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豐年事若何
有一類詩,剛接觸時感到質木無文,平淡無奇,反復涵泳,卻發(fā)現它自有一種發(fā)人深省的藝術力量。李紳的《憫農》就是這樣的作品。
詩的一、二兩句,以“一粒粟”和“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的景象,“春”和“秋”,寫出了季節(jié)的轉換。“種”和“收”寫出了農民勞作的艱辛與不易。
我們都知道:秋天雖然是收獲的季節(jié),卻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滿意的收獲。因為除了春天的播種,還有澆水、施肥、鋤草、治蟲等管理工作,還有旱災、澇災、蟲災等自然因素?;叵胍幌隆颁z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勞作情景,內心難免會有一些隱隱的疼痛和不舍。
詩的第三句,為我們展現的是四海金黃一片、到處碩果累累的豐收景象。讀到這里,我滿心喜悅,為著這樣一個豐收的季節(jié)。
然而,詩的最后一句,筆鋒忽然一轉,一句“農夫猶餓死”,仿佛沉重的嘆息,又如悲哀的吶喊,擊中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令我想起另一首古詩:“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保_隱《雪》)詩的大意是: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會怎樣呢?長安城里有許多窮人,他們可能還沒有機會分享豐收帶來的好處,就已經給風雪帶來的寒流凍死了。
這是晚唐時期農民生活的寫照。那么,舊中國農民的生活又如何呢?讀一讀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的小說《多收了三五斗》,你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叫“豐收成災”。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北彼螐堄嵩凇缎Q婦》一詩中,用白描的手法描寫了日常生活中又一個普通的場景,卻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
究竟是誰制造了這人間悲???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浮生恍然若夢
每個人身上都不可避免地有著時代的烙印,詩人王翰也不例外。王翰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當時唐朝國力富強,聲威遠揚,作為愛國詩人,作為欲在軍中建功的志士,自然有著時代的豪情。
這首詩是戰(zhàn)地生活的剪影,是慨當以慷的征歌。
出征之前,將士們舉起了酒杯,那紅得透明、香氣四溢的葡萄酒,襯著光明夜照、玲瓏可愛的白玉杯,真讓人愛不釋手、不飲自醉!忽然,馬上的樂隊彈起了琵琶,那急促的琵琶聲好像在催促將士們披掛上陣,又好像在為他們勸酒助興。這時座中有人放出豪語:“再干一杯吧,即使醉臥沙場,也請不要笑話我們。自古以來,馳騁疆場的將士有幾個能活著回來?”
這句豪語,是悲傷,還是諧謔?是故作曠達,還是視死如歸?只有穿過歷史煙塵,到達盛唐邊塞,方能找到答案。
《涼州詞》,文采壯麗,風格遒勁,堪稱盛唐邊塞詩中的佳作,也是王翰詩作中的代表作品。
首句,詩人用“葡萄”“美酒”“夜光杯”三個名詞并列成句,有點類似于“小橋”“流水”“人家”這種串詞成句的方式。酒,是西域盛產的葡萄美酒;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稱“夜光杯”。這些東西正是邊塞的代表,用它們來寫邊塞的盛宴最恰當不過了。詩人著力描述自己對邊塞軍隊生活的一些幻想和向往,悲壯慷慨,酣暢淋漓。
曾經看過一部影片《見龍卸甲》:劉德華飾演的老將趙子龍,在身受重箭,即將孤身一人與敵軍同歸于盡時,眼含熱淚,吐出最后一句豪言——雖然明知失敗,但我還是要一生執(zhí)著!
浮生恍然若夢。
為夢想不懈去追求是一種幸福!
(郭學萍,特級教師,南京市鼓樓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