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熊熊
《童年的朋友》是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的第一篇課文,可能是因為教學習慣的原因,又可能是因為學生時代積累的學習習慣的原因,筆者對每冊第一篇課文都會感覺到非同一般的興趣。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即使不教初一年級,也常常將這篇文章拿出來琢磨琢磨。在某個時候,當筆者試圖以童年的高爾基、童年的自己兩種身份來讀這一課文時,收獲到了以往未曾收獲到的東西。
一、作者視角下的那“一根不斷的線”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用參考書的話來說,這一部文學作品講述的是高爾基年幼時跟隨外公外婆生活的一段童年時光,更寫出了當時俄羅斯社會底層人物生活風貌及宗教習俗等。此時,如果轉(zhuǎn)換一個視角,從作者角度來看這部文學作品,來看選入我們課文的這一段的話,可能會讀出什么呢?
通讀全文,可圈可點之處甚多,筆者拾得其中一句“她一出現(xiàn),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lǐng)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斷的線把我周圍的一切連結(jié)了起來,織成不斷的花邊。”其中,“那一根不斷的線”尤其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開始探究這一根不斷的線對作者高爾基來說,意味著什么。顯然,這是從作者視角出發(fā)的,盡管大師已經(jīng)作古,但后輩從大師角度出發(fā),嘗試作出一些探究,那還是可以的。
《童年》是高樂基40多歲時寫出來的,作為一種對生活的回憶,其中出現(xiàn)的必定是在印象中極為深刻的一些事件。當童年時的高爾基面臨父親早逝、母親改嫁,不得不與像敵人一樣的外公以及很兇的外婆住在一起時,生活中不如意之事確實是十之八九,事實上當時他也并不受舅父和舅母的喜歡,再加上外公作坊的境遇日益衰落,作為一個外人而存在的高爾基能夠得到的關(guān)懷是少之又少的。在這種情況下,外祖母卻將他帶到了光明的地方,并且用一根不斷線將他的周圍連結(jié)了起來。試想,這對于童年時的高爾基而言,是多么的難能可貴。
于是,讀此文或者教此文,便離不開對高爾基生活背景的基本了解。正如參考書所說,本文“節(jié)選的文字并不長,也沒有多少情節(jié)”,但若想領(lǐng)會“作者通過細膩又飽滿的語言把外祖母的形象寫得獨具魅力、光彩照人”卻殊為不易。筆者曾經(jīng)做過一個試驗,讓其他學科同事們讀這篇文章時,他們大多讀不出獨具魅力與光彩照人的外祖母形象,這說明作為語文教育者的一種感受并不能為語文之外的人所讀得,而學生估計更是如此。
因此,在本文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作者小時候的情境,就成為理解作者筆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其關(guān)鍵在于讓學生體驗到?jīng)]有外祖母時,高爾基周圍的事物就是遠離他的,而這對于一個兒童,又是一件多么痛苦甚至是殘忍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外祖母出現(xiàn)了,而她手中恰恰就有“一根不斷的線”,能夠?qū)⑼旮郀柣車氖逻B結(jié)起來!知道了這一點,本文的教學會跨越一個很大的臺階,距離有效教學的實現(xiàn)也要順利得多。
二、讀者視角下“那一根不斷的線”
學生一旦入境,學生就不完全是自己了。當然,學生又不可能成為完完全全的高爾基,某種程度上講,真正入境的學生應當是一個高爾基與其自己的一個復合體。這個復合體由于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由于對高爾基童年生活的閱讀、想象甚至是感同身受,因而也就具有了獨特的視角,這里稱之為讀者視角。在這個視角下,“那一根不斷的線”又具有什么樣的特殊含義呢?
從學生自己本身的視角出發(fā),學生自然不大可能有一個長發(fā)及地的外祖母,甚至也不大可能有一個“很兇”的外祖母,更多的學生體驗到的,還應當是一個有著“溫暖而柔和的腔調(diào)”的外祖母,而也正因為這種外祖母的天性的存在,使得學生與童年高爾基的外祖母能夠統(tǒng)一起來。于是,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去回憶自己外祖母的事。這里有一個想法是值得嘗試的,也就是實際教學中不妨劍走偏鋒,即不要急著讓學生去回憶與外祖母相關(guān)的一些所謂的充滿柔情和有意義的事,不妨先讓學生說說外祖母的“兇”,這樣或可創(chuàng)設出一個更符合本文的情境來。而要做到這一點也并不困難,即使是今天這樣的一個極度重視子女的年代,也有著一些外祖母對孩子“兇”的事例,而也正因為這種社會背景,學生對這種“兇”的印象可能更是深刻。然后,于這種“兇”中去尋找外祖母那柔的一面,正如文中所說的“像鮮花那樣溫柔、鮮艷和豐潤”,那樣“柔軟”而“可愛”。
事實上這時可以發(fā)現(xiàn),這已經(jīng)不完全是一個學生的視角,還是不知不覺當中又走進了童年高爾基的視角。可這有什么關(guān)系呢?讀《童年的朋友》本就是為了尋找“童年的朋友”,這個朋友未必是玩伴,完全可以是那個擁有“一根不斷的線”的人。而也正如學生所說,就算到了初中階段,他們其實心里還是盼望有這么一個擁有“一根不斷的線”的人,因為學生的內(nèi)心還是要與外面的世界聯(lián)系起來的,這種聯(lián)系力量最強的并不是物,而是人。
三、教學視角下“那一根不斷的線”
思考至此,筆者突然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是不是也需要一根不斷的線呢?《童年的朋友》一文教學重點有二:一是讓學生讀懂外祖母對高爾基的深遠影響;二是讓學生體會生動傳神的人物描寫。這樣的教學重點要想達成,筆者覺得在教學中也需要一根不斷的線。
這根不斷的線就是學生在對文本的閱讀中,在對外祖母的閱讀中,在對高爾基內(nèi)心的閱讀中,始終要扣住描寫與思考這根線的兩端。從課文的行文來看,可以看出前半段是描寫外祖母的,而后半段就作者內(nèi)心的一種思考。這就好比一根線的兩端,而要想從生動傳神的描寫,到讀懂(實際上就是思考)外祖母對高爾基的影響,也就是從線的這一端到另一端,那這根線就不能斷,不斷才能順利。那么,如何才能不斷呢?答案很簡單,從描寫到思考都應當成為學生內(nèi)心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都應當圍繞“童年的朋友”而去描寫,去思考。只有這樣一路走下來,才是一根不斷的線,而本文的教學也才會渾然一體。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根不斷的線,作為學生,在其求學生涯中,這根線是由三維目標共同繞成;作為教師,在其教學生涯中,這根線是由教學技術(shù)與教育藝術(shù)凝結(jié)而成;作為教學,在師生互動中,這根線由于師生的共同參與而變得更具張力。如是,一段優(yōu)美的教學旅程就會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啟東市南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