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边@是2011年版課程標準從第二學段就開始對學生提出的一個閱讀要求。第三學段則螺旋上升為“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由此可見,關鍵詞句的重要性。關鍵詞句,即對表達文章中心或體會作者表達特色等,能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作用的詞語或句子。如何抓住文章關鍵詞句,優(yōu)化閱讀教學?將從以下五個方面談談實踐體會。
關鍵詞:人物形象;體會;優(yōu)化
一、巧用文眼詞,知主人公形象
詞語是課文的基本單位,是學生理解文章的起點。有些詞語是理解文章的鑰匙,對于這樣的“文眼”詞,應該不惜時間,深入理解。如教學老舍先生的《貓》一文,先讓學生交流預習所得:這是一只 的貓。學生紛紛說出:溫柔可親、盡職、一聲不吭、貪玩、膽小、勇猛……教師隨即板書相關詞語。而后,教師讓學生讀詞語并談談:讀這些詞語,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一經(jīng)提醒,便能發(fā)現(xiàn)其中幾個詞語構成反義詞,深刻體會到老舍先生用上“古怪”一詞的準確,真切感受貓多樣化、復雜的性格。最后,教師抓“古怪”一詞,引導學生利用上面幾組詞語進行說話訓練:“老舍家的貓真古怪呀!說它 吧,可有時候它又很 ;說它 吧,可有時候它又很 ?!敝链?,學生就能真真切切地感知貓的形象。
再如《“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一文,教師緊扣“鳳辣子”一詞,從其“出場辣,裝扮辣,語言辣,性格辣”等方面引導學生品讀文字,使王熙鳳這位古典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深入人心。如上教學,重點突出,思路清晰,緊扣一詞,盤活全篇。
二、巧用銜接語,習謀篇布局
從來,語文的學習,都是為了獲得語用的能力。學習經(jīng)典范文更需要老師具有一份敏感性,巧借銜接過渡語,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布局謀篇,進而遷移運用,落實語言表達實踐!
如教學《頤和園》一文時,我引導學生抓表明作者游覽順序的關鍵詞句:“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薄白咄觊L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薄皬娜f壽下來,就是有名的昆明湖?!备惺茏髡咭撇綋Q景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梳理文章描述的幾個景點及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長廊—萬壽山—昆明湖。而后讓學生學習課文移步換景的方法,介紹校園景色。經(jīng)過討論,學生決定選取“大操場”“教學樓”“架空層”幾處景點,從走進大門開始介紹。學生有法可依,按照游覽順序,巧借銜接語,介紹校園,景點之間的轉(zhuǎn)換自然有序,文章條理分明,看上去一目了然!
三、巧用中心句,明主要內(nèi)容
如何培養(yǎng)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nèi)容,理清思路的能力?捕捉中心句,利用中心句是個好方法。如教學《白鵝》,教師引導學生品讀中心句“鵝的高傲,更表現(xiàn)在它的叫聲、步態(tài)和吃相中?!本o抓關鍵字“更”,關注其過渡表達的作用。學生在上勾下聯(lián)中,感受鵝的高傲不僅表現(xiàn)在叫聲、步態(tài)、吃相中,還表現(xiàn)在開篇的姿態(tài)描寫中。一個“更”字,也讓學生明白作家將重點從后面三個方面寫出鵝的高傲。如此一來,學生利用中心句感知文章主要內(nèi)容:作者從鵝的姿態(tài)、叫聲、步態(tài)、吃相四個方面寫出鵝的高傲。
選編入教材的大多數(shù)文章,中心句分布各不相同。有的文章中心句在開頭,如《觀潮》的“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庇械脑诮Y尾處,如《釣魚的啟示》“三十四年前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給我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庇械脑谥虚g,如豐子愷的《白鵝》。還有的貫穿文本始終,反復出現(xiàn),如《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zhuǎn)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哼@片土地是神圣的?!睂嵺`證明,巧用中心句,上鉤下聯(lián),明白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巧用修辭句,悟文章主旨
有人說語言是有溫度的。走進文字背后,我們能聽到作者內(nèi)在心聲。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巧借各類修辭句,帶著學生走進文章,品味主旨,體會文字背后深藏的情感。
如在教學《長城》第一自然段時,我直接安排師生共背環(huán)節(jié)。課上,教師下水背誦,學生把關。學生認真傾聽,一下子便發(fā)現(xiàn)老師漏背了“它像一條長龍”一句,競相提醒。我故意說“沒事,此句丟了無傷大雅!”我的漠視,反倒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當下便跟我爭論起來。學生紛紛說出自己認為“必不可少”的理由。他們認為,將長城比喻為“長龍”,除了寫出它雄偉、壯觀,是華夏民族的象征之一外,作者的贊美之情與民族自豪感也融入于這個比喻句中。
再如,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師抓住文中三處描寫爬山虎的語句,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細細品讀。學生從這些“隱喻”句中感悟到: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正像葉圣陶老先生。作家通過那一墻虎虎有生氣,綠得濃郁的爬山虎,抒寫當時滿載而歸的愉悅心情,以及對葉圣陶先生深深的敬重之意和感激之情。至此,借這些看似平常的修辭句,引導學生與作者與文本和教師進行對話。在思辯、對話中,學生品讀文章主旨,水到渠成。
五、巧用矛盾句,品文字表達
“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边@是新課標從第二學段就開始對學生提出的一個閱讀要求??晌覀儫o奈地發(fā)現(xiàn)孩子的問題意識淡薄,質(zhì)疑的能力仍有待于培養(yǎng)、提高。引導學生學會從文章中看似矛盾的語句入手,進行質(zhì)疑探究,是優(yōu)化閱讀教學的好方法。
如:教學老舍先生的《母雞》一文時,教師讓學生找出最能表明作者對母雞情感的句子。學生找出文章頭尾兩個關鍵句:(1)“我一向討厭母雞。”(2)“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痹谶@鮮明的對比中學生產(chǎn)生了探究的欲望:為什么討厭?為什么不敢討厭?學起于疑,疑惑點成為學生深入文本的一把鑰匙。循點探究,就能品出作者的文字表達特色。
再如教學《釣魚的啟示》一文,學生初步感知主要內(nèi)容后,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當我一次次地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就會想起父親曾告誡我的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奔群唵斡趾茈y,這看似矛盾的地方成了探究的點。品析“選擇”與“抉擇”的差異,感知作者面對魚與“魚”的誘惑,如何抉擇。學生帶著問題,鉆研詞句內(nèi)涵,不僅將句子讀厚,而且將文章讀豐滿。
總之,教師應堅持這樣的理念:讓關鍵詞句成為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和落腳點,引領學生抓關鍵詞句、深入閱讀實踐。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查有梁.這樣改進學生的學法[J].教學研究,2010.
[2]羅青.激勵學生學習的幾種模式[J].當代教育發(fā)展學刊,2010.
[3]張文軍.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軟件:教育現(xiàn)代化,2013(10).
[4]施萍.例舉優(yōu)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的方法.學生之友:小學版,2013(5).
[5]池朱興.文眼:設計的有效抓手.文理導航:下旬,2010(11).
[6]張瑜.優(yōu)化詞語教學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東方青年:教師,2013(4).
作者簡介:朱淑靜,女,出生于1978年1月,本科,就職于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qū)馬巷中心小學,小學語文教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