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明
前不久看了《法國國寶級玻璃脫蠟鑄造大師安東尼·勒彼里耶個展》,接下來又有《玻璃,何以藝術?》展覽在泰康路上的琉璃藝術博物館開幕,此次是群展,包括艾米爾·加萊、安東尼·勒彼里耶、圖茲·詹斯基、史蒂文·溫伯格、保羅·史坦卡、安·沃爾夫,以及有玻璃藝術的“畢加索”之稱的李賓斯基夫婦前來亮相,當然,華人琉璃藝術開創(chuàng)者楊惠姍和張毅也當仁不讓地拿出最新的數(shù)件作品。近50件,在這個怡人的初秋,很值得靜下心來細細瀏覽一遍脆弱而絢爛的藝術品。
一百年前,法國玻璃藝術巨匠艾米爾·加萊以他深沉的生命情感、社會關懷定義了玻璃藝術,他詩意的Speaking Glass成為藝術史上閃亮的作品,也成為藝術家張毅的向往。他不但傾盡全力收藏加萊的作品,更以生命的創(chuàng)作進行回應。張毅的“焰火禪心”,同樣是詩意的語言,同樣是走過生死掙扎的感悟,被安東尼·勒彼里耶認為是對加萊作品的致敬。此次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同時展出加萊的Speaking Glass與張毅的“焰火禪心”系列,觀眾將聆聽到兩位充滿詩意與民族情感的藝術家,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蜜蜂、花朵、果實與根,在保羅·史坦卡的作品中,敘述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蜜蜂授粉,是生命周期的開始,它使植物開放的美麗花朵,長成果實;果實腐爛后,化作養(yǎng)分讓植物的根吸收,又滋養(yǎng)了下一次的開花授粉和結果。保羅·史坦卡對植物學深入研究,并受美國詩人惠特曼的詩作影響,使他的作品,如同一首琉璃中的自然詩。
在日本,藤田喬平與現(xiàn)代玻璃藝術一起成長。他的作品可以喚起大家對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永久懷念,尤其是茶道。藤田喬平的盒子源自日本傳統(tǒng)漆器的蒔繪裝飾, 混合了金箔貼飾,極其炫麗地再次詮釋了日本傳統(tǒng)。像藤田喬平那樣,站在自己的民族文化角度,再現(xiàn)一種當代的風貌,是楊惠姍和張毅的創(chuàng)作愿景。
作為策展人的張毅,以自己的天賦和創(chuàng)造重新定義了中國琉璃藝術,并于1995年、2001年在臺北、上海、北京舉辦過三次國際藝術大展。張毅、楊惠姍與諸多國際大師建立了親密私交。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現(xiàn)有藏品中,捷克藝術家李賓斯基夫婦的《3V》、日本藝術家藤田喬平的《五色之舞》等作品,就是藝術家親自贈予張毅、楊惠姍的。
法國古董玻璃則是張毅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館長等各界人士的引薦下購得的。其中,弗朗索瓦·德孔西蒙的作品《The Blue》,原由20世紀最優(yōu)秀的藝術商菲立克斯·馬希拉克家族收藏,此次張毅委托勒彼里耶,在蘇富比拍賣會上以高出預估價位3倍的價格購回。
最讓人們期待的是楊惠姍創(chuàng)作的《一朵中國琉璃花》,這件作品突破了雕塑與色彩的束縛,以碩大花朵的極致綻放,呈現(xiàn)了一種生命狀態(tài)的思考。莖葉的褶皺起伏,是“道法自然”的命題表達。粉燒定色使得色彩層層暈染,花朵顏色逼近真實。花與莖葉兩次燒制的接駁技法,是對于自然狀態(tài)的還原。楊惠姍創(chuàng)作的花,一次次探詢著生命的奧義。
還有一件作品是《且舞春風共從容》,以花中君子春蘭歌詠“德者”的高潔、清雅。蘭花,“首春則發(fā)”高高在上,香達于外,聞之則喜?;ǔ虱h(huán)抱的婉約造型,含而不露,緩緩舒展。嫩如小草的色澤,在花瓣尖淡淡掃過。
這件作品在2013年獲中國美術館收藏,這也是中國美術館50年來的首次琉璃典藏。
此次展覽勾勒出玻璃藝術價值的飛躍。玻璃作為一種嶄新而古老的藝術材質,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藝術家手中,呈現(xiàn)出不同的生命面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