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gòu)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教材處理中盡量注意給學生空間和時間與文本進行充分的接觸,在與文本的直接接觸中產(chǎn)生個性化的閱讀感受并進行交流。注重對文本的體會和感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把握作者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語段,領(lǐng)會文章的表達方法。
2.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并學習作者的描寫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欣賞品味文章的語言,在欣賞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難點】
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寫景狀物的技巧(細心觀察、用心領(lǐng)悟、細膩的描寫),學習運用。
【教學過程】
親切自然的課前交流:
師:在生活中你的朋友是誰呢?是呀,我們還可以以書為友,以棋為友,以畫為友,以琴為友。它們也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與快樂。除了你們說的以動物植物為友外,咱們還可以以自然界的山水為友。
從古至今,就有很多的文學家以自然界的山水為友,創(chuàng)作出了很多優(yōu)秀的名篇佳作。多媒體出示李白《獨坐敬亭山》。
指名朗誦詩,你讀得很有節(jié)奏感,也讀出了這首詩的韻味。在這首詩里,敬亭山已經(jīng)不再是一座簡單的山,而是變成詩人的(一位知己)。從哪一句詩表現(xiàn)出來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山中訪友》,探究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達自己對山的獨特感受。通過品讀語言文字領(lǐng)悟別樣的“友”、別樣
的情。
一、初讀尋友,理清脈絡(luò)
1.請同學們齊讀課題,訪是什么意思?拜訪,那他究竟拜訪了哪些好朋友呢?
2.請打開書,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作者都拜訪了哪些朋友?
3.原來作者要拜訪的好朋友就是山中的景物??!這么多的好朋友,你對哪個最感興趣呢?請找到相關(guān)的句子或段落大聲地、美美地讀一讀。不僅要讀出喜愛之情,還要邊讀邊思考,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批注在書上。
二、再讀品友,感悟?qū)懛?/p>
以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隨機進行。
(一)認識古橋
1.你對哪個景物最感興趣?
①生回答,讀句子,你感興趣古橋的什么?
②可以叫其他人補充。
2.師:一下子就抓住了作者心中對老橋的那份敬佩。(抓德高望重)所以,作者在開段的第一句話就情不自禁地贊嘆道: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出示課件)
①你理解“德高望重”這個詞嗎?
②用“德高望重”贊美老橋,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③這樣寫表達了作者對老橋的什么感情?
第①句你從哪幾句話體會到的?是因為——老橋就像是一位默默奉獻的老人。
第②句那這句話我們應該帶著一種什么感情來讀?
(二)解決課文第四段
1.你喜歡山中的哪個朋友?請讀一讀,體會到了什么?
2.你們瞧,作者走進樹林,心情變得更加愉快,原來是因為:師生合作朗讀。
3.在作者眼中什么變成了什么?這是什么寫法?
大多數(shù)想象都是借助擬人、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來表現(xiàn)的。在下面的課文里我們還會繼續(xù)學習到。
(三)解決課文第五段
1.誰還是作者的朋友?
2.山泉什么吸引了你?溪流讓你感興趣的是什么?瀑布像是一位什么?懸崖沉默不語,表現(xiàn)了他的什么?
3.這么多的朋友,作者按捺不住激動與興奮,迫不及待地和他們打招呼。你們想和他們打招呼嗎?
三、品讀歸友,學習表達
1.這么多的好朋友,作者都喜歡,都想把它們展示給讀者,他是如何安排寫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2.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3.請同學們也來當一回散文家,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拜訪你們心中的好友。你打算怎么安排?先寫誰?
①指名說。
(學生讀自己寫得句子,師認真聽,抓寫得好的句子或詞語)尤其是在點評過程中注意表揚學生——你用到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等等類似的話語。
②跟隨你的指引,我們又拜訪了一位朋友,你來讀。在這個過程中,把學生的作品展示四個,串起來。
四、總結(jié)全文
這節(jié)課里,我們跟隨李漢榮先生的腳步,移步換景,拜訪了山中的好朋友,我們不僅感受到情境交融、物我兩忘的美好情感,還學會了想象的寫作方法,更學會應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方法,表達情感,更為精彩的是我們能夠應用這些方法寫出了自己對景物獨特的感受。我們也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滿懷的好記憶,滿懷的收獲!
【教學總結(jié)】
通過課堂的交流學習,學生純真的心燃起了感悟自然的熱情,激發(fā)了內(nèi)心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在與老師的交流中表達了對友情的理解,對于加深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的感情有積極作用。在誦讀文章的同時,加深了對詞句的理解和記憶,將學科知識與情操人格有機結(jié)合在了一起。
作者簡介:邵麗華,女,出生于1976年6月,本科,就職于蘭州市城關(guān)區(qū)秦安路小學,致力于小學語文學生閱讀能力發(fā)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