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良凌
全 球老齡化問題對以下這些國家影響不大,從他們的人口年齡層分布來看,14歲以下的人口超過了總人口的45%,不難想象,10年~20年后這些國家將迎來最佳發(fā)展期。
尼日爾
14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50%
尼日爾共和國位于非洲中西部,是撒哈拉沙漠南緣的內陸國,農業(yè)是最基本的經濟生產部門。該國北與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接壤,南同尼日利亞和貝寧交界,西與馬里和布基納法索毗連,東同乍得相鄰。東北部為沙漠區(qū)屬撒哈拉沙漠,占全國總面積的60%。境內非常炎熱,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
安哥拉
14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48%
安哥拉位于非洲西南部,曾作為葡萄牙的殖民地,有“非洲的巴西”之稱。安哥拉經濟以農業(yè)與礦產為主,也有煉油工業(yè)。食品加工、造紙、水泥及紡織等工業(yè)也比較成熟。安哥拉國力因石油生產而快速成長。該國地大物博,國土富饒,未開發(fā)的資源十分豐富,內陸也出產鉆石。安哥拉的經濟潛力非常高,它很有潛力成為將來非洲最富裕的國家。
烏干達
14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48%
烏干達共和國是東非的內陸國家。烏干達也被稱為“非洲明珠”,與肯尼亞、坦桑尼亞、布隆迪、盧旺達合為東非共同體。2010年烏干達建立了統(tǒng)一的經濟市場,并希望于2015年合并為統(tǒng)一的聯邦國家,該聯邦將擁有共同的憲法、總統(tǒng)、議會和貨幣。
乍得
14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48%
乍得共和國,是非洲中部的一個內陸國家,北接利比亞,東接蘇丹,南接中非共和國,西南與喀麥隆、尼日利亞為鄰,西與尼日爾交界。由于乍得地處非洲中心,遠離海洋,全年高溫炎熱,且國土大部為沙漠地區(qū),所以又被稱為“非洲死亡之心”。
馬里
14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47%
馬里共和國是西非面積第二大的內陸國家。馬里過去也被稱為法屬蘇丹,它的名字來源于馬里帝國。馬里2%的國土面積是農用地,8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yè)工作。它的北部邊界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大多數人口集中在南部。尼日爾河和塞內加爾河發(fā)源于這里。
阿富汗
14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47%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是位于亞洲中部的內陸國家,坐落在亞洲的心臟地區(qū)。阿富汗3/5的地區(qū)交通不便。它與大部分毗鄰的國家有著民族、宗教、語言以及地理上一定的關聯度。農業(yè)是其主要的經濟支柱,但可耕地不足農業(yè)用地的2/3,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贊比亞
14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47%
贊比亞共和國是非洲中南部的一個內陸國家,大部分屬于高原地區(qū)。經濟支撐主要包括農業(yè)、礦業(yè)和服務業(yè),其中礦業(yè)占重要地位。2011年,贊比亞經濟繼續(xù)保持增長勢頭,世界銀行將其列入低水平中等收入國家。贊比亞的制造業(yè)較落后,獨立前,工業(yè)制成品基本依賴進口。
索馬里
14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47%
索馬里聯邦共和國位于非洲大陸最東部的索馬里半島,擁有非洲最長的海岸線。自1991年西亞德政權倒臺后,索馬里一直處于軍閥武裝割據的無政府狀態(tài)。位于西北部的索馬里蘭與中部邦特蘭以及索馬里西南國均為實質獨立。索馬里是各國貨輪出入蘇伊士運河的必經海路,由于內戰(zhàn)連綿不斷,社會、教育體系已經崩潰多年,當地人自20世紀以來即以海盜為業(yè)。該國海盜每年勒索各國商船,金額難以估計,以致聯合國對索國海盜基地展開調查和打擊。
岡比亞
14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46%
岡比亞位于非洲西部,西瀕大西洋,海岸線長48公里。全境為一狹長平原,切入塞內加爾共和國境內。該國主要以農業(yè)以及旅游業(yè)作為收入來源。旅游業(yè)是支柱產業(yè),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是旅游旺季,游客主要來自北歐國家。農業(yè)主要以種植水稻和玉米為主,但有限的耕地也僅在雨季種植,糧食不能自給自足,主要依靠進口。
東帝汶
14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46%
東帝汶是位于努沙登加拉群島東端的島國,包括帝汶島東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歐庫西地區(qū)以及附近的阿陶羅島和東端的雅庫島。西與印尼西帝墳相接,南隔帝汶海與澳大利亞相望。東帝汶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大部分物資都要靠外國援助。農業(yè)還大量采用刀耕火種方式,導致森林砍伐和水土流失,破壞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東帝汶近海的石油天然氣開發(fā)極大地補充了政府的收入,天然氣通過管道輸送到澳大利亞。自然資源有黃金、石油、天然氣、錳和大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