉 陳進杰 蘇淑儀 陳倩兒
眾所周知,新生兒藍光治療的并發(fā)癥里包括了腹瀉、發(fā)熱和皮疹等,而在連續(xù)藍光照射下,新生兒腹瀉癥狀最常出現(xiàn),這樣就會導致新生兒不同程度脫水、電解質紊亂的情況發(fā)生。為了解低滲口服補液鹽Ⅲ(ORSⅢ)對新生兒光療后腹瀉的療效[1],本研究對萬江醫(yī)院67例因藍光治療致急性腹瀉并輕度脫水的新生兒,分別以低滲口服補液鹽Ⅲ與配方奶共同補液和單純配方奶補液兩種方法喂養(yǎng),發(fā)現(xiàn)低滲口服補液鹽Ⅲ治療組比單純配方奶補液在減少大便次數(shù)、縮短腹瀉病程方面有更好的效果。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東莞市萬江醫(yī)院67例因黃疸行藍光治療致急性腹瀉并輕度脫水的新生兒病歷資料,其中男36例,女31例,均符合《兒童腹瀉病診斷治療原則的專家共識》的診斷標準[2],全部患兒為足月正常體重新生兒,所有患兒均無發(fā)熱和嚴重心肺功能障礙。隨機分為治療組(低滲口服補液鹽Ⅲ)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35例(男19例,女16例),對照組32例(男17例,女15例);治療組平均日齡(3.5±0.7)d,對照組平均日齡(3.6±0.8)d;治療組平均體重(3.35±0.28)kg,對照組平均體重(3.34±0.29)kg。兩組患兒日齡、性別、體重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日齡p值為0.658,性別p值為0.926,體重p值為0.812,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將67例新生兒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3]。治療組給予低滲口服補液鹽Ⅲ(ORSⅢ)與配方奶共同補液處理,選擇低滲口服補液鹽Ⅲ(博葉)規(guī)格:5.125克/袋(安健藥業(yè)),每袋含氯化鈉0.65 g,枸櫞酸鈉0.725 g,氯化鉀0.375 g和無水葡萄糖3.375 g;每袋用250 ml溫開水溶解,按照50 ml/d分4次喂服,每次約12.5 ml,然后再按需喂配方奶。對照組則給予單純配方奶補液處理,并記錄兩組患兒連續(xù)光療后第1、2天的大便次數(shù)[4],以及患兒腹瀉治愈所需的總時長(小時)。然后填表進行對比。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大便次數(shù)、腹瀉治療總時長,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對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應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大便次數(shù)較對照組少,而腹瀉治療總時長也比對照組相應縮短,說明低滲口服補液鹽Ⅲ(ORSⅢ)對新生兒光療后腹瀉并輕度脫水的療效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患兒大便次數(shù)和治療總時長的對比
黃疸是新生兒科常見疾病,一般使用藍光照射退黃治療。而藍光治療后新生兒會出現(xiàn)腹瀉、發(fā)熱和皮疹等并發(fā)癥,由于光療下的嬰兒易哭,易出汗,顯性以及在光療時的不顯性失水增加40%,尤其腹瀉的稀便中水分是正常兒損失的兩倍以上,容易令患兒發(fā)生脫水并電解質紊亂,故光療時的水需求量增加全日總量的15%~20%。而光療后急性腹瀉并脫水的主要原因是光療分解產(chǎn)物經(jīng)腸道排出時,刺激腸壁引起腸蠕動增加形成[5-6],所以在糾正患兒脫水的同時補充電解質也是同樣重要的。在本次研究中,治療組患兒在喂服低滲口服補液鹽Ⅲ溶液后,測得治療后第1、2天大便次數(shù)比對照組要少,其中第2天的大便次數(shù)較對照組減少更為明顯。這是因為患兒小腸上皮細胞絨毛刷狀緣有葡萄糖-鈉耦聯(lián)載體[7],分別含1個葡萄糖受體和1個鈉受體,受體接受葡萄糖和鈉后就能啟動載體進入上皮細胞。當喂服低滲口服補液鹽Ⅲ溶液后,由于上皮細胞膜內外鈉濃度不同,通過被動擴散方式鈉由腸腔進入細胞內,釋放的勢能將葡萄糖轉運入細胞內與細胞間隙,而后進入血液,鈉進入細胞后通過鈉泵作用移至細胞間隙,這樣細胞間隙滲透壓升高,水由細胞內被動移至血液,從而糾正輕中度脫水,所以低滲口服補液鹽Ⅲ溶液能恢復機體必需的循環(huán)容量,以消除腹瀉的代謝性影響,有利于患兒腹瀉癥狀減輕。另外,由兩組患兒治療總時長相比,可以看出治療組也較對照組在治療時間上是相應縮短的,最多時相差十多小時。而低滲口服補液鹽Ⅲ(ORSⅢ)同時降低了標準ORS液中鈉和糖的濃度,降低了液體的總滲透壓,避免了滲透性腹瀉,也有利于促進內生小腸分泌液的重吸收,因此有利于減少大便量和腹瀉次數(shù),其次溶液中低鈉濃度對新生兒未發(fā)育完善的腎功能損害較小,避免了過多的鈉潴留,安全性較好[8]。通過本研究觀察,低滲口服補液鹽Ⅲ對新生兒光療后腹瀉并輕度脫水的療效較確切,能改善患兒臨床癥狀,縮短了療程,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
[1]李 加.低滲口服補液鹽在小兒腹瀉中的應用[J].西南軍醫(yī),2008,10(2):20 -21.
[2]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消化學組,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感染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腹瀉病診斷治療原則的專家共識[J].中華兒科雜志,2009,47(8):634 -635.
[3]廖耀華.門診腹瀉病患兒的初篩處理方案及療效探討[J].現(xiàn)代醫(yī)院,2013,13(3):51 -52.
[4]劉小瑜.低滲口服補液鹽加鋅制劑治療小兒急性腹瀉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2,50(24):46 -47.
[5]金漢珍,黃德珉.實用新生兒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307-308.
[6]陳燕貞.磷酸鋁凝膠聯(lián)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臨床效果[J].現(xiàn)代醫(yī)院,2012,12(4):51 -52.
[7]郭艷萍,梁兆昌,胡春華.簡配低滲口服補液鹽加山茛菪堿佐治治嬰幼兒腹瀉的對照研究[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6,27(14):封2.
[8]PULUNGSIH S P,PUNJABI N H,RAFLI K,et al.Standard WHO-ORS versus reduced-osmolarity ORS in the management of cholera patients[J].Journal of Health Population and Nutrition,2006,24: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