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婧,陳漢想,李 偉
(1.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yī)院,湖北武漢 430064;2.武漢輕工大學醫(yī)學技術與護理學院,湖北武漢 430023;3.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和醫(yī)院,湖北武漢 430000)
梗死后心絞痛是指急性心肌梗死(AMI)發(fā)生后一個月內又出現的心絞痛,往往標志著預后不良,說明冠狀動脈儲備能力降低、梗死區(qū)周邊殘余有缺血心肌[1],臨床診療和觀察應高度重視,避免繼續(xù)惡化發(fā)生猝死。因此,早期通過臨床體征及時判斷患者發(fā)生梗死后心絞痛的可能性并及時采取措施處理,對降低病死率極為重要。筆者旨在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確定心率對我國人群梗死后心絞痛發(fā)生率的影響,以期為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處理和及早預防梗死后心絞痛的發(fā)生提供參考依據。
1989—2013年12月底國內醫(yī)學期刊發(fā)表的有關心率與梗死后心絞痛關系的臨床研究文獻及學術會議論文。
1.2.1 文獻檢索
文獻主要通過聯機檢索重慶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tǒng)、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全文數據庫等數據庫,并翻閱相關心血管病及流行病學現刊,獲取國內有關心率與梗死后心絞痛關系的流行病學研究資料。所采用檢索策略:高級檢索搜索【關鍵詞“心率”】并且【關鍵詞“心肌梗死”】,收集所有相關文獻。
1.2.2 納入標準
(1)公開發(fā)表和未公開發(fā)表的一次文獻;(2)分析資料完整,以一定心率水平控制為觀察對象;(3)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后心絞痛的發(fā)生與心率關系的相關內容;(4)入選患者符合心肌梗死診斷標準,具備下列其中之兩條:① 缺血性胸痛臨床癥狀;②心肌壞死標志物的動態(tài)演變;③心電圖的動態(tài)演變。梗死后心絞痛標準:①急性心肌梗死后又出現缺血性胸痛臨床癥狀;②無心肌壞死標志物升高;③心電圖ST-T改變。
1.2.3 剔除標準
(1)綜述;(2)無對照組文獻;(3)與心率水平無關而僅與心率震蕩或心率變異(性)有關的文獻;(4)與梗死后心絞痛無關的文獻;(5)重復報告。
1.2.4 統(tǒng)計分析
應用Meta分析專用統(tǒng)計軟件RevMan4.2版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各個研究的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RR)用95%可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各研究間的異質性檢驗采用卡方檢驗,P≥0.05代表各研究間有統(tǒng)計學同質性,Meta分析采用固定效應模型(fixedeffects model);反之,采用隨機效應模型(ranldomized effects model)分析。
最后檢索日期為2013年12月28日。共收集相關文獻320篇,排除“心率變異(性)”或“心率震蕩”等內容的文章后共篩選出28篇,逐篇進行評估,最后確定納入分析的文獻共7篇[2-8]。文獻納入率為2.187%。納入研究的原始文獻及研究數據見表1—2。
表1 納入研究的原始文獻一覽表
續(xù)表
表2 納入研究的原始文獻數據
2.2.1 Meta 分析
所有研究中的1 8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后心絞痛總發(fā)生率為18.862%。其中心率慢組總共1 030例,其梗死后心絞痛發(fā)生率為12.427%;心率快組總共858例,梗死后心絞痛發(fā)生率為28.787%。圖1是用Meta分析得到的森林圖。從圖1中可看出本研究的異質性檢驗分析結果顯示為P=0.08 >0.05,各研究同質性尚好,可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
Meta分析結果表明,RR為0.46,95%可信區(qū)間為0.38—0.55,森林圖1中菱形圖案在垂直線左側,說明減慢心率對減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后心絞痛的發(fā)生是有效的。
圖1 Meta分析相對危險度森林圖(固定效應模型)
2.2.2 漏斗圖分析
文獻潛在出版偏倚的漏斗圖分析(見圖2)表明不存在發(fā)表偏倚。
Meta分析是通過對研究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薈萃分析的一種高級研究方式。筆者采用Meta分析方法對國內發(fā)表的我國人群心率與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梗死后心絞痛之間關系的的相關資料進行系統(tǒng)評價。
筆者利用“漏斗圖”來評價是否存在發(fā)表偏倚。X軸為單個研究的效果,Y軸為每項研究的樣本量大小,作出散點圖。筆者采用的文獻共有7個,符合至少5個點或大于5個點繪制漏斗圖的標準。符合納入條件的文獻僅為2.187%,高度說明我國關于心率與梗死后心絞痛關系的臨床研究較少,加大這一方面的研究,進一步做Meta分析會更加具有循證學意義。
在計數資料的四種衡量效應尺度Peto odds ratio、優(yōu)勢比(odds ratio,OR)、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RR)、風險差異(risk difference,RD)中,筆者首選了RR來評價心率慢組相對心率快組梗死后心絞痛的發(fā)生危險。RR適用于非小概率事件,而我們所有資料大多為非小概率事件。
我國人群心率水平與梗死后心絞痛的關系分析:經Meta分析結果顯示,心率與心肌梗死后心絞痛發(fā)生之間存在正關聯,RR(95%CI)為 0.46(0.38—0.55),說明心率慢組梗死后心絞痛發(fā)生危險較心率快組低。森林圖中菱形圖案在垂直線左側,說明減慢心率對預防梗死后心絞痛的發(fā)生是有效的。
梗死后心絞痛產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主要原因包括粥樣斑塊破裂、冠脈血栓形成、冠脈痙攣、血小板聚集和冠脈多支病變、側支循環(huán)減少等[9-10],往往是發(fā)生梗死擴展或再梗死的先兆,與心肌梗塞的延展、再梗塞、心力衰竭和猝死有明顯關系,是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一種類型。多種因素造成局部心肌血流量明顯下降,心肌缺血缺氧,發(fā)生酸性代謝產物潴留,細胞內ATP和磷酸肌酸產生減少,游離脂肪酸堆積和氧自由基產生造成心肌細胞損傷[11-12],最終使預后惡化。大量臨床資料表明,急性心肌梗塞后半年內發(fā)生心絞痛者其病死率明顯增加[13]。交感神經活性增高時,心率增快,顯著增加心肌氧耗;同時外周血管收縮,增加心臟后負荷;兒茶酚胺對心肌細胞具有直接毒性作用,促使心肌細胞凋亡,參與心室重塑的病理過程;間接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進一步增加心臟前負荷,加速了梗死后心絞痛的產生。而心率快慢反映了交感神經興奮的程度,心率減慢,說明交感神經活性降低,上述負性作用明顯減少,同時心室舒張期延長,減少心臟做功,減少耗氧,改善了患者氧供需平衡,從而減少了梗死后心絞痛的產生。因此AMI患者住院和出院后都應盡量控制心率水平,預防梗死后心絞痛產生,改善患者預后。該項Meta分析研究充分證實了AMI患者心率水平與梗死后心絞痛發(fā)生之間存在關聯。AMI后心率增快者發(fā)生梗死后心絞痛危險增加,減慢心率可能預防梗死后心絞痛的發(fā)生。
[1]胡大一,陳尚恭,戴王華,等.全國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和無癥狀心肌缺血專題研討紀要[J].中華心血管雜志,1992,20(2):77.
[2]劉進,周林,劉克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心率與近期預后的關系[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9,25(17):2881-2883.
[3]王春梅,吳學思,韓智紅,等.心率水平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長期預后的影響[J].心肺血管病雜志,2009,28(1):10-13.
[4]何建平,伍蓓影.美托洛爾對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療效觀察[J].現代臨床醫(yī)學生物工程學雜志,2002,8(2):105-107.
[5]張存新,買蘇木·馬合木提.美托洛爾針劑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應用研究[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29(7):618-620.
[6]伍遠雄,王晉明,魏芬,等.足量應用倍他樂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療效及猝死率的影響[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5,19(5):416.
[7]馬利平,王美玲,于希果.β一受體阻滯劑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觀察[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03,12(4):359-360.
[8]劉達瑾,呂吉元,劉卓敏.不同劑量美托洛爾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6個月的隨訪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3,1(9):504-506.
[9]吳德銀.梗死后心絞痛的診斷治療[J].中華醫(yī)學實踐雜志,2006,5(11):1235-1236.
[10]王詩源.溫腎活血湯輔助治療心肌梗死后心絞痛64例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09,49(3):6.
[11]趙立坤,王朝霞,王玉霞,等.曲美他嗪治療心肌梗死后心絞痛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yī)藥雜志,2011,l3(2):88-89.
[12]李冬梅,胡鳳英.心肌梗死后心絞痛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吉林醫(yī)學,2006,27(l0):1198-1199.
[13]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6):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