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悅
吳湖帆曾這樣說過“望氣韻便知真?zhèn)巍?,之所以敢這樣說,?是因為他所過手的幾乎全是承傳有序的歷代書畫寶跡,?加之家中雄厚的豐藏和自身精湛的書畫造詣所致。故而,?他這種獨到的識博廣鑒(見) ,?絕對是奠定其繪畫藝術臻上筆墨大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今擇先生所擬唐五代宋元明十二開精冊山水選八,逐畫評析。該冊舊藏上海“朵云軒”,珍寶同賞,以匡不逮!
吳湖帆對王維提出的“畫中有詩”之句尤為傾醉!喜金石,?書畫用印頗為考究,?一般多敦請陳巨來諸名手精刻。生前與馮超然、黃賓虹、張大千昆仲、趙叔孺、陳巨來、葉恭倬、龐萊臣等書畫名賢相交甚厚!談到吳湖帆先生的珍藏,絕對可用“真、精、博、廣、豐”來肯定。他品玩的是什么?是三代鼎彝、是宋元名畫、是宋版宋拓、是名瓷名印。當然,吳先生玩這些決不是為了“斗比攀富”,而是豐其腹笥、藏其博大、促其筆墨內涵之完美。先生雖出身于官宦人家,然其處世慎謙高風。宣統(tǒng)三年(1911),?正好先生年方十八,閑暇回蘇州祖屋小住??臻e時,于“怡園”拜訪吳中著名畫家顧鶴逸老先生。顧家藏古代名畫善本富甲天下,吳得以當面請益,有幸觀賞了顧家大量的書畫藏品,眼界為之洞開。吳氏所藏金石書畫精品,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大概近1400件,基本上來源可靠。所獲一為祖父吳大澂的舊藏;二為夫人潘靜淑女士之豐厚嫁妝。潘家世代簪纓,上祖潘世恩道光宰相,伯父潘祖蔭與吳大徵同僚,可謂門當戶對。潘祖蔭室筑“攀古樓”以藏三代青銅名器而名聞天下,世人尊稱“富潘”;三為沈樹鏞的舊藏。沈歿后,大量藏品盡歸吳大徵;四就是吳湖帆自己的補充收藏。而此一生中,最讓吳先生收藏得意的是,他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從上海狡黠的古玩商“汲古閣”主人曹友卿的手中,?交換了一幅古代殘畫?,吳湖帆不惜用家藏的一件珍貴的商代青銅器交換。那么,到底是怎樣的“一件殘畫”,能讓先生出手如此“闊綽”呢?原來此畫的身份十分了得,它就是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前段部分。遺憾的是,“文革”禍起,吳先生聚一生的家藏珍品,皆于“十年”動亂中散失殆盡,吳先生引為終身大憾。
《北極冰山圖》(圖1),?紙本設色,尺寸27×31.5厘米,是吳湖帆戲以唐代揚升法寫實的一幅真實雪景。揚升是唐代畫家,生卒不詳。玄宗開元十一年(723)與張萱、揚寧同任史館畫直。傳其擅人物、亭臺樓閣,尤工雪景寫真。師法張僧繇,著錄于《宣和畫譜》;《白云青嶂圖》卷,南宋樓觀題跋,著錄《石渠寶笈三編》。畫跡基本絕罕,若有,基本為后仿。吳先生畫此雪景圖時,?有可能見到過(傳為)揚升的畫品。在此畫作中,?他運用的是最不易駕馭的沒骨技法。畫面著色無多,便將北極寬厚沉雄的堅固冰山畫得浩瀚無際。厚重的冰山下,?數(shù)條船只遨游在平靜的冰河上,那人頭攢動的星點人影,在浩大冰山的映襯下顯得是那么的渺小。?畫家以古法入畫,那大氣不拘的筆墨內涵,既不失古韻,又富有時代精神。右上角落款:“北極冰山。戲以楊昇(揚升)法寫真景。癸巳冬日吳倩湖帆”?!肮锼取倍眨?953),鈐白文“倩盦”,細朱文“待五百年后人論定”?。
《寒林圖》(圖2),紙本設色,尺寸27×31.5厘米。湖帆先生以五代李成法作這幅山水圖,又以清綠筆墨寫寒林盛景。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畫家,字咸熙,長安人,唐宗室。為避戰(zhàn)亂家遷營丘(今山東昌樂),故人們又稱他“李營丘”。師荊浩、關仝。筆墨多以寫山林野徑、云間丘壑為主。筆致清新簡逸,氣象空疏蕭穆,喜用淡墨作畫。其山水對后世畫壇影響巨大,傳世名作《讀碑窠石圖》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晴巒蕭寺圖》藏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美術館。我們在品賞畫作中,絲毫也看不出一點點深寒冬涼的刺骨景致。相反,在寧靜清新的畫面中,倒給我們帶來了萬遍翠綠的勃勃生機,讓人深深地陶醉在青松翠柏的花木叢中。畫面兩棵巨松深置于山石土凹之中,顯得是那么的高大和偉岸,迎面一條清澈飛瀑的山泉,將幽奧清新的山林渲寫得遙遠而富有深度??梢钥闯?,在此期間,湖帆先生的繪畫創(chuàng)作激情還是非常歡愉暢快的。畫面的山石上,?先生巧妙地將李成獨創(chuàng)的“卷”、“云皴”運用得恰到好處。尤其是山泉背后的祥云?, 將勾畫細膩的游刃筆致,渲寫得精妙絕倫,讓人嘆為觀止。右上一跋曰:“李成寒林圖,作長松流泉氣勢,磊落追想為之。甲午冬,?吳湖帆?!扁j白文“吳倩私印”,白文“山抹微云”閑印。我個人感覺,此“山抹微云”一印,就是針對這幅畫作而精心刻制的,可謂相得益彰。
《湖山春曉圖》(圖3),紙本設色,尺寸27×31.5厘米。吳先生畫面描寫的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觀,筆墨敷色運用的是宋代畫家趙大年的畫風氣象。平靜靜謐的湖面上,一葉漂浮的輕舟正在悠然地劃行著。微風輕輕飄拂的楊柳和柔美綻放的花朵,與遠山青綠幽靜的山林正好遙相呼應。此畫構圖精整,敷色鮮翠雅麗,用筆工細之致已達絕妙。湖帆先生可說對趙大年“精細入微”的筆墨理解入骨。趙令穰,字大年,生卒不詳,河南開封人?;适易谟H,歿后封“榮國公”。工山水、花卉、翎毛,尤精金碧山水,筆致細麗清潤。畫宗李思訓父子,喜與畫家文人過交,家藏之物皆世間珍罕少見之品?;兆跒槎送鯐r與其交厚,常聚一起盤桓詩畫。傳世名作《江村秋曉圖》今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吳先生對于趙氏畫風筆墨應該是駕輕就熟的,先生雖然醉心古畫,但他決不是一個“食古不化”之人。對于名作古畫,吳先生是“欣賞、理解再深入”,如果一味地刻板臨摹,那只能是一幅“無源之水”的庸庸僵作。你看吳先生題“意用”兩字,便知道他心中筆墨的高明之處了。鈐白文“吳湖颿印”、朱文“梅景書屋”?。
《春陰瀑布圖》(圖4),紙本墨筆,尺寸27×31.5厘米。吳先生對于元人梅道人的筆墨理解是非常精深的。因在此之前,先生也廣泛地臨摹過董源、巨然的畫作。從眼前這幅山水鑒析,其山勢氣象中多吐納的是董、巨渾厚蒼潤的筆墨??梢姾壬綍r對古人畫作內涵的理解之深、運用之妙。整幅畫面雖用的全是墨筆,但畫境之寬大、筆墨之幽深、線條之流美、氣勢之雄渾、潤染之靈動,讓人仿佛置身于這山林浩瀚的氣象之中。潤染的山林恰與山泉流動的畫面形成完美的藝術絕配,瀑布山泉流淌的筆墨線條,有條不紊,密而不亂,若先生胸無丘壑,筆底方能生此云煙。這幅山水乃先生繼宋人氣象,承元人墨法,似得筆墨內含之妙然大境。畫是擬誰的“墨法”,當然是梅道人的。吳鎮(zhèn)(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常自署梅道人,又梅沙彌,浙江嘉興人。工山水、墨竹,能書法詩文。宗董源、巨然,兼取馬遠、夏圭。用筆干濕互用,尤以濕筆點苔堪稱一絕,是著名的“元四家”之一。湖帆先生在這幅墨筆山水圖中,也巧妙地運用梅道人“濕筆點苔”的用筆方法,且在清潤細膩的筆致中更有過之。鈐“倩”、“湖山如畫”朱文印兩方。
《蒼松競秀圖》(圖5),紙本設色,尺寸27×31.5厘米。實際上,從吳湖帆的書法看,先生得趙松雪的筆法還是很深的。讓人感覺,吳先生與松雪道人在藝術造詣上似乎很相近,都是詩書畫全能的藝術大家。在人們的印象中,松雪的書法名氣絕對要大于他的繪畫,而湖帆先生的繪畫大名則應該要高過他的書法。吳先生所制這幅山水,突出畫面的是山中那棵蒼虬有力的古松,亦與不遠處那崇山峻嶺的幽奧山脈形成了“劍拔弩張”的對立之勢。畫面中多了分清潤的筆墨,也多了分云霧飄渺的山林氣象。構圖看似平靜,實則虛實靈動。無際空曠的山林,仿佛正在靜靜地聆聽著浩瀚浮動的空谷足音。先生題“學松雪”三字,乃為自謙,也是自己“食古而化”的精論所在。摒棄浮躁和沽名釣譽,更是垂范后人的嚴格界定。鈐白文“湖颿”、“雙修閣”印。
《秋山圖》(圖6),紙本設色,尺寸27×31.5厘米。此本《秋山圖》原為黃公望所作,真本就連吳湖帆自己都沒看到。吳先生畫中有一跋題很重要:“黃子久秋山圖,據(jù)《甌香館筆記》,?似早不在人間。余見石谷晚年有臨本,并錄癡翁長歌題,字則尚存世間。越今又三百年,不知此畫無恙否?但從未聞藏,棄何處為疑耳。茲就南田所記作此小景,聊存想象爾已。甲午秋日,吳湖帆?!蹦敲?,吳湖帆所看到的《秋山圖》本子,應是清“四王”中石谷仿黃子久的一幅臨摹本。而黃公望的真本可能早就不在人間了。畫作不在人間的依據(jù)是根據(jù)惲南田的《甌香館筆記》所注錄,應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還有種可能,是不是黃公望真本就在王石谷手中,否則怎會出現(xiàn)其晚年的臨本呢?當然,吳湖帆對大癡的筆墨應該還是十分熟悉的,因手頭有大癡真本,故輕松駕馭筆墨幾乎能達神似。此幀畫筆甚得大癡筆墨之妙境。畫面著色清潤,山林幽然寧靜,空谷深奧的山色中,只有美妙清澈的山泉聲,在澗石中深深回響。鈐白文“倩盦畫記”、紅文“畫屏閑展吳山翠”印。
《溪山蕭寺圖》(圖7),墨筆紙本,尺寸27×31.5厘米。吳湖帆擬元人王蒙的山水畫法,基本上可說是駕輕就熟的。因王也是師承董、巨一派,在畫風上與梅道人相似。而王的藝術手法在筆墨的運用上可能更勝梅道人一籌。先生集眾家之長,將宋元畫法融會貫通,使內含筆墨更具張馳力。一幅畫作能在盈尺之中畫出如此大境,此當為先生平素胸積萬卷丘壑之使然。畫面山巒疊翠,扶疏蓊郁,幽奧奇逸的山林,隱現(xiàn)出高低不平的蕭寺茅舍,人們愜意無憂地享受著這片寧靜般的天籟。而其中的高臥隱士,仿佛正靜靜地聆聽著那飛瀉而下的清泉聲。這種筆墨、內涵、感覺、博大和意境,也只有在吳湖帆的筆下才能表現(xiàn)得如此深邃入微。難怪乎,張大千一生中只佩服二人,而這其中一人就是吳湖帆。王蒙(1298—1385),字叔明,號黃鶴山樵,浙江湖州人。畫師董、巨,“元四家”之一。?湖帆畫題“仿”黃鶴山樵,實則其筆墨早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妙境。
《寒林云壑圖》(圖8),墨筆紙本,尺寸27×31.5厘米。吳湖帆于“明四家”畫風的研究也是較為嚴謹?shù)?。沈石田的畫風一般畫得比較清潤華茲,且筆墨多得宋元法。學生唐伯虎繪畫三分之一的教誨,應該要歸功恩師石田翁。吳湖帆畫這種《寒林云壑圖》題材風格應該并不多見。他用的是元人倪瓚法,融合的是石田翁的筆墨畫意。山石疏林空寂,枯樹逸筆草草,凸顯出的是筆墨樸實率真的內斂之美。畫面著色無多,然浩緲空曠的山林和靈動皴擦的筆墨,是那么的引人入勝。畫有一題曰:“石田翁學云林,每嫌筆墨太多,余亦知未能見也?!毕壬嬅@赫,獨步畫壇,我們時常從其所題的“畫語錄”中,看到的是他對待繪畫藝術的真誠和謙和。先生雖成就斐然,然依舊在藝術上筆耕不輟。畫中鈐有一印“畫無定法”,應該是吳湖帆感悟藝術人生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