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上飛
摘 要:本區(qū)大地構造屬華南褶皺帶(造山)西緣與揚子準地臺交接的過渡地帶。區(qū)域構造主要發(fā)育了雷公山復式背斜、西江斷裂、昂因斷裂,而雷公山復式背斜即被挾持于后兩者之間,構造線總體呈北東向展布。
關鍵詞:礦資源;地質;三都
1 區(qū)域成礦分析
成礦地質背景方面,本礦區(qū)大地構造地處揚子地臺南緣,華南褶皺帶西緣過渡地帶。區(qū)域內主要發(fā)育了雷公山復式背斜、西江斷裂、昂因斷裂等一系列北東向構造,雷公山復式背斜為后兩者所挾持,其南段存在一個明顯的銻多金屬成礦區(qū),如新華、高排、五坳坡、八蒙等。(插圖1)。
成礦物質來源方面,前人研究傾向于認為本礦區(qū)銻礦成礦應屬沉積—再造型礦床,礦源層為青白口系下江群清水江組板巖層。區(qū)內清水江組地球化學背景表現為Sb元素明顯高于周圍地區(qū)平均值。Sb元素在區(qū)內一般含量10~20×10-6,富集在小腦經新華至八蒙一帶,向兩側其含量逐漸降低。
關于成礦外部條件,本區(qū)域一級構造為雷公山復式背斜,礦田銻礦成礦受復式背斜中次級構造的制約,而發(fā)育于背斜近核部位置且斜切背斜,追蹤疊加于早期韌性剪切帶中的后期斷層控制了本礦床礦體空間展布形態(tài)、規(guī)模。
插圖1 三都縣區(qū)域地質及銻礦點分布略圖
2 成礦預測及找礦遠景
如上分析,區(qū)域銻礦受各地背斜制約,較明顯的受地層及疊加于密集型劈理帶中的脆性張斷層雙重控制;礦床礦物成分以銻為主并有伴生金礦化(金品位0.6~4.5×10-6);圍巖蝕變簡單,蝕變類型與圍巖成分基本一致。礦區(qū)礦床類型屬沉積—再造型礦床。
3 貴州及三都縣銻礦資源狀況
貴州銻礦資源豐富,分布于全省二十余縣,共發(fā)現礦床(點)九十余處,為我國重要產銻省份,目前已探明儲量居全國第三位,僅次于湖南、廣西兩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晴隆大廠和半坡銻礦床,它們占全省銻礦探明儲量的98%左右,但其作為貴州老礦山已有近百年的開采史,現處于中—深度危機礦山狀態(tài)。
根據貴州區(qū)域成礦的時空分布及礦床(帶)的特征,可分為三個成礦帶:江南古陸邊緣銻成礦帶、黔西南成礦區(qū)、黔北成礦帶(插圖2),再細分成六個成礦亞帶。三都縣銻礦與獨山銻礦同屬江南古陸邊緣銻成礦帶。
插圖2
其中分布于三都縣境內的成礦亞帶有:(1)開屯—大槽成礦亞帶和(2)八蒙—火燒寨成礦亞帶(插圖3)、(3)三(都)丹(寨)成礦亞帶。
插圖3
(1)開屯—大槽成礦亞帶:受雷公山復式背斜南東翼的次級背斜(提慶背斜)控制,該背斜兩翼不對稱,北西翼平緩(10~20°),南東翼較陡(10~20°),出露地層為下江群反召組。區(qū)內發(fā)育北北東—北東向斷裂,其中以F1規(guī)模較大也最重要,斷裂長10公里以上,傾向北西,傾角25~45°,顯壓性特征,礦體即受此斷裂控制,呈脈狀產出,其產狀與斷層產狀一致。次亞帶分布有開屯、羅喬、苦李沖、大槽、冷竹山等十余個礦床(點)。
(2)八蒙—火燒寨成礦亞帶:受雷公山復式背斜的次級褶皺—壩街背斜控制。礦床(點)產于背斜兩翼:東翼有八蒙、黨益、高排等10個礦床(點);西翼有火燒寨、等銻礦床(點),各礦床(點)賦礦圍巖為下江群平略組、清水江組。礦體呈脈狀、浸染狀產于北北東—北東或北北西向的斷裂構造中,以陡傾斜斜切巖層為其特征(交錯型)。礦體中普遍伴生金礦化(0.25~6×10-6)。
(3)三(都)丹(寨)成礦亞帶:此亞帶的賦礦地層為中、上寒武統(tǒng)及下奧陶統(tǒng)的碳酸鹽巖或泥灰?guī)r,其礦化與南北、北北東向的壓扭性斷層有關,既有斷裂交錯型的,也有沿層產出的礦體(整合型)。此亞帶有丹寨汞礦帶、三都苗龍金銻礦床等,普遍含Au、Ag、Pb、Zn、As等成分,其中苗龍金銻礦床金含量最高達25×10-6。
4 結語
上述晴隆大廠和半坡銻礦床作為老礦山已有近百年的開采史,已經過普查、初勘、詳勘、礦山地質等各階段地質勘查工作及綜合研究工作,其成礦機制、成礦模式等成礦理論較成熟,國內外已發(fā)表的專著、論文近百余篇、部。而三都成礦區(qū)由于歷史、地理、交通、政策、法律法規(guī)等原因,上述各項工作基本均處于薄弱狀態(tài),現在各礦床(點)的開采、開發(fā)均處于無序狀態(tài)。這些有待于政府加強管理整頓,并引進外來資金和技術。只有這樣,三都成礦區(qū)優(yōu)越的礦產資源才轉換為經濟優(yōu)勢和社會效益。
摘 要:本區(qū)大地構造屬華南褶皺帶(造山)西緣與揚子準地臺交接的過渡地帶。區(qū)域構造主要發(fā)育了雷公山復式背斜、西江斷裂、昂因斷裂,而雷公山復式背斜即被挾持于后兩者之間,構造線總體呈北東向展布。
關鍵詞:礦資源;地質;三都
1 區(qū)域成礦分析
成礦地質背景方面,本礦區(qū)大地構造地處揚子地臺南緣,華南褶皺帶西緣過渡地帶。區(qū)域內主要發(fā)育了雷公山復式背斜、西江斷裂、昂因斷裂等一系列北東向構造,雷公山復式背斜為后兩者所挾持,其南段存在一個明顯的銻多金屬成礦區(qū),如新華、高排、五坳坡、八蒙等。(插圖1)。
成礦物質來源方面,前人研究傾向于認為本礦區(qū)銻礦成礦應屬沉積—再造型礦床,礦源層為青白口系下江群清水江組板巖層。區(qū)內清水江組地球化學背景表現為Sb元素明顯高于周圍地區(qū)平均值。Sb元素在區(qū)內一般含量10~20×10-6,富集在小腦經新華至八蒙一帶,向兩側其含量逐漸降低。
關于成礦外部條件,本區(qū)域一級構造為雷公山復式背斜,礦田銻礦成礦受復式背斜中次級構造的制約,而發(fā)育于背斜近核部位置且斜切背斜,追蹤疊加于早期韌性剪切帶中的后期斷層控制了本礦床礦體空間展布形態(tài)、規(guī)模。
插圖1 三都縣區(qū)域地質及銻礦點分布略圖
2 成礦預測及找礦遠景
如上分析,區(qū)域銻礦受各地背斜制約,較明顯的受地層及疊加于密集型劈理帶中的脆性張斷層雙重控制;礦床礦物成分以銻為主并有伴生金礦化(金品位0.6~4.5×10-6);圍巖蝕變簡單,蝕變類型與圍巖成分基本一致。礦區(qū)礦床類型屬沉積—再造型礦床。
3 貴州及三都縣銻礦資源狀況
貴州銻礦資源豐富,分布于全省二十余縣,共發(fā)現礦床(點)九十余處,為我國重要產銻省份,目前已探明儲量居全國第三位,僅次于湖南、廣西兩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晴隆大廠和半坡銻礦床,它們占全省銻礦探明儲量的98%左右,但其作為貴州老礦山已有近百年的開采史,現處于中—深度危機礦山狀態(tài)。
根據貴州區(qū)域成礦的時空分布及礦床(帶)的特征,可分為三個成礦帶:江南古陸邊緣銻成礦帶、黔西南成礦區(qū)、黔北成礦帶(插圖2),再細分成六個成礦亞帶。三都縣銻礦與獨山銻礦同屬江南古陸邊緣銻成礦帶。
插圖2
其中分布于三都縣境內的成礦亞帶有:(1)開屯—大槽成礦亞帶和(2)八蒙—火燒寨成礦亞帶(插圖3)、(3)三(都)丹(寨)成礦亞帶。
插圖3
(1)開屯—大槽成礦亞帶:受雷公山復式背斜南東翼的次級背斜(提慶背斜)控制,該背斜兩翼不對稱,北西翼平緩(10~20°),南東翼較陡(10~20°),出露地層為下江群反召組。區(qū)內發(fā)育北北東—北東向斷裂,其中以F1規(guī)模較大也最重要,斷裂長10公里以上,傾向北西,傾角25~45°,顯壓性特征,礦體即受此斷裂控制,呈脈狀產出,其產狀與斷層產狀一致。次亞帶分布有開屯、羅喬、苦李沖、大槽、冷竹山等十余個礦床(點)。
(2)八蒙—火燒寨成礦亞帶:受雷公山復式背斜的次級褶皺—壩街背斜控制。礦床(點)產于背斜兩翼:東翼有八蒙、黨益、高排等10個礦床(點);西翼有火燒寨、等銻礦床(點),各礦床(點)賦礦圍巖為下江群平略組、清水江組。礦體呈脈狀、浸染狀產于北北東—北東或北北西向的斷裂構造中,以陡傾斜斜切巖層為其特征(交錯型)。礦體中普遍伴生金礦化(0.25~6×10-6)。
(3)三(都)丹(寨)成礦亞帶:此亞帶的賦礦地層為中、上寒武統(tǒng)及下奧陶統(tǒng)的碳酸鹽巖或泥灰?guī)r,其礦化與南北、北北東向的壓扭性斷層有關,既有斷裂交錯型的,也有沿層產出的礦體(整合型)。此亞帶有丹寨汞礦帶、三都苗龍金銻礦床等,普遍含Au、Ag、Pb、Zn、As等成分,其中苗龍金銻礦床金含量最高達25×10-6。
4 結語
上述晴隆大廠和半坡銻礦床作為老礦山已有近百年的開采史,已經過普查、初勘、詳勘、礦山地質等各階段地質勘查工作及綜合研究工作,其成礦機制、成礦模式等成礦理論較成熟,國內外已發(fā)表的專著、論文近百余篇、部。而三都成礦區(qū)由于歷史、地理、交通、政策、法律法規(guī)等原因,上述各項工作基本均處于薄弱狀態(tài),現在各礦床(點)的開采、開發(fā)均處于無序狀態(tài)。這些有待于政府加強管理整頓,并引進外來資金和技術。只有這樣,三都成礦區(qū)優(yōu)越的礦產資源才轉換為經濟優(yōu)勢和社會效益。
摘 要:本區(qū)大地構造屬華南褶皺帶(造山)西緣與揚子準地臺交接的過渡地帶。區(qū)域構造主要發(fā)育了雷公山復式背斜、西江斷裂、昂因斷裂,而雷公山復式背斜即被挾持于后兩者之間,構造線總體呈北東向展布。
關鍵詞:礦資源;地質;三都
1 區(qū)域成礦分析
成礦地質背景方面,本礦區(qū)大地構造地處揚子地臺南緣,華南褶皺帶西緣過渡地帶。區(qū)域內主要發(fā)育了雷公山復式背斜、西江斷裂、昂因斷裂等一系列北東向構造,雷公山復式背斜為后兩者所挾持,其南段存在一個明顯的銻多金屬成礦區(qū),如新華、高排、五坳坡、八蒙等。(插圖1)。
成礦物質來源方面,前人研究傾向于認為本礦區(qū)銻礦成礦應屬沉積—再造型礦床,礦源層為青白口系下江群清水江組板巖層。區(qū)內清水江組地球化學背景表現為Sb元素明顯高于周圍地區(qū)平均值。Sb元素在區(qū)內一般含量10~20×10-6,富集在小腦經新華至八蒙一帶,向兩側其含量逐漸降低。
關于成礦外部條件,本區(qū)域一級構造為雷公山復式背斜,礦田銻礦成礦受復式背斜中次級構造的制約,而發(fā)育于背斜近核部位置且斜切背斜,追蹤疊加于早期韌性剪切帶中的后期斷層控制了本礦床礦體空間展布形態(tài)、規(guī)模。
插圖1 三都縣區(qū)域地質及銻礦點分布略圖
2 成礦預測及找礦遠景
如上分析,區(qū)域銻礦受各地背斜制約,較明顯的受地層及疊加于密集型劈理帶中的脆性張斷層雙重控制;礦床礦物成分以銻為主并有伴生金礦化(金品位0.6~4.5×10-6);圍巖蝕變簡單,蝕變類型與圍巖成分基本一致。礦區(qū)礦床類型屬沉積—再造型礦床。
3 貴州及三都縣銻礦資源狀況
貴州銻礦資源豐富,分布于全省二十余縣,共發(fā)現礦床(點)九十余處,為我國重要產銻省份,目前已探明儲量居全國第三位,僅次于湖南、廣西兩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晴隆大廠和半坡銻礦床,它們占全省銻礦探明儲量的98%左右,但其作為貴州老礦山已有近百年的開采史,現處于中—深度危機礦山狀態(tài)。
根據貴州區(qū)域成礦的時空分布及礦床(帶)的特征,可分為三個成礦帶:江南古陸邊緣銻成礦帶、黔西南成礦區(qū)、黔北成礦帶(插圖2),再細分成六個成礦亞帶。三都縣銻礦與獨山銻礦同屬江南古陸邊緣銻成礦帶。
插圖2
其中分布于三都縣境內的成礦亞帶有:(1)開屯—大槽成礦亞帶和(2)八蒙—火燒寨成礦亞帶(插圖3)、(3)三(都)丹(寨)成礦亞帶。
插圖3
(1)開屯—大槽成礦亞帶:受雷公山復式背斜南東翼的次級背斜(提慶背斜)控制,該背斜兩翼不對稱,北西翼平緩(10~20°),南東翼較陡(10~20°),出露地層為下江群反召組。區(qū)內發(fā)育北北東—北東向斷裂,其中以F1規(guī)模較大也最重要,斷裂長10公里以上,傾向北西,傾角25~45°,顯壓性特征,礦體即受此斷裂控制,呈脈狀產出,其產狀與斷層產狀一致。次亞帶分布有開屯、羅喬、苦李沖、大槽、冷竹山等十余個礦床(點)。
(2)八蒙—火燒寨成礦亞帶:受雷公山復式背斜的次級褶皺—壩街背斜控制。礦床(點)產于背斜兩翼:東翼有八蒙、黨益、高排等10個礦床(點);西翼有火燒寨、等銻礦床(點),各礦床(點)賦礦圍巖為下江群平略組、清水江組。礦體呈脈狀、浸染狀產于北北東—北東或北北西向的斷裂構造中,以陡傾斜斜切巖層為其特征(交錯型)。礦體中普遍伴生金礦化(0.25~6×10-6)。
(3)三(都)丹(寨)成礦亞帶:此亞帶的賦礦地層為中、上寒武統(tǒng)及下奧陶統(tǒng)的碳酸鹽巖或泥灰?guī)r,其礦化與南北、北北東向的壓扭性斷層有關,既有斷裂交錯型的,也有沿層產出的礦體(整合型)。此亞帶有丹寨汞礦帶、三都苗龍金銻礦床等,普遍含Au、Ag、Pb、Zn、As等成分,其中苗龍金銻礦床金含量最高達25×10-6。
4 結語
上述晴隆大廠和半坡銻礦床作為老礦山已有近百年的開采史,已經過普查、初勘、詳勘、礦山地質等各階段地質勘查工作及綜合研究工作,其成礦機制、成礦模式等成礦理論較成熟,國內外已發(fā)表的專著、論文近百余篇、部。而三都成礦區(qū)由于歷史、地理、交通、政策、法律法規(guī)等原因,上述各項工作基本均處于薄弱狀態(tài),現在各礦床(點)的開采、開發(fā)均處于無序狀態(tài)。這些有待于政府加強管理整頓,并引進外來資金和技術。只有這樣,三都成礦區(qū)優(yōu)越的礦產資源才轉換為經濟優(yōu)勢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