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錫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9-0212-01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數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是數學產生與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數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數學》中,每個教學內容都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內容及一些"生活問題"既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又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學習生活,鍛煉人生。這樣的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數學具體化、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這樣的的教學才會更受學生的歡迎。
1.結合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數學教育是要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打好基礎,必須開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數學情境,讓數學貼近生活,組織學生有興趣地思考學習,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數學之中,真切感受到數學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與生活同在,感受到數學的真蒂與價值 。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合知識背景出發(fā),既要讓學生感覺到所面臨的問題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優(yōu)勢新奇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一方面使學生有可能去進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時期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從而處于一種想知而未知、欲罷而不能的心理狀態(tài),引起強烈的探索欲望。
2.教學中營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數學?!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明確自己的思想,并有機會分享同學的想法,在親身體驗的探索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與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動手實踐是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使學生經歷"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等探索過程,發(fā)展學生的數量關系和空間觀念,而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的動機和興趣是"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核心,學生的學習是由動機激起和推動的,它直接影響到自主探索的水平程度和效果,學習興趣是內部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推動、激勵學習的最有效動力。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意識,必須把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的動機和興趣放在首位。
小組學習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但我認為并非每一節(jié)課都要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學時,可放手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學的重難點的處理上,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對知識進行整理復習構建知識體系時,可組織學生分小組自主整理復習,這樣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發(fā)揮,中等生可以得到鍛煉,學困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
3.練習與實踐活動結合,設置貼近生活的作業(yè)
3.1 設計活動型作業(yè),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所謂以活動完成的作業(yè)就是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組織學生圍繞學習內容,通過小型活動來完成的數學作業(yè)。它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精神重要的學習形式。通過這種形式的作業(yè),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能動性,使學生有盡情表現、發(fā)展?jié)撃艿臋C會,使他們在從事學習等活動中,產生濃厚興趣。如學習完"數字編碼"后,讓學生對班的圖書角進行圖書編碼,并組織學生到圖書室進行參觀。通過活動,學生不但學會了編碼,而且深深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周圍。通過設計這些活動型的作業(yè),既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又激發(fā)了學生自主探索、自我構建的興趣,使學生能品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3.2 設計合作型作業(yè),在合作學習中增長學生的才干。所謂以小組合作完成的作業(yè)是指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探討等形式來合作完成的作業(yè)。通過設計合作型的作業(yè),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如讓學生合作辦《數學小報》。根據學生的特長,采用分組自愿組合方式,讓有共同特長愛好的學生組成合作小組并在教師引導、家長參與下,通過上網、閱讀書籍、查找資料等形式,搜集與數學作業(yè)有關的信息資料,合作完成《數學小報》的編寫工作。在合作辦《數學小報》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學到很多課本上沒有的數學知識,達到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讓每個學生都有自主學習、自由探索、施展才華的機會的目的。同時在整個活動中,實現了數學課程和語文、藝術、思品,科學等課程的整合,并且在整合中,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3.3 設計實踐型作業(yè),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知識。教學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學生參與具有生活實際背景的數學實踐活動中,這樣做不僅鞏固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又能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體驗數學的實踐性。
數學教學貼近生活,將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本知識中解脫出來,給學生感受生活、自然、社會、具體事件,使學生與生活世界的接觸、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對數學的熱愛,從而自發(fā)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培養(yǎng)探究意識,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也只有這樣的數學教學才會更受學生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