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信息時代,網(wǎng)絡的開放性、交互性和快速傳播性對傳統(tǒng)隱私權保護形成巨大的沖擊,對隱私權的保護應從多維角度進行觀察。通過對信息時代背景下的新生事物進行調查,歸納出隱私權的發(fā)展新勢態(tài),進而從不同角度分析論證了隱私權的具體保護路徑。
關鍵詞 多維化 隱私權 權利保護
作者簡介:王常靜,河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3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281-02
隱私權作為近百年來才發(fā)展起來的一個概念,已成為現(xiàn)代公民社會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權利,具體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對自身的隱私進行自由支配,排除他人非法侵擾、干涉、利用和公開的一種具體人格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信息時代的到來,隱私權糾紛日益增多,隱私權的保護問題顯得更為迫切。如何在公共生活更加趨于公開化和透明化,公共生活在公民個人生活中所占比例越大,公民個人身處公共空間的私權保護問題就越突出的情況下更好的保護公民個人的隱私權益,日漸成為了社會公眾的關注焦點。
一、信息時代隱私權的新發(fā)展
(一)權利客體更加廣泛
信息時代的來臨極大擴展了人類的生活領域,在現(xiàn)實與虛擬的雙重空間中,作為隱私權保護客體的隱私,其外延也變得更加廣泛。其中最大的擴展就體現(xiàn)在個人信息上。傳統(tǒng)意義上的隱私所保護的個人數(shù)據(jù)已不能滿足當前的個體需求,一些原本不視為個人隱私的信息由于網(wǎng)絡的需求和利益的驅動而也處于急需保護的狀態(tài)。比如:姓名、性別、年齡、家庭住址等。其次,隨著公共交往范圍的擴大,個人的生活空間也在無限擴大,一些特殊的公共空間在特定的時間和場合也應視為私人生活空間來維護。比如商場更衣室、美容院等一些公共娛樂場所,雖然屬于公共場所,但個體在其中的活動及行為也應屬于個人的隱私范疇。此外,虛擬空間在私人生活空間中的比例越來越大,人類在虛擬空間中同樣需要安寧和自由,同樣需要保護。最后,社會文明的進步催生了個體私權意識的覺醒,自由意識的增強。隱私權從本質上講也屬于一種自由權,代表了權利主體有權決定自己想做什么或不想做什么而不被他人打擾或干涉。因此,不僅個人的生活信息、生活空間的外延有所擴展,就連個人的生活自由也都歸屬于隱私權的保護對象。
(二)權利內容更加豐富
傳統(tǒng)意義上,隱私權的權利內容從表現(xiàn)形式上來講一般分為支配權和排他權,即對自己的個人隱私有持有、使用、處分的權利以及排斥他人干擾的權利。但《刑法修正案(七)》中的明確規(guī)定使權利主體又新增了一項隱私維護權,即權利人有權依法通過各種途徑維持自己的私密狀態(tài),并對自身的各種隱私有進行維護并在受到非法侵犯時可以尋求公力與私力救濟的權利。此外,伴隨網(wǎng)絡生活的日?;[私權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日漸突出,那就是隱私利用權。也就是說,權利主體有權依法按自己的意志利用其隱私,從事各種活動以滿足自己精神、物質等方面的需要而不受非法干預的權利。當然隱私的利用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不得有悖于公序良俗,也即權利不得濫用。同時這也體現(xiàn)了隱私權具有財產權性質的權利內容。
(三)侵權行為更加多樣
根據(jù)近年來的實際情況來看,侵犯公民隱私權的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種種:一是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二是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三是非法跟蹤他人,監(jiān)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四是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五是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六是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并非法公諸于眾。七是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八是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九是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于眾或擴大公開范圍。十是收集公民不愿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四)權利維護更加緊迫
1993年,美國《紐約時報》曾刊登過一副卡通漫畫,上面的一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沒有知道你是一條狗”至今還被網(wǎng)民津津樂道??涩F(xiàn)在不要說誰都可以知道你是一條狗,而且連你是什么顏色、什么品種、犬齡、住址等情況都會一清二楚。網(wǎng)絡開放性、交互性和傳播速度快等特征正在對傳統(tǒng)隱私權形成沖擊。強大的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無限縮小了你我之間的距離,也為形形色色的侵權行為提供了迅速的操作平臺,網(wǎng)絡已然成為了個人隱私的終結者。無論是當事人還是其他公民、還是政府和社會,都感覺不勝其擾下惴惴不安。信息時代,個人生活的安寧和有序被沒有底線地挑戰(zhàn),公序良俗和道德法制也遭到了極大地破壞,隱私權的保護已成為日益凸顯的社會問題,成為公眾日漸高漲的強大呼聲。
二、信息時代隱私權保護路徑分析
(一)立法司法一體化
1.隱私權獨立入憲。憲法為國家根本大法,在憲法中對隱私權單獨予以規(guī)定,無疑是對隱私權最高法律效力的肯定和保護,也為隱私權在各類相關法律法規(guī)中具體明確地加以規(guī)定奠定了基礎。建議在《憲法》中對公民的隱私權保護予以直接規(guī)定。因此,我們建議我國憲法中可以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個人隱私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非法刺探、宣揚、披露、公開公民的隱私。”如果有了根本大法對隱私權保護的這一原則性規(guī)定,勢必引起廣大公民對隱私權的重視,促使其自覺地尊重他人隱私,維護自身隱私,同時,也為其他部門法的隱私權立法提供了根本依據(jù)。
2.實體法內容系統(tǒng)化。從隱私權的保護角度看,民法在所有保護隱私權的法律法規(guī)層面中是保護最充分、最完整的法律部門。為此,首先我們建議要在未來制定的《民法典》確認公民隱私權為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明確規(guī)定公民隱私權的范圍;將侵害公民隱私權的行為用列舉法的方式在法律條款中加以固定。其次,要健全并完善我國的互聯(lián)網(wǎng)隱私權立法,加強對網(wǎng)上用戶個人隱私的保護。最后,建議我國刑法可以應借鑒其他國家的規(guī)定,在刑法中增設“侵犯隱私權罪”,加大對公民隱私權保護的力度。
3.程序法操作規(guī)范化。在程序法中應明確規(guī)定司法機關人員在辦案中負有保護當事人隱私權益的職責,盡快建立隱私案件審判制度。其一是完善舉證制度。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證人向法庭舉證,但這種披露為有限披露,不是廣泛的對社會公開,而僅限于反對侵犯隱私權的目的;而且法院只能收集與本案有關的隱私資料或證據(jù),當事人或證人對涉及自己隱私而與本案無關的提問均有權拒絕回答;司法人員必須利用合法手段收集隱私資料和證據(jù),且不得將合法收集的解決本案的隱私資料用于解決本案之外的目的。其二是嚴格執(zhí)行不公開審判制度。法院對于當事人要求公開審理時,一般也應不作出公開審理的決定,只有在當事人特別請求且不涉及對方當事人和案件隱私或取得其他當事人和涉及隱私的案外人的一致同意時,方可作出公開審理的決定。
(二)行業(yè)自律制度化
1.加強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的自律意識教育。作為專業(yè)工作人員不僅應對自己的業(yè)務內容了如指掌,還應該具有相應的職業(yè)道德操守。針對信息時代的隱私侵權問題,應該結合本部門的實際工作情況清楚地認識到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作為行業(yè)的領導人員更應該以身作則,在強化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還要通過宣傳、教育、警示等多種方式來強化員工的自律意識,讓員工從內心里認同個人隱私的不可侵犯性,通過個人內在意識的變化達到行為上的自律。
2.完善行業(yè)內部的工作防范措施??茖W的程序才會有公正的結果。要想完全防范行業(yè)內部從業(yè)人員的違規(guī)侵權行為,就必須有一套完整嚴密的工作體制。特別是在如今信息數(shù)據(jù)泛濫的年代,對于金融、通信等特殊行業(yè)更應該建立一個成熟的軟件操作系統(tǒng),來從各個環(huán)節(jié)加以完善,最大程度地杜絕個人隱私外泄的可能性,為防范隱私侵權提供根源上的保證。
3.加強行業(yè)立法。信息時代的到來,無論是金融、通信、醫(yī)療還是電子商務,還是其他相關行業(yè),新生現(xiàn)象層出不窮,對公民個人隱私的侵權手段也在不斷更新。單一依靠行業(yè)的自制和從業(yè)人員的自律固然能夠從根本上減少侵權的可能性,但是畢竟相對于利益的誘惑還缺乏懲罰的代價,不能完全解決隱私侵權這一“潛在的規(guī)則”。因此,必須還要有強硬的法律至此來保駕護航,才能達到徹底杜絕行業(yè)隱私侵權行為的效果。
(三)識權維權風尚化
1.加強公民個人的隱私權利教育。由于我國的隱私權法律傳統(tǒng)沒有西方發(fā)達,當前我國還有很多公民完全沒有隱私意識,更談不上對隱私權的詳細了解,不知道隱私對于個人而言已成為一種態(tài)度、一種必須。比如上海奉賢區(qū)就曾發(fā)生過千余位老人為了獲得10元錢以及優(yōu)惠喝茶的待遇便不問用途地自愿將身份證借與他人使用的事件。此外,購物、醫(yī)療、交友以及開通電子銀行、電子郵箱等種種日常行為已經使個人信息大量的被服務商所無償獲得、隨意使用,而我們中的很多人根本沒有覺得自己的隱私被侵犯了。所以,要通過社區(qū)、傳媒、學校等各種宣傳途徑向公眾介紹隱私權之于個人的重要性以及隱私權的保護范圍,為隱私維權奠定基礎。
2.增強公眾對隱私維權的信任度和滿意度。如前所述,有的民眾是不知道隱私權,而也有的民眾是知道但不信任隱私權。由于種種原因,這些民眾認為個人的隱私面對政府或者面對社會時是不可能受到保護的,又或是即使名義上保護了,實際上也是沒有什么實質利益的,從而漸漸失去了維護自己隱私權利的意識和行動。這種主題的自動放棄無疑使隱私權的保護難上加難。因此,政府要進一步完善立法、改進司法、加強宣傳、擴大影響,使廣大群眾看到隱私維權的實施和結果,才能激發(fā)起大家的維權積極性,才能促使他們主動地學習各種避免個人隱私受侵害的方法,才能有效的保護好公民個人的隱私權益。
3.確保隱私權保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隱私權的形成和發(fā)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隱私權的保護也是任重而道遠。要想公民的隱私意識持久存在、維權熱情持續(xù)高漲,就得在全社會興起一種風尚、營造一種氛圍,讓人人時常都能很自認的意識到隱私的存在和隱私的必要,認識到個人對于它的需求,它對于個人的重要,從而有意識地做或不做一些行為,以達到對自己或他人的隱私保護。
(四)道德提升全民化
1.強化公德意識教育。要求公民能夠嚴格區(qū)分公共生活空間與私人生活空間,注重公共道德和個人道德的培養(yǎng),能夠自覺地在公共生活空間里恪守公德規(guī)范,不隨意做出一些不適當?shù)膫€人私密性為或濫用自己的個人隱私而給社會公眾造成傷害;同時也能夠堅守個人道德,不隨意地去侵犯、干涉他人的隱私和自由,確保社會公共生活的有序化,也保證了公民在公共生活空間的安全感。
2.加強全民道德教育。道德一向是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常用方法,而且還是影響最深效果最好的一種方法,一旦道德倫理觀深入人心,其反響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要持續(xù)在全民范圍內進行道德教育,堅持不懈地提升公民的道德素養(yǎng);要持續(xù)地開展社會文明建設,努力營造有序的社會公共空間,為公民個人隱私權的保護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