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利婕
摘要: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國聲樂人才的培養(yǎng)漸漸地由各個地方高等院校聘請國內外知名的歌唱家,聲樂教育家擔負起來,成立了專業(yè)的音樂院系,吸納社會各界的歌唱人才。聲樂教學經歷了土洋審美之爭,教法的百家爭鳴,開始隨著社會大眾審美的需求,在百變中趨同。有了一套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模式。但是,隨著高校擴招生源質量下降,社會音樂市場對于歌唱人才的多樣化需求,音樂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難等問題的出現,我們的聲樂教學應當時刻關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具體執(zhí)行,在趨同中不斷調整教學方式,適應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效率。
關鍵詞:語言正音 聽覺審美 歌唱意識
音樂教育不同于其他科普性教育,它的教學成果往往體現在大量實踐練習之后,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習者的審美標準。而作為審美教育,技能型教育,音樂人才的培養(yǎng)過程中,實踐與審美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于音樂的學習。同樣,聲樂教學中,只有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審美標準和掌握專業(yè)的演唱能力,才是我們教學目標的最佳實現。當下的聲樂課堂,大多采用一對一的教學模式,教師上課運用示范演唱,語言講解等方式,使學生掌握歌唱技能,形成歌唱的審美意識。但是,筆者自身的學習和教學經歷,發(fā)現我們的聲樂課堂很多流于形式,由于聲樂作為聽覺藝術,自身的非語言表達的特點,它的學習往往更加主觀化,很多學習歌唱的人覺得它難以捉摸,甚至神乎其神。教師大多通過發(fā)聲練習,歌曲作品的演唱指導,在課堂中示范演唱,審美講解,通過大量的交流,練習,師生才能逐漸統一審美,掌握基本的演唱能力。但是,作為專業(yè)院系,對于歌唱人才的培養(yǎng),應當更多地考慮整體效率,積極地配合小課堂,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更多有利條件。以下就是筆者對于聲樂教學模式改革的幾點思考:
一、開設歌唱語言正音課,強調咬字吐字的規(guī)范性
聲樂藝術,從一方面講是語言的藝術,生動感人的語言配以優(yōu)美音樂旋律,才能成為直擊人心的藝術。演唱者對于歌曲的學習和表達,首先是從歌詞的朗誦和理解開始的。準確的語言,才能表達清楚歌曲的內涵,同時對于聲樂演唱技巧而言,無論是西方的美聲演唱還是中國得民族演唱,都強調字正腔圓,清晰精準的語言才能制造出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于耳的聲音效果。學生在課堂中對于作品的演唱中遇到的聲音技巧問題,大多是由于咬字的不規(guī)范造成的。不美的音質大多伴隨著咬字的問題,例如聲音發(fā)空,發(fā)虛常常是由于咬字的不肯定,語言的不清晰。而音色偏緊,賊亮是由于咬字過死,造成語言音響的傳播力受到限制。
開設歌唱語言正音課,不僅僅是糾正學生的發(fā)音,普通話的標準,更多的是結合歌詞朗誦,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咬字發(fā)聲的習慣,領會歌詞的內容和情感。由于地方語言的發(fā)音特點更加趨于地域性,民族性,在歌唱中往往會影響發(fā)聲的順利和流暢,歌唱語言不同于生活語言,它更加強調語音的清晰,悅耳,和傳遠,通過教師對于語言咬字吐字發(fā)音的教授,能夠讓學生更加重視歌唱中語言發(fā)聲,同時在掌握字和詞語的輕松正確發(fā)音之后,可以結合故事講述和歌詞朗誦,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語言內容和情感的語氣表達,提升歌唱中的情感表達能力從而更加有利于聲樂課堂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入歌唱欣賞,提高學生的聲樂聽覺審美鑒賞能力
聲樂作為聽覺藝術,它的高低美丑常常是由歌者自身的聲音審美標準決定的。正如我們每個人在出門前會穿衣照鏡,把自己認為最合適和美麗的外貌展現在眾人面前一樣。歌唱的最終音響是決定于我們腦中對于好聽音質的判斷,很多時候,唱不出好的音色,是因為從未聽過何為好聽。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會示范演唱,大多學生也會模仿練習,但是由于課堂模式的局限,和學習者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學生往往更加注重方法的學習,忽略了耳朵對于聲音效果的記憶,總是沉迷于身體感覺的尋找,背離了聽覺藝術的最終目標——好聽。
高校的音樂專業(yè)課程設置中,會開設聲樂鑒賞課程,通常用大課選修的方式講授,而且大多只是展示介紹成功的歌唱家演唱視頻,或是聲樂發(fā)展的總結回顧。學生很難客觀地掌握并運用于自己的聲樂演唱中,缺乏針對性的聽覺審美培養(yǎng)。在一對一的聲樂小課中加入歌曲鑒賞,對于學生當堂演唱的作品,教師事先選擇好的演唱示范,或是多人的演唱進行對比聆聽學習,帶領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欣賞習慣,在聆聽中加入自己的講解和示范,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歌唱音響的審美判斷能力,同時直接作用于演唱中,在演唱和聆聽的反復中,加深了耳朵對于歌唱聲音的敏感度,更加直接地簡單地發(fā)聲演唱,從而也會大大地提高聲樂課堂的教學成果。
三、創(chuàng)造實踐環(huán)境,培養(yǎng)歌唱者的舞臺意識
在學校的每學期期中和期末,大多會組織考試,檢查學生的階段學習情況,同時可以反思教學,使課堂更加有針對性。在考試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平時課堂上演唱能力不錯的同學在考試中常常由于心理緊張的主觀因素導致演唱水平與平時大打折扣。由此可見,歌曲的演唱效果不僅需要平時課堂和課下的大量練習,更需要舞臺的實踐,在眾人面前發(fā)揮出自己的水平才是真正的演唱能力。歌唱心理的培養(yǎng)對于聲樂課堂的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課堂中教師對于學生性格,心理要有充分的了解,之后通過自身的引導,應當注重培養(yǎng)其對于歌唱的喜愛和信心,多用贊美和積極的語言鼓勵他,朝著更好的方向努力。此外,養(yǎng)成良好的歌唱心理更加需要學生大量的演出實踐,在實踐中才能最終掌握所學
學??梢耘e辦賽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之余,也能為他們提供實踐舞臺在互相聆聽比較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長處。另外也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實踐演出的匯報,將課堂所學體現在舞臺節(jié)目的點滴處,提高歌唱能力之余也鍛煉了學生的歌唱心理素質。當然,我們的課堂中也可以采用多人匯報的形式,以老師為單位,每月進行小組匯報,盡可能地在舞臺上或者大的場地讓學生面對大家逐一演唱,可以很好地解決學生眾人面前演唱困難的問題,提高他們的歌唱自信心。
以上僅從課程開設和課堂教學的方式以及院系的組織活動方面對于聲樂教學的改革提出自己的幾點思考。聲樂藝術是大眾的藝術,由于自身直抒情感的特點是最能夠表達人們內心情感的音樂語言藝術,我們的聲樂課堂擔負著歌唱人才培養(yǎng)的重任,需要大量的聲樂教學工作者,共同努力,適應社會大眾音樂審美發(fā)展的同時,不斷積極改進課堂教學,才能為社會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聲樂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