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晶
摘要 利用數學結構思想指導學生進行數學解題,從結構和本質上認識數學,通過聯想、感知和分析數學結構,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掌握,領悟數學思想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結構思想數學結構解題教學
一、 問題的提出
解題教學是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發(fā)現學生在解題時不能準確提取題目中的有用信息,無從下手,或者不能及時更換思維策略,不知所措, 從而導致學生數學學習上的困難。
例1P是函數y=f(x)圖象上的點,Q是函數y=g(x)圖象上的點,且P,Q兩點之間的距離PQ能取到最小值d,那么將d稱為函數y=f(x)與y=g(x)之間的距離。按這個定義,求函數f(x)=x12和g(x)=-x2+4x-3之間的距離。
此題選自2013年上海浦東新區(qū)二模試題卷。解決這道題有兩個突破點:
(1) y=f(x)是一個冪函數,圖象就是拋物線y2=x在第一象限的曲線;y=g(x)是圓(x-2)2+y2=1在第一象限的半圓曲線;(2)點P到定圓上點Q的距離,要轉化為點P到圓心的距離,第二個突破點是解題的難點。
其實,解決例1時,我們若是能聯想到結構相近的另一類問題,解題就會有所突破。如
引例:求圓x2+y2-4x-4y-10=0上的點到直線x+y-14=0的最小距離。
對于引例,教師應指導學生抓?。貉芯繄A上的動點到某直線的距離,可以借助定點圓心到該直線的距離的探究。利用圓的特征,實施 從“動”到“定”的轉化。而結合引例,再來分析例1,區(qū)別在于y=f(x)的圖象不是直線,且點P為動點,故要設點P的坐標,表示出點P到圓心的距離,進而借助函數解決問題。
從以上解題分析我們能感受到數學結構思想對解題的幫助。教師平時的解題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通過解題,理解和分析題中數學結構和知識特征,使得學生積累并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結構和數學模型,進而用動態(tài)思維做到問題的轉化和知識的創(chuàng)新。
二、 數學結構思想
結構思想是皮亞杰等發(fā)展起來的現代教育理論,法國布爾巴基學派認為數學的發(fā)展是各種結構的建立和發(fā)展,建立了數學結構思想學說,探討諸多數學結構間的統一性。
數學結構通常分為兩大類:純數學結構和一般數學結構。純數學結構從宏觀上提出“結構”指代數結構、拓撲結構、順序結構等;另一類為一般數學結構,即為了實現數學的教育功能而強調的數學知識間的廣泛關聯性,在此前提下提出的一些數學結構。如與數的知識有關的復數的分類結構、方程或方程組的同解變換結構、數學應用上的各式各樣的數學模型結構、解題或證明的程序結構等等。數學結構思想的核心是“結構”。數學結構思想提出通過研究數學表面上的差異,探索數學知識間聯系和一致性的方法和觀點,對數學本質進行再認識與再處理。
可見,運用數學結構思想實施數學解題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數學結構體系,提高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效率。在解題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通過解題提高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數學結構思想在解題教學中的運用和實踐
1. 聯想數學結構,尋找知識聯系,實現問題轉化
注重數學結構思想的運用,有助于學生整體性數學思維水平的提高。數學結構思想的內涵是探索知識能力間的結構聯系,以此為指導開展解題教學,使學生高層次地抓住問題本質。
如例題1,解題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引例,借助變式訓練,指導學生通過提取已有的數學結構,明確知識間的區(qū)別和聯系,進一步提升和轉化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 感知數學結構,識別知識特征,形成數學體系
理解和掌握數學結構思想有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一道題目中,一個已知條件可以有幾種不同的考慮角度,教師在解題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導學生,感知題目中的數學結構,識別各種結構具有的知識特征,進而選擇合理的解決方法。
例2已知△ABC中,AB=1,BC=2,求角C的取值范圍。
解析:
方法一:感知“兩邊一對角”的結構特征,想到“用正弦定理判斷三角形解的個數”的知識,借助圖形有1≥2sinC,得到sinC≤12,再結合C∈(0,π),得C∈0,π6。
方法二:感知“兩邊和一角”的結構特征,想到“用余弦定理表示角”的知識,設AC=x,借助余弦定理表示出cosC=x2+4-14x=x2+34x=x4+34x,結合x的范圍利用基本不等式,得cosC≥32,再結合C∈0,π,得C∈0,π6。
方法三:感知“三角形中,已知的邊AB∩BC=B”的結構特征,想到“借助作三角形圖,觀察動角C的變化”的知識,先確定邊BC,再以B為圓心,1為半徑作圓,畫出頂點A的軌跡,進而確定角C的變化,再結合C∈0,π,得C∈0,π6。
可見,學生審題過程中會出現多種思想火花,教師在數學結構思想的指導下,不要隨意否定學生,應該讓學生通過一題多解積累多種數學知識結構,形成系統知識體系。
3. 分析數學結構,合情歸納推理,達成目標簡化
解題時,學生有時不能很快明確其中的突破點,教師在數學結構思想觀下,引導學生合情推理,通過特殊到一般、類比歸納等方式,重新明確問題,進一步地分析其中的知識結構,建立恰當的數學模型,以達成目標的簡化。
例3(江蘇省揚州中學2013—2014學年第一學期月考23題)
電子蛙跳游戲是: 青蛙第一步從如圖所示的正方體ABCD-A1B1C1D1頂點A起跳,每步從一頂點跳到相鄰的頂點.
同理,可以得到P(X=0)=4981。
根據解題過程中(1)的數學結構,借助歸類進一步認識結構,實際是分步計數原理的應用。利用樹形圖,合情推理和猜想,對結構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從而應用結構,對相似結構處理方法和過程等進行合理遷移。
四、 結論
基于數學結構思想的數學解題教學,不單是教會學生解決某一道題,也不是提倡“形式主義”,而是要通過解題,借助變式、一題多解等教學方式,讓學生領悟各種數學結構,體會蘊含的數學思想。培養(yǎng)學生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結構和模型,加深鞏固所學的公式、概念和定理等,引導學生尋找知識聯系,識別知識特征,合情歸納推理,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孫曉天.數學結構主義的思想與方法及其影響[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4):25~29
[2]張奠宙,李士錡,李俊.數學教育學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張宏斌.試述數學結構思想及其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12):125
[4] 沈良.略談數學結構觀下的解題與教學[J].數學通訊.2012(12):1
(江蘇省無錫市第六高級中學)endprint
摘要 利用數學結構思想指導學生進行數學解題,從結構和本質上認識數學,通過聯想、感知和分析數學結構,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掌握,領悟數學思想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結構思想數學結構解題教學
一、 問題的提出
解題教學是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發(fā)現學生在解題時不能準確提取題目中的有用信息,無從下手,或者不能及時更換思維策略,不知所措, 從而導致學生數學學習上的困難。
例1P是函數y=f(x)圖象上的點,Q是函數y=g(x)圖象上的點,且P,Q兩點之間的距離PQ能取到最小值d,那么將d稱為函數y=f(x)與y=g(x)之間的距離。按這個定義,求函數f(x)=x12和g(x)=-x2+4x-3之間的距離。
此題選自2013年上海浦東新區(qū)二模試題卷。解決這道題有兩個突破點:
(1) y=f(x)是一個冪函數,圖象就是拋物線y2=x在第一象限的曲線;y=g(x)是圓(x-2)2+y2=1在第一象限的半圓曲線;(2)點P到定圓上點Q的距離,要轉化為點P到圓心的距離,第二個突破點是解題的難點。
其實,解決例1時,我們若是能聯想到結構相近的另一類問題,解題就會有所突破。如
引例:求圓x2+y2-4x-4y-10=0上的點到直線x+y-14=0的最小距離。
對于引例,教師應指導學生抓?。貉芯繄A上的動點到某直線的距離,可以借助定點圓心到該直線的距離的探究。利用圓的特征,實施 從“動”到“定”的轉化。而結合引例,再來分析例1,區(qū)別在于y=f(x)的圖象不是直線,且點P為動點,故要設點P的坐標,表示出點P到圓心的距離,進而借助函數解決問題。
從以上解題分析我們能感受到數學結構思想對解題的幫助。教師平時的解題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通過解題,理解和分析題中數學結構和知識特征,使得學生積累并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結構和數學模型,進而用動態(tài)思維做到問題的轉化和知識的創(chuàng)新。
二、 數學結構思想
結構思想是皮亞杰等發(fā)展起來的現代教育理論,法國布爾巴基學派認為數學的發(fā)展是各種結構的建立和發(fā)展,建立了數學結構思想學說,探討諸多數學結構間的統一性。
數學結構通常分為兩大類:純數學結構和一般數學結構。純數學結構從宏觀上提出“結構”指代數結構、拓撲結構、順序結構等;另一類為一般數學結構,即為了實現數學的教育功能而強調的數學知識間的廣泛關聯性,在此前提下提出的一些數學結構。如與數的知識有關的復數的分類結構、方程或方程組的同解變換結構、數學應用上的各式各樣的數學模型結構、解題或證明的程序結構等等。數學結構思想的核心是“結構”。數學結構思想提出通過研究數學表面上的差異,探索數學知識間聯系和一致性的方法和觀點,對數學本質進行再認識與再處理。
可見,運用數學結構思想實施數學解題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數學結構體系,提高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效率。在解題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通過解題提高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數學結構思想在解題教學中的運用和實踐
1. 聯想數學結構,尋找知識聯系,實現問題轉化
注重數學結構思想的運用,有助于學生整體性數學思維水平的提高。數學結構思想的內涵是探索知識能力間的結構聯系,以此為指導開展解題教學,使學生高層次地抓住問題本質。
如例題1,解題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引例,借助變式訓練,指導學生通過提取已有的數學結構,明確知識間的區(qū)別和聯系,進一步提升和轉化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 感知數學結構,識別知識特征,形成數學體系
理解和掌握數學結構思想有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一道題目中,一個已知條件可以有幾種不同的考慮角度,教師在解題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導學生,感知題目中的數學結構,識別各種結構具有的知識特征,進而選擇合理的解決方法。
例2已知△ABC中,AB=1,BC=2,求角C的取值范圍。
解析:
方法一:感知“兩邊一對角”的結構特征,想到“用正弦定理判斷三角形解的個數”的知識,借助圖形有1≥2sinC,得到sinC≤12,再結合C∈(0,π),得C∈0,π6。
方法二:感知“兩邊和一角”的結構特征,想到“用余弦定理表示角”的知識,設AC=x,借助余弦定理表示出cosC=x2+4-14x=x2+34x=x4+34x,結合x的范圍利用基本不等式,得cosC≥32,再結合C∈0,π,得C∈0,π6。
方法三:感知“三角形中,已知的邊AB∩BC=B”的結構特征,想到“借助作三角形圖,觀察動角C的變化”的知識,先確定邊BC,再以B為圓心,1為半徑作圓,畫出頂點A的軌跡,進而確定角C的變化,再結合C∈0,π,得C∈0,π6。
可見,學生審題過程中會出現多種思想火花,教師在數學結構思想的指導下,不要隨意否定學生,應該讓學生通過一題多解積累多種數學知識結構,形成系統知識體系。
3. 分析數學結構,合情歸納推理,達成目標簡化
解題時,學生有時不能很快明確其中的突破點,教師在數學結構思想觀下,引導學生合情推理,通過特殊到一般、類比歸納等方式,重新明確問題,進一步地分析其中的知識結構,建立恰當的數學模型,以達成目標的簡化。
例3(江蘇省揚州中學2013—2014學年第一學期月考23題)
電子蛙跳游戲是: 青蛙第一步從如圖所示的正方體ABCD-A1B1C1D1頂點A起跳,每步從一頂點跳到相鄰的頂點.
同理,可以得到P(X=0)=4981。
根據解題過程中(1)的數學結構,借助歸類進一步認識結構,實際是分步計數原理的應用。利用樹形圖,合情推理和猜想,對結構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從而應用結構,對相似結構處理方法和過程等進行合理遷移。
四、 結論
基于數學結構思想的數學解題教學,不單是教會學生解決某一道題,也不是提倡“形式主義”,而是要通過解題,借助變式、一題多解等教學方式,讓學生領悟各種數學結構,體會蘊含的數學思想。培養(yǎng)學生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結構和模型,加深鞏固所學的公式、概念和定理等,引導學生尋找知識聯系,識別知識特征,合情歸納推理,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孫曉天.數學結構主義的思想與方法及其影響[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4):25~29
[2]張奠宙,李士錡,李俊.數學教育學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張宏斌.試述數學結構思想及其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12):125
[4] 沈良.略談數學結構觀下的解題與教學[J].數學通訊.2012(12):1
(江蘇省無錫市第六高級中學)endprint
摘要 利用數學結構思想指導學生進行數學解題,從結構和本質上認識數學,通過聯想、感知和分析數學結構,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掌握,領悟數學思想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結構思想數學結構解題教學
一、 問題的提出
解題教學是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發(fā)現學生在解題時不能準確提取題目中的有用信息,無從下手,或者不能及時更換思維策略,不知所措, 從而導致學生數學學習上的困難。
例1P是函數y=f(x)圖象上的點,Q是函數y=g(x)圖象上的點,且P,Q兩點之間的距離PQ能取到最小值d,那么將d稱為函數y=f(x)與y=g(x)之間的距離。按這個定義,求函數f(x)=x12和g(x)=-x2+4x-3之間的距離。
此題選自2013年上海浦東新區(qū)二模試題卷。解決這道題有兩個突破點:
(1) y=f(x)是一個冪函數,圖象就是拋物線y2=x在第一象限的曲線;y=g(x)是圓(x-2)2+y2=1在第一象限的半圓曲線;(2)點P到定圓上點Q的距離,要轉化為點P到圓心的距離,第二個突破點是解題的難點。
其實,解決例1時,我們若是能聯想到結構相近的另一類問題,解題就會有所突破。如
引例:求圓x2+y2-4x-4y-10=0上的點到直線x+y-14=0的最小距離。
對于引例,教師應指導學生抓?。貉芯繄A上的動點到某直線的距離,可以借助定點圓心到該直線的距離的探究。利用圓的特征,實施 從“動”到“定”的轉化。而結合引例,再來分析例1,區(qū)別在于y=f(x)的圖象不是直線,且點P為動點,故要設點P的坐標,表示出點P到圓心的距離,進而借助函數解決問題。
從以上解題分析我們能感受到數學結構思想對解題的幫助。教師平時的解題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通過解題,理解和分析題中數學結構和知識特征,使得學生積累并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結構和數學模型,進而用動態(tài)思維做到問題的轉化和知識的創(chuàng)新。
二、 數學結構思想
結構思想是皮亞杰等發(fā)展起來的現代教育理論,法國布爾巴基學派認為數學的發(fā)展是各種結構的建立和發(fā)展,建立了數學結構思想學說,探討諸多數學結構間的統一性。
數學結構通常分為兩大類:純數學結構和一般數學結構。純數學結構從宏觀上提出“結構”指代數結構、拓撲結構、順序結構等;另一類為一般數學結構,即為了實現數學的教育功能而強調的數學知識間的廣泛關聯性,在此前提下提出的一些數學結構。如與數的知識有關的復數的分類結構、方程或方程組的同解變換結構、數學應用上的各式各樣的數學模型結構、解題或證明的程序結構等等。數學結構思想的核心是“結構”。數學結構思想提出通過研究數學表面上的差異,探索數學知識間聯系和一致性的方法和觀點,對數學本質進行再認識與再處理。
可見,運用數學結構思想實施數學解題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數學結構體系,提高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效率。在解題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通過解題提高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數學結構思想在解題教學中的運用和實踐
1. 聯想數學結構,尋找知識聯系,實現問題轉化
注重數學結構思想的運用,有助于學生整體性數學思維水平的提高。數學結構思想的內涵是探索知識能力間的結構聯系,以此為指導開展解題教學,使學生高層次地抓住問題本質。
如例題1,解題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引例,借助變式訓練,指導學生通過提取已有的數學結構,明確知識間的區(qū)別和聯系,進一步提升和轉化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 感知數學結構,識別知識特征,形成數學體系
理解和掌握數學結構思想有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一道題目中,一個已知條件可以有幾種不同的考慮角度,教師在解題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導學生,感知題目中的數學結構,識別各種結構具有的知識特征,進而選擇合理的解決方法。
例2已知△ABC中,AB=1,BC=2,求角C的取值范圍。
解析:
方法一:感知“兩邊一對角”的結構特征,想到“用正弦定理判斷三角形解的個數”的知識,借助圖形有1≥2sinC,得到sinC≤12,再結合C∈(0,π),得C∈0,π6。
方法二:感知“兩邊和一角”的結構特征,想到“用余弦定理表示角”的知識,設AC=x,借助余弦定理表示出cosC=x2+4-14x=x2+34x=x4+34x,結合x的范圍利用基本不等式,得cosC≥32,再結合C∈0,π,得C∈0,π6。
方法三:感知“三角形中,已知的邊AB∩BC=B”的結構特征,想到“借助作三角形圖,觀察動角C的變化”的知識,先確定邊BC,再以B為圓心,1為半徑作圓,畫出頂點A的軌跡,進而確定角C的變化,再結合C∈0,π,得C∈0,π6。
可見,學生審題過程中會出現多種思想火花,教師在數學結構思想的指導下,不要隨意否定學生,應該讓學生通過一題多解積累多種數學知識結構,形成系統知識體系。
3. 分析數學結構,合情歸納推理,達成目標簡化
解題時,學生有時不能很快明確其中的突破點,教師在數學結構思想觀下,引導學生合情推理,通過特殊到一般、類比歸納等方式,重新明確問題,進一步地分析其中的知識結構,建立恰當的數學模型,以達成目標的簡化。
例3(江蘇省揚州中學2013—2014學年第一學期月考23題)
電子蛙跳游戲是: 青蛙第一步從如圖所示的正方體ABCD-A1B1C1D1頂點A起跳,每步從一頂點跳到相鄰的頂點.
同理,可以得到P(X=0)=4981。
根據解題過程中(1)的數學結構,借助歸類進一步認識結構,實際是分步計數原理的應用。利用樹形圖,合情推理和猜想,對結構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從而應用結構,對相似結構處理方法和過程等進行合理遷移。
四、 結論
基于數學結構思想的數學解題教學,不單是教會學生解決某一道題,也不是提倡“形式主義”,而是要通過解題,借助變式、一題多解等教學方式,讓學生領悟各種數學結構,體會蘊含的數學思想。培養(yǎng)學生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結構和模型,加深鞏固所學的公式、概念和定理等,引導學生尋找知識聯系,識別知識特征,合情歸納推理,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孫曉天.數學結構主義的思想與方法及其影響[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4):25~29
[2]張奠宙,李士錡,李俊.數學教育學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張宏斌.試述數學結構思想及其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12):125
[4] 沈良.略談數學結構觀下的解題與教學[J].數學通訊.2012(12):1
(江蘇省無錫市第六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