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平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是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換位思考、對比思考、辯證思考、多向思考等都是有效的手段。本文論述的是一種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綜合方法。撰寫歷史研究學習小論文是提高學生思維水平的重要途徑,是使學生從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的有效途徑,是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徑。撰寫歷史研究學習小論文是培養(yǎng)學生素質的重要方法,是挖掘學生潛質的重要方法,是活躍學生思維的重要方法。以下是本人在這方面的一些做法與思考。
一、發(fā)現問題,確立切入點
學生在歷史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第一個難題是不善于發(fā)現問題,因此也就很難確立論題。不少學生在選題時往往是著眼于大處,簡單地模仿史學專家的研究論題,如選取“辛亥革命探析”“試論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羅斯福新政之我見”等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從其所選論題的方向、角度來看,大有學者之風。結果是,這些學生交來的“論文”,要么完全照抄他人的文章,要么東拼西湊,自然也就達不到中學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中學階段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受時間、資源和學生能力等因素的制約,不可能也不需要達到史學家的專業(yè)層次,因此在選題上宜小不宜大。選好合適的論題,是學生完成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的第一步。那么,教師如何指導學生發(fā)現問題,確立論題呢?我認為,在學生掌握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可針對教材中的重點問題,引導學生采取聯系現實、創(chuàng)設情境、縱橫比較、變換角度、綜合歸納、因果聯系等方法去發(fā)現問題、確立論題。下面以變換角度為例進行說明。
變換角度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可采用以下三種方法:一是提供材料或觀點,創(chuàng)設新情境,以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二是對已形成結論的知識問個“為什么”,以訓練學生歸納史實、論證觀點的能力,以培養(yǎng)學生縱橫聯系、比較分析的能力。
二、理解論題,找準突破口
在選題時,無論是教師“命題”,還是學生自由選題,都涉及準確理解“論題”內涵,找好“解題”突破口的問題。我曾以“文明的傳承和交往中發(fā)展”要求學生寫一篇歷史小論文。原文如下:
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內懸掛著一副清末明初使人寫的對聯:“文明新舊能相益,心理東西本自同。”對聯贊嘆了人類文明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傳承與交融。哲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科學家、文學家……各有評論。假如你是歷史學家,對這幅對聯作何評論?請自擬一篇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注意:一是觀點明確,論述其中,不要泛泛而談。二是
聯系中外史實,詳略以說明觀點為度。三是文字通順,條理清晰,結構合乎邏輯。
就“文明新舊能相益,心理東西本自同”言,包含著作者對文明的認識,對交融的理解,對傳承的體悟。在人類歷史曲折發(fā)展的長河中,文明演進的線索一是縱向傳承,二是橫向拓展。“文明新舊能相益”實際上闡明了人類文明在時間縱向傳承中的繼承和發(fā)展的關系。在準確理解材料或論題的內涵后,如何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呢?我以為,最好的方法是從材料或論題的豐富內涵入手,選擇其中一個角度展開論述,切忌貪多求全。
三、合理謀篇,掌握論述技巧
選好論題、找到突破口,最后能否寫出一篇高質量的歷史小論文,還需要在論文的謀篇布局和論述技巧上下功夫。對此,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明確歷史小論文的特點
在寫作小論文之前,使學生明確一篇好的歷史小論文的標準是非常重要的。一篇好的歷史小論文應具有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嚴密、文字精煉、文筆優(yōu)美等特點。具體包括:一是論題和主題明確,符合題目要求,有自己的認識或見解。二是論點、論據、論證、結論四個要素齊全。切合主題,論點明確;論據服務于論點,可運用題目所給材料、相關史實或自己的拓展性思考來說明論點;論證過程應有條有理、邏輯嚴密、詳略得當;結論部分對全文進行概括、總結,做的首尾呼應。三是要有歷史學科的特點,注意用語規(guī)范、準確。
(二)歷史小論文的結構
歷史小論文的總體結構一般為:總——分——總。一旦確立其論題和主題,剩下的工作就是如何梳理知識,收集論據,并合理運用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論點。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圍繞主題,確立分論點,然后分別論證分論點,最終得出結論。也可以不預設分論點,只選取其中一個或幾個方面直接論證,進而得出結論。
(三)掌握歷史小論文的寫法
第一,弄清立論題和駁論題的差別。歷史小論文有立論題和駁論題之分,其寫作要求
有所不同。學生如果不明確這一點,就容易走題或影響文章質量。立論題一般要求從正面論證某觀點的正確性,或談談對某一正確觀點的理解與認識。在論證方法上,我們可以選擇歸納論證、對比論證、層遞論證、因果論證等。論證時,先肯定其觀點正確,在結合相關理論與史實圍繞觀點進行論證或評述。最后得出結論,上述觀點是正確的。
駁論題要求對錯誤的觀點或立論進行反駁,否定觀點或立論的錯誤之處。駁論時,首先要認真思考支撐觀點的理由和依據,弄清其錯誤的實質所在,然后展開批駁。就批駁的方法而言,一是駁支撐觀點或立論的觀點,以揭示其錯誤實質;二是批駁支撐該論點或立論的依據,找出其論據與論點之間的矛盾或邏輯上的錯誤。
第二,合理構建論據,運用史料進行分析、論證。中學生選取歷史材料論據,就其來源而言,可以是歷史教科書,也可以是其他歷史書籍以及調查報告等。但不論材料來源于何處,一定要與主題所反映的歷史相關,符合歷史事實。在具體行文過程中,要充分關注觀點與論據的互動關系,要善于抓住主題,用論據來說明核心思想,使其概括、凝練,避免在行文中陷入繁瑣。
第三,要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的特點。不論論據還是論點,都與歷史有關,都應用史實說話,有史有論,論從史出。但在論證中,不能簡單堆砌史實,應當有理有據,運用史實進行說明與分析。此外,歷史小論文不同于語文中的議論文,所用語言、文字以明確、簡練、通順為標準,不必在修辭上花費太費太多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