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連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把法律作為治體的思想家。他在《中國之司法改革》一文中,顛倒“法者治之具也”的傳統(tǒng)觀念,第一次明確指出:“夫法律者,治之體也。權勢者,治之用也?!睓鄤?,即國家權力。在國家權力和法律的關系中,孫中山明確地把法律作為治國之“體”,把權力作為治國之“用”。孫中山也明確指出法律和權力的不可分離性。法治,就是法律與權勢的統(tǒng)一。
他強調,“國家之治安,惟系于法律。法律一失其效力,則所尚專在勢力;勢力大者,雖橫行一世而無礙;勢力少者,則惟有終日匍匐于強者腳下,而不得全其生。則強暴專國,公理滅絕,其國內少數(shù)人,日在恐慌中,不獨不足以對外,且必革命迭起,殺戮日猛,平時不能治安,外力乘之,必至滅國?!?/p>
他指出:“共和之根本在法律,而法律之命脈在國會?!狈磸蛷娬{,“國于天地,必有與立。民主政治賴以維系不弊者,其根本在于法律,而機樞在于國會。必舉國有共同遵守之大法,斯政治之舉措有常軌;必國會能自由行使其職權,斯法律之效力能永固。所謂民治,所謂法治,其大本要旨在此?!?/p>
孫中山先生重視法律,認為法律是人事里頭的一種機器。在諸種法律中,他又尤其重視憲法,認為“政治上的憲法就是支配人事的大機器,也是調和自由和專制的大機器”。憲法是“人民公意之表示”,是“國家之構成法,亦即人民權利之保障書”。憲法在法律中的這種地位,決定了憲法在孫中山先生“法治”思想體系中的地位。
為把中國建設成現(xiàn)代法治國家,他很早就留意探討世界各國的法治經驗,以資借鑒。他的總體目標是:“取歐美之民主以為模范,同時仍數(shù)千年舊有文化而貫通之”,也就是“以憲法為核心”,中西結合,將中國建設成為超越東西方的現(xiàn)代法治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