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念 周景春 張存嶺 陳若禮
摘要 分析濉溪縣1962~2011年50個小麥生產周期逐日氣溫資料發(fā)現(xiàn),抽穗前平均氣溫、返青—抽穗平均最高氣溫和全生育期平均最低氣溫明顯升高,氣候趨向偏暖,越冬期平均氣溫≥3 ℃天數明顯增多;11月~次年2月極端低溫升高,最低氣溫<0 ℃、≤-5 ℃、≤-8 ℃和≤-10 ℃,平均氣溫<3 ℃、<0 ℃和≤-5 ℃的天數明顯減少,負積溫升高;灌漿期平均氣溫<17 ℃、最高氣溫≥30 ℃的天數趨于減少。低溫、干熱風氣象災害頻率降低,有害生物危害偏重發(fā)生;小麥越冬期縮短,生長期延長,抽穗開花提前,灌漿期延長,千粒質量提高。生產上應適期播種,擴種偏冬性品種,加強有害生物防治,平衡施肥。
關鍵詞 氣溫;變化;小麥生長期;應對策略;濉溪縣
中圖分類號 S1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31-11012-04
全球氣候正呈現(xiàn)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農業(yè)是對氣候變化反映最為敏感的行業(yè)之一,圍繞氣候變化對農業(yè)尤其是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國內外已做了大量的研究[1-4],氣候變暖對小麥生產的影響已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但結合生產實際,揭示臨界溫度變化對小麥生育階段和產量的影響研究較少。同時,各地氣候變化規(guī)律和變化幅度不同,對農業(yè)生產及作物生育期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對氣候變化的響應也會不同。筆者分析了濉溪縣近50年10月1日~次年6月10日平均氣溫和最高氣溫、最低氣溫變化趨勢及其對小麥生長發(fā)育的影響,并提出應對策略。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安徽省濉溪縣位于黃淮平原南緣(33°17′~33°59′N、116°23′~116°59′E),南北長90 km,東西寬45 km。轄11個鎮(zhèn)和省級濉溪經濟開發(fā)區(qū)、濉溪蕪湖現(xiàn)代產業(yè)園。國土面積1 987 km2,人口107萬。土地面積19.87×104 hm2,耕地11.25×104 hm2。皆為平原,地勢平坦,地面高程23.5~32.4 m,自西北向東南緩傾,坡降萬分之一。土壤類型為砂姜黑土和潮土。耕作制度以冬小麥-夏大豆、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為主,復種指數184.0%。1961~2010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521.6 kJ/cm2,年平均氣溫14.9 ℃,≥0 ℃積溫5 497 ℃·d,≥10 ℃積溫4 975 ℃·d,日照時數2 284.1 h,降水量837.9 mm,蒸發(fā)量1 883.8 mm,無霜期213 d。
1.2 數據來源
1961年10月1日~2011年6月10日逐日平均氣溫、最高氣溫、最低氣溫來自濉溪縣氣象局(
33°55′33″N、116°45′28″E),屬國家基本農業(yè)氣象站。小麥生產數據來自楊柳點和柳豐種業(yè)。
1.3 數據處理與方法
冬小麥為跨年度生長作物,文中以收獲年表示生產年度。生育階段設定為冬前10月1日~12月20日、越冬期12月21日~次年2月20日、返青—抽穗期2月21日~4月20日、抽穗—成熟期4月21日~6月10日。平均氣溫3 ℃終日、始日和≥0 ℃冬前積溫統(tǒng)計采用5日滑動平均法,小麥越冬期取3 ℃終日、始日之間的天數。氣溫變化趨勢采用線性傾向估計法,突變特征采用MannKendall檢驗方法。數據處理和圖表繪制利用Excel 2003軟件進行,采用DPSv7.05軟件進行相關分析、突變分析。
2 濉溪縣小麥生長期氣溫變化特征
2.1 小麥生長期氣溫年際變化
分析表明,隨著生產周期的延續(xù),濉溪縣小麥生長期內平均氣溫呈升高趨勢,其中冬前、越冬期和返青—抽穗的r值(0.356 0~0.560 1)通過0.05~0.01水平顯著性檢驗,升溫趨勢明顯,分別提高0.23、0.38和0.44 ℃/10a;平均最高氣溫除抽穗—成熟期呈降低趨勢外,其他階段均呈升高趨勢,其中,返青—抽穗期r=0.318 1,升溫趨勢明顯,提高幅度為0.33 ℃/10a。不同生育階段平均最低氣溫均呈上升趨勢,r=0.421 3~0.691 0,升溫趨勢明顯,分別提高0.33、0.50、0.57和0.24 ℃/10a(表1)。升溫速率返青—抽穗期>越冬期>冬前,平均最低氣溫>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1]。全生育期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最低氣溫0.28、0.14、0.39 ℃/10a,氣溫變化不對稱[2]。
以平均氣溫距平≥0.25個標準差作為當地的暖冬標準,≤-0.25個標準差為寒冬標準。以此標準劃分,1962~1986年25個小麥生產周期內,出現(xiàn)15個寒冬年份、6個暖冬年份;1987~2011年出現(xiàn)4個寒冬年份、17個暖冬年份。
中國氣候學家將出現(xiàn)機率約為10年一遇的距平絕對值≥1.3個標準差的事件定義為嚴重氣候異常。據此計算出濉溪縣1962~2011年氣溫前25個周期偏寒,后25個周期偏暖(表2)。周期平均溫度突變分析得出,UBk和UFk曲線交點出現(xiàn)
在1988年,且交點在臨界線之間,說明1988年是冷暖突變開始的時間(圖1)。
2.5 灌漿期氣溫變化
2.5.1 平均溫度<17 ℃。
日平均溫度17 ℃是小麥灌漿的起始溫度[4]。濉溪縣50個小麥生產周期內,5月1~31日平均氣溫<17 ℃的天數為4.0 d。隨著生產周期的延續(xù),低溫天數趨于減少,但趨勢不明顯。1987~2011年25個生產周期平均為3.6 d,比1962~1986年平均減少0.8 d。
2.5.2 最高溫度≥30 ℃。
最高氣溫≥30 ℃對小麥灌漿不利。濉溪縣50個小麥生產周期內,5月1~31日最高氣溫≥30 ℃的天數為7.2 d。隨著生產周期的延續(xù),高溫天數趨于減少,但趨勢不明顯。1987~2011年平均為6.4 d,比1962~1986年減少1.7 d。
3 氣溫變化對小麥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3.1 越冬期縮短,生長期延長
據資料統(tǒng)計分析可知,濉溪縣50個小麥生產周期內,平均氣溫穩(wěn)定降至3.0 ℃的始日為12月11日,穩(wěn)定回升至3 ℃的終日為2月18日,越冬期68.6 d。隨著生產周期的延續(xù),始日明顯推遲(r=0.347 8),終日明顯提前(r=-0.531 6),越冬期明顯縮短(r=-0.637 8)[5],始日提前幅度為2.1 d/10a,終日推遲幅度為4.0 d/10a,越冬期縮短幅度為6.4 d/10a。1987~2011年平均越冬始期12月14日,終期2月13日,越冬期60.8 d;與1962~1986年平均相比,始日推遲5.8 d,終日提前10.0 d,越冬期縮短15.6 d。1987~2011年平均氣溫<3 ℃天數為52.7 d,比1962~1986年平均減少12.9 d,說明小麥生長期趨于延長。
3.2 氣象災害頻率降低
凍害是農業(yè)氣象災害的一種,即作物在0 ℃以下的低溫使作物體內結冰,對作物造成的傷害。濉溪縣小麥凍害發(fā)生7年1遇。凍害致災以極端溫度低、低溫持續(xù)時間長、土壤墑情差等為主因,日最低氣溫≤-10 ℃的天數是衡量凍害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由于氣候變暖,最低氣溫升高,低溫天數趨于減少,小麥遭遇凍害的頻率有所降低。
小麥幼穗分化至四分體形成期前后,要求日均溫10~15 ℃,若最低溫度<5~6 ℃就會受害[6]。濉溪縣4月1~20日歷年平均日均溫12.3~16.1 ℃,最低氣溫6.9~10.6 ℃,一般不會發(fā)生低溫冷害。有些年份生育期提前或終霜期推遲,可能發(fā)生低溫冷害。由于氣候變暖,4月上中旬最低氣溫<6 ℃天數趨于減少,小麥遭遇低溫冷害的頻率降低。
干熱風是一種高溫、低濕并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yè)災害性天氣。干熱風災害主要氣象指標為日最高氣溫30 ℃以上,14:00相對濕度30%以下,14:00 10 m高度處的風速2 m/s以上。濉溪縣是安徽省重干熱風日較多的地區(qū)之一,年均干熱風日數3.9 d[7]。單就溫度而言,干熱風危害有減少趨勢。
3.3 有害生物危害偏重發(fā)生
低溫往往限制某些有害生物的分布范圍,氣候變暖使這些有害生物的分布區(qū)可能擴大;同時還使一些病蟲害的生長季節(jié)延長,繁殖代數增加,危害時間延長;也使農田雜草出苗提前,生長期延長;另外,越冬期溫度升高,使越冬病蟲原體存活基數加大。近年來,濉溪縣的小麥病蟲害呈加重趨勢。蚜蟲、黏蟲、紅蜘蛛、吸漿蟲、蠐螬、螻蛄等危害逐漸加重;白粉病、銹病大面積發(fā)生,成為危害小麥的重要病害;紋枯病、根腐病開始大面積流行,迅速擴展為危害較重的病害;赤霉病過去只是零星發(fā)生,但2010、2012年相繼大面積發(fā)生。
3.4 抽穗開花提前,灌漿期延長,千粒質量提高
隨著氣候的變暖,農作物的生育期也發(fā)生了明顯變化。返青—抽穗期氣溫升高導致小麥各生育期提前[8],灌漿期延長。同時濉溪縣5月平均氣溫<17 ℃的天數趨于減少,最高氣溫≥30 ℃的天數趨于減少,高溫和干熱風危害趨于減少,對小麥灌漿有利,千粒質量提高[9]。濉溪縣1990年前后多年平均小麥千粒質量為37.8 g,近年來已突破40.0 g。楊柳點1987~1992年63塊6 000 kg/hm2以上的高產田千粒質量為38.2 g;2010~2013年濉溪縣農科所區(qū)試點皖麥50平均千粒質量41.4 g。楊柳點1985年10月24日播種的博愛74-22等8個半冬性品種,4月24~28日抽穗,4月30日~5月4日開花,6月3~7日成熟,灌漿期(開花—成熟)33~35 d,千粒質量30.5~37.2 g,平均33.9 g;柳豐種業(yè)淮麥20等4個品種,2011年4月26日開花,6月5日成熟,灌漿期40 d,千粒質量平均44.4 g;2013年10月11日播種的青農2號,4月5日開始抽穗,4月10日始花,4月24日開始灌漿,6月1日成熟,實際灌漿期38 d,千粒質量50.0 g。
4 應對策略
4.1 適期播種,擴種偏冬性品種
濉溪縣50個小麥生產周期內,10月1日~12月20日0 ℃以上積溫為842.8 ℃·d。隨著生產周期的延續(xù),趨于明顯升高,升高幅度為18.3(℃·d)/10a。
濉溪縣以種植弱冬性小麥品種為主,播種適宜溫度14~16 ℃,冬前積溫550~650 ℃·d。據歷史資料推算,小麥播種始期為10月10日。隨著生產周期的延續(xù),播種始期趨于明顯推遲(r=0.369 7),推遲幅度為0.9 d。1987~2011年播種始期平均為10月12日,比1962~1986年平均推遲3 d。但9月下旬以后,降水量直線減少。推遲播種,會增加抗旱造墑的幾率和成本。在氣溫升高的背景下,仍應寒露前開耬。為此,要加快耐寒品種的選育和推廣。
4.2 加強有害生物防治
小麥生育中后期(拔節(jié)—灌漿)是多種病蟲傳播、流行,并造成危害的關鍵時期,應在搞好監(jiān)測的基礎上,科學確定防治指標,嚴格掌握施藥時期、濃度,并盡可能使用低毒藥劑,減少農藥污染。
4.3 平衡施肥
氣候變暖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加快。同時肥效對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十分敏感,溫度增高1 ℃,速效氮釋放量增加約4%,釋放期縮短3.6 d。
平衡施肥是提高植株抗寒、抗旱、抗病能力和保障穩(wěn)產高產的重要措施,應堅持秸稈還田,穩(wěn)氮、穩(wěn)磷、增鉀補微,推行平衡配方施肥。
5 結論
(1)濉溪縣小麥生長期氣候變化與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既有一致性,又有當地的特點。研究表明,1962~2011年50個小麥生產周期內,抽穗前平均氣溫、返青—抽穗平均最高氣溫和全生育期平均最低氣溫明顯升高,升溫速率返青—抽穗期>越冬期>冬前,平均最低氣溫>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氣候趨向偏暖,越冬期平均氣溫≥3 ℃天數明顯增多;11月~次年2月極端低溫升高,最低氣溫<0 ℃、≤-5 ℃、≤-8 ℃和≤-10 ℃,平均氣溫<3 ℃、<0 ℃和≤-5 ℃的天數明顯減少,負積溫升高;灌漿期平均氣溫<17 ℃、最高氣溫≥30 ℃的天數趨于減少。
(2)氣候變暖背景下,低溫、干熱風氣象災害頻率降低,有害生物危害偏重發(fā)生;小麥越冬期縮短,生長期延長,抽穗開花提前,灌漿期延長,千粒質量提高。
(3)濉溪縣小麥生產已進入高產階段,防災減災尤為重要。在氣候變暖背景下,應堅持適期播種,擴種偏冬性品種,加強有害生物防治,平衡施肥。
參考文獻
[1]
王惠芳,張青珍,張明捷,等.豫東北氣溫變化趨勢及對小麥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1):341-345.
[2] 趙玉兵.河北省南部氣候變化對小麥氣候適宜度的影響[D].保定,河北農業(yè)大學,2013.
[3] 張明捷,王運行,趙桂芳,等.濮陽小麥生育期氣候變化及其對小麥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yè)氣象,2009,30(2):223-229.
[4] 楊光,陳若禮,張存嶺,等.淮北小麥灌漿特性及與氣象條件的關系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34(21):5454=5456,5460.
[5] 呂學梅,王金東,曹張弛.氣候變化對臨沂小麥越冬期變化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17):42-46.
[6] 李琦,王騰蛟,汪芝壽,等.凍害冷害對淮北市小麥產量的影響及對策[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3,31(5):723-726.
[7] 李琦,王騰蛟,汪芝壽,等.淮北市小麥干熱風發(fā)生特點及對策[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3,31(3):423,425.
[8] 楊尚英,穆婉紅,肖國舉.渭北旱塬氣溫變化及對小麥生產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5):109-114.
[9] 張貴龍,劉曉迎,王媛,等.豫北地區(qū)小麥生產對氣溫變暖的響應[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7):23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