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文婧
(三峽大學 藝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淺談琵琶初學者的兩個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
屈文婧
(三峽大學 藝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琵琶,中華文明的瑰寶,是我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中最具有表現(xiàn)力的彈撥樂器,有彈撥樂器之王的美譽。琵琶的左右手技法多達上百種,因此,其種類繁多的技法,對于初學者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民間素有“千日琵琶,百日箏”之說,足可見琵琶入門難,技法多,難出成果。本文旨在通過對琵琶基本演奏技法的分析,幫助初學者更好、更快的掌握琵琶的基本演奏技法,形成良好的演奏方法,同時建立起初學者對于美好的音色的追求的理念,對于初學者提高琵琶的演奏水平也有一定的幫助。
左手技法;右手技法;音色處理
琵琶,中國傳統(tǒng)民族器樂,因其演奏方法而得名,東漢劉熙《釋名》記載:“枇杷本出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卻曰杷,象其鼓時,因以為名?!蓖ㄟ^上面這段話我們不難看出,琵琶原本來自西域,后來傳入我國,更因其彈奏時所用的演奏方法而得名。我們姑且不論琵琶的“國外”血統(tǒng),它自從傳入我國經(jīng)歷了從秦漢子、曲項琵琶、五弦琵琶的多種形制衍變到我們現(xiàn)在通用的琵琶,由此可見廣大人民群眾對于它的喜愛。建國后,隨著中國民族音樂的發(fā)展,琵琶音樂也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不僅增大了其共鳴箱,使其增加音量,而且還將琵琶的音位增加到六相26品,大大拓寬了琵琶的音域,十二個半音可使其輕松轉(zhuǎn)調(diào)。同時采用十二平均律定弦,與其他樂器合作更加輕松。作為承載了中華文明的結晶,琵琶的發(fā)展凝結了古人的智慧以及今人的努力。琵琶教學有著自己完整的一套體系,對于琵琶的學習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成為一名琵琶演奏家非常不容易,扎實的基本功是琵琶學習道路上不容忽視的一項艱巨任務。
在如今的速食時代,很多人學習器樂都抱著“考級”的目的,認為級別就能代表一個人的“水平”。因此,從開始學習的時候,很多學生“以曲代功”,忽視了基本功的訓練,這是萬萬行不通的。還有一類過于追求基本功的訓練,只注重速度力度,而忽視了對聲音的追求,這種人日后也難以很好的駕馭琵琶。因為他缺少對美的追求。一個好的琵琶演奏者,扎實的基本功固然是必不可少的基礎,然而真正勝利的在于其對于美好聲音的追求。所有的基本功都是為音樂服務的,如果剝離了他們,就不能稱之為好的音樂。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本文將對琵琶初學者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提出一些意見和方法。
眾所周知,琵琶的演奏方法種類繁多,左右手技法就多達上百種,這也是琵琶入門難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對于初學者,最重要的右手技法莫過于彈挑、輪指;左手按音以及推拉弦。下面來分別說一下這兩個方面。
(一)右手技法:彈挑、輪指
右手技法最重要的是松、實。即手腕放松,聲音結實。放松是對于技法的要求,結實則是對于音色的追求。對于初學者,要學的第一個技法就是右手的彈挑。顧名思義,彈挑就是彈與挑,這其實相當于兩個技法。彈很容易,食指指尖觸弦,壓弦45度角向右下方彈出去,手腕放松,用食指的第二關節(jié)與手腕同時向下運動。然而相對于彈,挑就沒有那么輕松了。很多初學者剛開始學習的時候都覺得挑最難。挑的時候大指的大關節(jié)與手腕同時運動向回挑。這里需注意大指放松,不可過于緊張導致大指小關節(jié)向上翹起,容易刮蹭到其他琴弦。彈挑這一來一回的運動很像我們平時扇扇子的動作。這里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手腕一定要放松,力量才能達到最大化。就像我們扇扇子一樣,如果手腕很緊張,風量也就很小,反之則大。
輪指,這是一個衡量琵琶演奏者基本功的重要指法。不止初學者覺得難,學習了十幾年琵琶的人也覺得練好輪指并非易事。如果說彈挑是點,那輪指就是點與線的結合。輪指是彈挑的衍生,先有彈,最后在挑。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依次做彈,大指最后挑,五個手指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輪指。在輪指學習中,力量的不均衡以及聲音的不均勻問題尤為突出。力量的不均衡表現(xiàn)在人最弱的兩個手指即無名指和小指上,很多初學者由于不適應用這兩個手指,導致了五指輪只聽得到三個手指的聲音,因此,建議初學者加強無名指與小指的訓練,可將兩個手指單獨拿出來作彈的訓練,以加強手指的獨立性,避免力量的不均衡;聲音的不均勻性是由于人心理及生理上的習慣造成的。初學者在學習輪指的時候心里經(jīng)常數(shù)12345,而事實證明這種數(shù)數(shù)方式并不能達到很好的聯(lián)系效果,因為經(jīng)常數(shù)著數(shù)著就變成1234--5,;同時生理上四個手指同時作彈的動作,只有大指是挑,也很容易造成1234-5的后果。建議初學者在平時的訓練中以1234來代替12345,這樣就可避免出現(xiàn)聲音的不均衡。
(二)左手技法:按音,推拉弦
左手技法是虛實的結合,聲音既要結實又不能按音過于用力,容易造成變音的后果。按音,是初學者接觸的左手的第一個技巧。左手按弦時用指尖按在品的上方,而不是按住品,按的時候左手不要來回在琴弦上晃動,避免琴弦因為晃動而聲音發(fā)生變化。按音的時候需要注意不能癟指,就是手指的第一個關節(jié)要立起來,不能壓下去。否則力量都會堆積在第一個關節(jié)處而到不了指尖,導致整個手指的僵硬。按音時,手指要結實的按在品上,不可過度按音或者過輕按音,過度按音容易改變音高,使音發(fā)生變化;過輕按音則聲音太虛或者不出聲。
推拉弦,民樂曲中最具有特色的技法。它的恰當運用可是整個樂曲呈現(xiàn)出不同的韻味。推拉弦是通過對琴弦向外或者向內(nèi)的拉動來達到虛實結合不同的音樂效果。推是將琴弦向內(nèi)推使音變高,相當于下滑音的效果;拉是將琴弦向外拉出使音變高,相當于上滑音的效果。不論是推弦還是拉弦,都是人為的增高手指按音的一種方式,相比按兩個音更容易出韻味。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初學者在推拉弦時候特別容易出現(xiàn)推拉弦不到位導致的音不準的現(xiàn)象。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先讓學生記準要推或拉到的音高,可以先彈一個要推拉到的音高的實音,在去做推拉弦這個技法。其次,還應該注意在推拉弦過程中手指不要離開品,按音應結實。
如果說基本功是一座樓房的支柱,那么音色就關乎一座樓房整個外觀。音色的問題在初學者階段時常容易被忽視。所以在初學者的教學階段老師就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美好的聲音的追求。初學者總是認為能彈響,聲音越大越好,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理念。聲音并非越大越好,而是要干凈、結實、松弛。聲音不能過緊、會讓人覺得緊繃,也不能太松弛,會讓人覺得懶散。干凈的音色會令音樂像一幅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山水畫一樣美好。影響音色主要有以下幾點:
1、觸弦點:不論是彈挑還是輪指或者是其他指法都涉及到這個問題,指甲觸弦過深繼而用到指面,容易出現(xiàn)雜音,雖然雜音不能避免,但我們要將它降到到最小。在觸弦時用指尖觸弦,這樣就避免接觸面積過大,產(chǎn)生較大的摩擦,以減小雜音的出現(xiàn)。其次,一弦觸弦的位置應在復手與最后一個品之間距離的中間偏下部位,大約是復手上方6cm處,在這個位置琵琶的聲音是最結實有力,如果往上聲音則過虛,往下聲音過于尖銳,有時也會根據(jù)音樂需要選擇不同的部位演奏;二三四弦由于琴弦的張力過大,琴弦較一弦粗,則根據(jù)一弦位置往上方移動到復手與品中間的位置演奏,這樣可使四根弦的音色盡量達到統(tǒng)一。
2、力度:不論左右手,力度的大小也都影響著美的聲音。初學者平時在做練習的時候以手腕與手指結合的自然力量為好,不可過于用力或者不敢彈。右手如果較大力度去彈,則琴弦震動過大,聲音緊繃;右手力度過小,則不能使琴弦充分震動,使之與面板產(chǎn)生共鳴,聲音則虛。不過也需要根據(jù)樂曲的要求來處理力度問題。
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對美好音色的追求是至關重要的,他直接影響了初學者的觸弦角度力度等問題,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應及其注意,不能只停留在會彈,彈響的思想層面。對于一個音樂者來說,不能放棄對于美的追求,對于一個教師來說,不能只是教學生彈,而是要引導他們對聲音、對美的正確追求。
琵琶承載著中華2000多年的文明,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重視民族音樂的發(fā)展,這也推動了琵琶音樂的發(fā)展,然而卻也帶來了很多隱患,過于急功近利,不愿意循序漸進。琵琶是經(jīng)歷了大浪淘沙留下來的藝術瑰寶,它有著自己完整的一套教育體系,是經(jīng)不得走捷徑的。萬事開頭難,初學琵琶固然覺得很難,但只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定會有所收獲。
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要肩負起傳承與發(fā)展的重擔,將琵琶的音樂文化傳承與發(fā)揚,我們必須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探索與改進,以上是我在琵琶演奏與教學中對于初學者的一點心得體會,希望能給廣大的初學者一個參考。
[1]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7,65-66.
[2]詹靜漪.淺談琵琶教學中的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J].樂府新聲,2007(3): 183-18.
[3]王妍妍.劉德海琵琶演奏藝術研究[J].2010:4-15.
J623
A
1005-5312(2014)29-01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