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妍妍
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國內(nèi)英語導游解說中的跨文化意識, 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文章指出導游員應對文化術語做出正確的理解,通過文化補償、文化信息的置換、考慮游客的審美期待和接受能力以及不同游客的認知水平的差異,做出符合英語游客認知語境的導游解說。
關鍵詞:導游解說;跨文化;英語游客;認知
引言:隨著中國入境旅游的不斷發(fā)展,旅游目的地國家及地區(qū)的外語導游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橋梁作用。導游解說的深度、廣度及針對性不僅體現(xiàn)了導游員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游客的旅游滿意度以及對該旅游目的地的整體印象。而對導游解說的研究不多,陳凌燕、傅廣生(2008:1-4)研究英文導游詞的語言特征。楊紅英、花萌(2008:252-261)探討了中西思維差異在外語導游解說中的應用,為導游解說提供了可遵循的原則。本文將從語言、文化、審美、認知等維度探討英語導游解說的跨文化意識。
一、對文化信息的正確釋意
導游解說是導游實踐過程中導游為游客解釋和說明與游客所參觀的旅游目的地相關的信息所付出的努力和行為的總和(楊紅英、花萌,2008:252-261)??梢妼в谓庹f是一種信息傳遞服務。既然是信息傳遞,就應該做到信息傳遞的正確無誤,否則會讓游客不知所云,甚至產(chǎn)生誤解。英語導游解說本身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其文化術語層出不窮。這就要求導游員對解說對象有正確的釋意。許多導游員將計劃生育政策理解為
one child policy. 于是游客感到迷惑,會問生雙胞胎會不會不符合這個政策。這種類似問題在導游的文化遺產(chǎn)解說中更值得引起重視。領略異國他鄉(xiāng)的文化是游客的主要出游動機,對文化信息正確的釋意是導游解說是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符合游客的認知語境
導游解說屬于解說系統(tǒng),涉及跨文化的交流,是一個動態(tài)地順應游客認知語境的交際過程。李占喜(2007:111)認為譯者應順應以下語境因素:譯文認知語境中的語言語境、社會文化語境、譯者的意圖、譯語讀者的審美期待和接受能力。因此,導游員需要了解游客的認知語境,讓游客欣賞旅游資源的價值所在。
(一)進行文化補償。國內(nèi)外游客來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為了滿足游客領略異域文化的目的,導游員應該意識到這一文化差異,在講解中進行必要的文化補償,否則游客感到茫然,影響其對旅游目的地的了解。筆者在講到arhat(羅漢)時,大多數(shù)游客對此感到很陌生,所以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文化解釋,如
arhat, a Sanskrit term which means a Buddhist who has reached
the stage of enlightenment(羅漢是梵文術語,指達到大徹大悟境界的僧人)。經(jīng)過文化補償,游客方知其義。可見在講解某一文化現(xiàn)象時,有必要做文化補償,保證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二)置換文化信息。中西方由于地理環(huán)境、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些語言及文化現(xiàn)象是中國獨有的,如果將漢語的語言和形式一并移植到英語中去,則會產(chǎn)生交際失敗。根據(jù)動態(tài)對等理論(Nida, 2004:166)及功能對等理論(Nida,2001: 86),需要導游員進行相應的文化信息的置換,找到英語中最自然、最貼近的對等語,即西方游客理解和欣賞英語導游詞的方式和程度應該和國內(nèi)游客理解和欣賞漢語導游的方式和程度應趨于一致。置換文化信息是建立在導游員對游客已有的信息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如四角攢尖頂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屋頂建筑樣式,導游員通常不知道怎么用英語表達。不妨借助下大家熟悉的金字塔形狀進行文化信息的置換,解釋為pyramid-shaped roof, 形象傳神地表達, 方便游客記憶。實踐證明置換文化信息是最經(jīng)濟有效的解說方式。
(三)符合游客的審美期待和接受能力。導游是傳遞信息的服務,因此語言服務和行為應符合西方游客的審美期待和接受能力,用美麗、貼切的語言和行為解說旅游對象,讓游客獲得美的感受。導游講解中應多采用褒義形容詞以及形容詞的比較級、最高級,以突出旅游產(chǎn)品的獨特性。如導游員在介紹西安這一文明古都時,以下解說讓游客耳目一新:Xian served as a
capital for 13 dynasties lasting for over 110 years. These numbers
outrun those of any other ancient cities (西安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的古都)。導游員在行程開始前往往關心游客:“You must be tried after this flight/train travel?”(在經(jīng)過長時間的火車、飛機旅行,您一定累了吧?)游客很茫然,沒覺得累??! 不妨采取另一種方式表達,“Did you enjoy your trip?”(旅途開心嗎?) 再引入即將參觀的景點和體驗到的文化的亮點,會調(diào)動起游客的興趣。
(四)考慮到不同游客的認知水平的差異。雖然英語導游面對的是講英語的游客,但是他們有來自于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非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以及英語國家的外籍人士。游客的年齡、職業(yè)、興趣也不盡相同。這些都決定了其英語語言水平、文化差異和審美接待及接受能力均有差異。為了照顧到不同游客的需要,導游員應用簡單的語言進行解說。如在講到stalactite(鐘乳石)和stalagmite(石筍)時,考慮到術語專業(yè),有些游客不明白,于是用簡單的語言解釋并比較如下In the cave, you will
see various pieces of rocks formed by the slow dropping of water
containing the mineral lime. They are called stalactite and stalag
mite. Do you know the difference? One is hanging down from the
roof,while the other is extending upwards.(在巖洞里,你們將會看到礦物質水沖擊行程的形狀各異的石頭,他們是鐘乳石和石筍,你們知道他們有有什么區(qū)別嗎?前者由巖洞的頂部向下生長,后者則由底部向上生長)。于是所有游客清楚地點頭??梢娍紤]到不同游客的認知水平差異不僅是導游服務的要求,更是導游解說順利進行的前提。
三、結語
本文探討了英語導游解說的跨文化意識,指出導游員應正確理解文化信息,做到解說內(nèi)容的正確性,還應進行文化補償、置換文化信息、分析游客的審美期待和接受能力以及游客認知水平的差異性,提高解說的可接受性。隨著游客文化需求的增加,導游員應不斷提高跨文化意識,以提高游客的旅游滿意度和對目的地國家和地區(qū)的了解。
參考文獻:
[1] Li Zhanxi. Relevance and Adjustability: A Study of Translating Process in Cultural Image Renderings [M]. Science Press, 2007.51-152.
[2] Eugene A. Nid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 陳凌燕, 傅廣生. 英文導游詞的詞匯特征探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8(12): 1-4.
[4] 楊紅英,花萌. 中西思維差異異質性在外語導游解說中的應用[J].首屆全國旅游暨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翻譯研討會論文集,2008:252-2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