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中華民族是一個注重孝道的禮儀之邦,關于孝順有很多流傳千古的佳話,在許多傳統(tǒng)經(jīng)典著作中,也有對“孝”的論述。《論語》中就記載了許多孔子和別人的對話,一起討論什么是“孝順”,怎么做才算是孝順。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這個話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zhuàn),曾是以為孝乎?”
以上兩段話的意思是:孟懿子問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弊酉膯柺裁词切?,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孔子對孝順的做法態(tài)度很明確:其一,不要違背禮儀;其二,要盡己所能為父母提供物質保障;其三,對家長要和顏悅色,即使兒女認為自己是對的。這是3個層面的問題。
人們有時愿意把笑臉給陌生人,而和親人講傷感情的話。不懂事的孩子有時會和父母頂嘴吵架,而同剛認識不到兩小時的人講心里話,這就違背了最起碼的禮儀。家長朋友應該在孩子剛剛懂事時就灌輸一種思想,父母因為愛孩子而寬恕他的過錯,但不代表孩子可以沒有底線地對待家長。孩子第一次冒犯的時候,家長應該及時制止,告訴孩子不尊重長輩的做法是非常不正確的。
父母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孩子。自己不舍得花的錢,舍得給孩子花,每家的父母都會盡己所能,把最好的條件提供給子女。等子女長大成人,有能力時候,就是他們“反哺”的時候了。雖說“寸草心”難報“三春暉”,但是,做子女的要以為父母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為己任,這也是許多做子女的奮斗的原動力。
物質上的富足,會讓父母十分欣慰。然而,這不是終極目標,順心是家長最大的滿足。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懂得越來越多,各種頂撞是最傷父母心的。父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明白,順境下的服從是乖巧,逆境下的服從才是孝順。當“代溝”出現(xiàn)的時候,是恭聽長輩的教誨,還是自以為是、堅持己見?家長花錢供孩子讀書,廣博的見識不是用來和家長爭執(zhí)的利器。只有做到這一點,才是真正的孝順。
家長朋友們,請在帶領孩子吟誦“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時候,在同孩子一起學習“香九齡,能溫席”賢孝經(jīng)典的時候,能告訴孩子真正的孝順,當如孔夫子所言——“無違”、“色難”,這是當今社會最應該被珍惜的品質,是我們應該從娃娃抓起的中華之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