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東槍
這種花天生爭強好勝,認為自己開得越大越光榮。
1
周末去了一個小公園,看見大朵大朵的玉蘭花吊在枝頭,大得簡直有點比例失調,簡直想找個記者來查查是不是公園管理人員為了招攬游客做了手腳。
拍了個照片分享到了微信朋友圈里,說:“開這么大一朵兒……可夠累的……何必呢?”有朋友回復說:“那是人家有勁?!毕肓讼耄X得還挺有道理。你覺著人家累,人家自己覺得舒服著呢。人家還覺著你累呢。夏蟲不語冰,動物別揣度植物,這都是老理兒了。
林語堂這個“沒正形”的脾氣,讓他沒少受擠兌。他卻一輩子以此為榮。
可反正是在游園嘛,閑著也是閑著,就開始胡思亂想起來,想這花到底為什么要開成這樣。
2
我猜,一種可能是這花天生爭強好勝,認為自己開得越大越光榮,非要開大才能上報國恩,這才懷著一顆揚名立萬的心開出了現(xiàn)在這樣的造型,也就是說,這是些英雄主義的花。
另一種可能是,這花倒也并沒想自己去當什么英雄,只是覺得不開得大些,自己所在的這一株就會被旁邊那幾株比下去了,所以大家才互相勉勵著“努力啊兄弟!再大點!你可以的”什么的,你追我趕地開成了這樣—也就是說,這是些集體主義的花。
不過,后來覺得還是另一種可能性大一些:花根本沒想那么多,只是覺得一朵花本該開成這樣,就順理成章地開成了這樣而已。
太順理成章的事,好像就沒什么意思。
3
我在上海生活過一小段時間,當時是在一家外企的中國總部工作,身邊都是些標準的上海白領,但偶爾也會接觸些其他省份分公司的同事。對比下來,我有個不一定正確的結論:我覺得基本上,上海的白領比其他地方的白領更像白領。
后來慢慢發(fā)現(xiàn),不只是白領,好像凡事在上海都會更typical一點。具體地說:上海的老板更像老板,上海的酒吧更像酒吧,上海的西餐更像西餐,上海的商場更像商場,上海的理發(fā)師更像理發(fā)師,連在上海的老外都更像老外一些。
就拿老外來說吧,我經常在北京的冬天瞧見穿著綠軍大衣呼著寒氣騎著自行車去上班的外國人,我老忍不住推測他們自行車把上掛著的公文包里應該也是雞蛋灌餅或鮮肉大蔥餡兒的“蒸功夫”包子,而我在上海看到的外國人,則大都是外國電影里的正宗外國人模樣。
4
說點遠的吧——
我所喜愛的作家林語堂是個倒霉蛋,一輩子沒少受別人批判攻擊。1930年代他辦刊物提倡“幽默”,宣揚“閑適”。這樣的主張在當時乃至后世都飽受批評,最流行的論調就是:別人都在為國流血、為民請命,你怎么還有心思說這些?
多年之后,我去翻了翻他當時主編的那些刊物,覺得他確實有點冤枉—那些刊物里的文章雖然是不正經了些,但大部分還是跟國計民生脫不了干系。但林語堂當時為自己辯護時沒這么說,他只是一次次翻來覆去地質問:中國現(xiàn)在少說也有成百上千種刊物,別的刊物都在高喊抗戰(zhàn)愛國,我們這一種少喊幾聲又怎么樣?大家都認為高喊口號就是愛國,難道愛國就非要高喊口號不成?
這個道理注定說不通。因為大家還是認為,作家就該有個作家的樣子,中國人就該有個中國人的樣子。
林語堂這個“沒正形”的脾氣,讓他沒少受擠兌。他卻一輩子以此為榮。到了晚年,還跟幾個外孫子外孫女一起捉迷藏,藏在大衣柜里裝失蹤,嚇唬自己的老伴兒—老了也沒個老了的樣子。
5
說點兒更遠的吧—
林語堂喜愛的作家蘇東坡也是個倒霉蛋,一輩子光被貶流放就好幾回,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我從書中讀到,有一次,蘇軾撫摸著自己的大肚子問身邊的人們:你們說,我這一肚子里都是些什么呢?大家有說是學問的,有說是才情的,只有侍妾朝云的回答讓蘇軾哈哈大笑。朝云說的是:學士這是一肚皮的“不合時宜”。
不知道為什么,我實在是很有些羨慕那些“不合時宜”的人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