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腦梗死患者纖維蛋白原水平與頸動脈斑塊的關系
李峰
目的 研究腦梗死患者血清纖維蛋白原(FIB)水平與頸動脈粥樣斑塊程度之間的關系。方法 急性腦梗死住院患者60例為腦梗死組, 以同期非腦梗死患者80例為對照組, 通過頸動脈彩超檢測有無頸動脈斑塊, 同時測定兩組患者血清FIB水平, 分析血清纖維蛋白原水平與頸動脈斑塊的關系。結果 腦梗死組動脈斑塊檢出率高于對照(P<0.01)。腦梗死組血清FIB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且有斑塊組患者高于無斑塊組(P<0.01), 不穩(wěn)定斑塊組高于穩(wěn)定斑塊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不穩(wěn)定斑塊的發(fā)生率隨著FIB水平增高而增高, 從而可能促使腦梗死發(fā)生。
纖維蛋白原;腦梗死;頸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不穩(wěn)定性是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1]。纖維蛋白原水平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始發(fā)因素,其先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血管壁沉積, 血清FIB水平增加是可能危險因素[2]。本研究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特征與血清FIB水平的關系, 為早期診斷和防治腦梗死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科收治的腦梗死患者60例作為腦梗死組, 其中男37例, 女23例, 年齡41~79歲;無腦梗死的門診患者80例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43例, 女37例, 年齡40~83歲。
1.2 研究方法 入院3 d采用超聲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 IMT≤1.2 mm為無斑塊, IMT>1.2 mm為斑塊形成。入院后24 h內測定血清FIB水平。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腦梗死組與對照組頸動脈斑塊檢出率 腦梗死組60例中無斑塊者21例, 檢出斑塊者39例, 檢出率65.00%, 其中26例為不穩(wěn)定斑塊, 13例為穩(wěn)定斑塊。對照組80例中檢出斑塊者9例, 檢出率11.25%, 兩組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腦梗死組與對照組FIB水平比較 腦梗死組FIB平均為(3.54±0.86 )g/L, 顯著高于對照組(2.01±0.43 )g/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不穩(wěn)定斑塊組和穩(wěn)定斑塊組的FIB水平顯著高于無斑塊組, [(3.89±0.47) g/L, n=26;(3.49±0.73)g/L, n=13, VS (3.06±0.82) g/L, n=21)],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P<0.05), 且不穩(wěn)定斑塊組又比穩(wěn)定斑塊組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FIB水平與不穩(wěn)定斑塊的發(fā)生率的關系 根據患者的FIB水平, 將腦梗死組患者分為低(≤3.0 g/L)、中(3.1~3.9 g/L)、高(≥4.0 g/L)3個亞組。3個亞組不穩(wěn)定斑塊的檢出率分別為10.2%、41.7%和70.1%, 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礎, 臨床可作為腦梗死發(fā)病預測的重要指標[3]。不穩(wěn)定斑塊容易破裂形成血栓,而導致腦梗死。FIB及其代謝產物具有促炎癥特性, 其先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血管壁大量沉積, 并導致粥樣斑塊巨噬細胞帽的滲透性改變和斑塊破潰。
本研究發(fā)現, 腦梗死組頸動脈粥樣斑塊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65.00% VS 11.25%), 其中不穩(wěn)定斑塊檢出率達66.67%(26/39), 提示腦梗死發(fā)病可能與頸動脈粥樣斑塊有關,特別是與不穩(wěn)定斑塊關系密切。同時, 腦梗死組FIB平均水平也顯著高于對照組[(3.54±0.86) g/L VS (2.01±0.43) g/L]。為進一步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程度與血清FIB水平的關系, 對腦梗死組進行斑塊亞組分析后發(fā)現, 不穩(wěn)定斑塊組和穩(wěn)定斑塊組的FIB水平顯著高于無斑塊組, 而不穩(wěn)定斑塊組又比穩(wěn)定斑塊組高(P<0.05), 提示FIB水平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及其穩(wěn)定性有著密切的聯系。勁動脈粥樣硬化不穩(wěn)定斑塊發(fā)生率隨著FIB水平增加而明顯增加, 在高FIB亞組中最高。結果與國內外相關報道一致。
綜上所述, 預防FIB水平的異常升高可能對于預防和減少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胡凡, 王衛(wèi)真, 馮莉莉, 等.急性腦梗死患者纖維蛋白原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 2010, 4(4):241-245.
[2] 中華神經科學會, 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及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 29(6):379-381.
[3] 李育英, 梁炳松.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血脂和纖維蛋白原的相關性分析.慢性病學雜志, 2010, 12(6):486-487.
2014-06-20]
226500 江蘇省如皋博愛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