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軍
摘 要: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是新課標的要求,為完成這一要求,教師應采取有效措施,讓“探究性”落到實處,以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7-258-01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核心。”“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尤為重要?!倍茖W課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使他們成為科學的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滿足每個學生發(fā)展的基本需求。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性學習呢?本文就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談談引導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學習的策略。
一、從生活現(xiàn)象著手,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
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科學探究可以使小學生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并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而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則尤顯重要,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現(xiàn)象出發(fā),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充分調動學生垢探究欲望。因為老師所舉的事例貼近學生生活的話,學生會感到特別親切,他們會覺得科學就在身邊,從而表現(xiàn)出強烈的興趣,如在教學“制作雞蛋保護器”時,教師可以制作多媒體課件,上課前先播放課件:一位老奶奶提著一籃子雞蛋到市場上去賣,在路上,她不小心摔倒了,結果雞蛋摔碎了不少,老奶奶傷心得不得了。這時教師就可以提問:“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同樣的事情?你當時是不是也有點傷心呢?”讓學生回答后,教師接著提出:“我們能不能制作一個雞蛋保護器,使雞蛋掉在地上而不摔碎呢?”這時學生的探究欲望就馬上被激起來了,當然,大部分農村學校并不具備多媒體教學手段,這也不要緊,我們可以讓學生以表演的形式來重現(xiàn)情境,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表演能力,又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加上教師的引導,激勵學生們肯定會是躍躍欲試了。那么,這節(jié)課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二、放手實踐探究,親身體驗科學
科學探究要重過程,注重學生的“體驗”,學生只有在參與探究過程中去深刻體驗成功,體驗挫折,體驗合作,體驗質疑,體驗挑戰(zhàn),才能健康成長。只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條件,學生的表現(xiàn)會讓我們去喝彩!即使探究失敗了,對學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的。使學生體會到原來科學研究這么不容易,科學家真了不起。
如在上三年級下冊的《馬鈴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課時,當學生發(fā)現(xiàn)不管是大、小馬鈴薯放在一號杯中都是沉的,放在二號杯中都是浮的,就覺察到可能是二號杯中的水里面有其它的物質了,但是什么呢?有學生也猜出來了是鹽,對不對呢?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他們自己想辦法,有的學生說用嘴巴嘗;有的學生說用嘴巴嘗不明的物質是有危險的,要先找個小動物來嘗嘗,也有同學說如果是鹽把水曬干了鹽是會看得見的,最后大家討論覺得應該先取一滴水燒干,看看有沒有什么東西在里面,果然他們在玻璃片上發(fā)現(xiàn)了白色的鹽末,膽大的學生嘗了一點,確定是鹽了。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看來似乎了繞了個圈,浪費了很多時間,其實對學生來說是多么寶貴的探究體驗??!他們在這樣的體驗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科學探究的艱辛和樂趣。
三、在探究過程中,注重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在探究過程中,探究者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這就需要學生、教師合作、交流和各種協(xié)調一致的嘗試,這些合作與交流的實踐和經驗,可以幫助兒童學習按照一定規(guī)則開展討論的藝術,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相互接納、贊賞、分享、互助,等等。在教學中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所產生的效應遠遠大于教師的單向傳授。合作能增加學生間情感和語言交流,合作能增添課堂教學氣氛,合作能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品質。因此,教師應建立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識
四、學校應建立科技園,成立科技興趣小組,以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形成
我們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狹小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的廣闊天地。我們應大膽鼓勵學生要敢于創(chuàng)新,將學到的科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之中,而如果學校建立了科技園的話,學生們就有了用武之地,同時也能為學校增添辦學特色。學校一定要成立科技興趣小組,并有專門的科技輔導員??萍驾o導員的職責就是向學生講授較深的科學知識,重點應指導學生搞科技制作。搞科技制作和發(fā)明是對學生所學知識以及創(chuàng)造力的檢驗和發(fā)展。不過,對小學生的要求不能過高,不一定要求學生的制作或發(fā)明要有高科技含量,或者說一定要拿什么獎。當然,能夠一舉兩得就更好了。如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小孩子拿調羹吃飯時經常不能準確地把飯喂到嘴巴里,他就把調羹折成像拖拉機的搖手的樣子,結果就好多了。像這種小小的改動,教師也應予以肯定和表揚,因為這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學生得到了教師的表揚,他的勁頭肯定會更大了,說不定還真能成為一個發(fā)明家呢?
當然,在多數(shù)探究中,教師要適時給予適當?shù)膸椭?、引導,從而使探究在經歷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結果,體驗到收獲的喜悅和興奮。否則,總是探究不出什么結果,學生也會喪失對探究的興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