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彬 袁凌偉 桂曙光 王 勇 劉安平 王 建
1.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四川 攀枝花 617000;2.甘肅省中醫(yī)院骨科,甘肅 蘭州 730000
目前臨床上尚缺乏有效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的方法[1],諸多醫(yī)者都在探索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案。現將筆者所在醫(yī)院經治的25例椎間盤源性腰痛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椎間盤源性腰痛的患者25例,所有患者入院前腰痛持續(xù)6個月以上。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 (48.2±10.2)歲。所有患者入院時均通過MRI檢查排除存在椎間盤突出、椎管變窄、神經根壓迫、部分椎節(jié)不穩(wěn)、腰椎骨折及其他引起腰痛的軟組織損傷等。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囑患者側臥于手術床上,局麻下在小“C”臂引導下行椎間盤造影檢查,椎間盤造影的兩種陽性情況:①造影劑推注后,X光檢出纖維環(huán)破裂,同時在纖維環(huán)外側1/3或椎管硬膜外等處出現造影劑;②推注造影劑后,患者訴說腰部劇痛,且劇痛類似于平常的腰痛或等同于平常的牽涉痛。如椎間隙被椎間盤造影診斷存在陽性情況,對其進行射頻消融術聯合椎間盤內亞甲藍注射治療。射頻消融術的能量為2檔 (125Vms),亞甲藍的使用量為10mg。術后囑其靜臥24h,3周內禁忌劇烈腰部運動。
1.2.2 觀測指標 治療前及術后3個月,參照視覺疼痛評分標準 (VAS)進行VAS評分,參照腰椎功能障礙指數(ODI)進行ODI評分,參照軀體疼痛調查問卷標準進行SF-36評分[1]。療效評定標準參照熊偉等[2]學者報道,記錄患者術后療效及滿意度調查情況。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 SPSS14.0統(tǒng)計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以 (±s)記錄,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VAS評分、SF-36評分及ODI評分對照結果 以 (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計算改善率,治療前后VAS評分對照顯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平均改善率為51.6%;治療前后ODI評分對照顯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平均改善率為62.1%。以 (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計算改善率,治療前后SF-36評分對照顯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平均改善率為36.1%。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VAS評分、SF-36評分及ODI評分對照結果 (±s)
表1 治療前后VAS評分、SF-36評分及ODI評分對照結果 (±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聯合術前 (n=25) 聯合術后 (n=25)VAS 評分 6.4 ±1.5 3.1 ±1.8*SF-36 評分 31.8 ±14.5 49.8 ±17.6*ODI評分 46.4 ±5.5 17.6 ±7.8*
2.2 治療效果及患者滿意度結果 術后三個月隨訪情況:疼痛顯著改善者 10例 (40.0%),有效改善者 14例(56.0%),無效者1例 (4.0%);疼痛改善滿意度調查情況:非常滿意者9例 (36.0%),滿意者13例 (52.0%),不滿意者3例 (12.0%)。
近年來椎間盤源性腰痛的發(fā)病率呈現逐漸增加趨勢,有文獻報道[3-4],約70%的成人一生中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椎間盤源性腰痛。目前關于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診療標準選擇,不同學者存在不同的觀點。雖然多數學者[5-6]認為前路椎間盤切除加椎間融合術效果較佳,特別是聯合后路內固定術等。但此種治療方案存在創(chuàng)傷大,且易導致臨近椎間盤退變加速、植骨融合困難或假關節(jié)形成等不足,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在臨床中的推廣使用[7]。因而目前各國學者都在努力探索療效高、并發(fā)癥少的治療方案[8]。本研究著重回顧分析治療效果及患者滿意度結果,對照分析治療前后VAS評分、SF-36評分及ODI評分,了解射頻消融聯合椎間盤內亞甲藍注射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臨床應用價值。
早期臨床認為神經根遭受機械壓迫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病因[9],但后來研究發(fā)現,非神經根壓迫導致的下腰痛約占下腰痛的85%,而導致非神經根壓迫下腰痛的病因中,椎間盤源性腰痛為主要因素[10]。除機械壓迫外,目前臨床大量研究認為化學刺激也是引起椎間盤源性疼痛的重要病因[11]。
射頻消融術是近期才探索出的一種治療椎間盤源性疼痛方法,術中高頻變換的電流能使髓核組織遭到破壞,去除椎間盤神經支配,使椎間盤疼痛感受器信號傳入能力降低[12]。而亞甲藍注射液為氧化還原劑的一種,化學活性較強,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因其具備極強的親神經性,可對感覺神經的異常信號產生直接的阻斷,基于這一特點,臨床采取局部應用治療各種神經源性疼痛或因神經信號傳入異常所致的其他疾病等。動物模型研究發(fā)現[13],亞甲藍通過抑制鳥苷酸環(huán)化酶使組織局部cGMP濃度下降,進而使緩激肽誘導的疼痛閾值下降受到抑制,去除局部組織炎癥引起的痛閾值下降過程。二者聯合應用在阻斷痛覺感受器沖動的傳入方面起到協同作用。
本研究結果中,患者治療后VAS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平均改善率為51.6%。術后三個月隨訪,96%的患者疼痛得以有效改善,88%的患者對治療結果滿意。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射頻消融聯合椎間盤內亞甲藍注射是較為有效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1]Bono CM,Vaccaro AR.Interspinous process devices in the lumbar spine[J].J Spinal Disord Tech,2007,20(3):255-2611.
[2]熊偉,宋健治,肖少雄.椎間盤造影亞甲藍盤內注射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的療效分析與探討[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7,15(9):6-8.
[3]楚萬鐘,李曉光,邱思強.椎間盤源性下腰痛[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8,11(1B):131-133.
[4]Mayer J,Mooney V,Daagenais S.Evidence-informed management of chronic low back pain with lumbar extensor strengthening exercises[ J].Spine J,2008,8(1):96-113.
[5]王建,周躍,李長青,等.壓力控制下椎間盤造影在診斷椎間盤源性疼痛中的應用[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9,19(6):408-411.
[6]王建,周躍,李長青,等.經皮內鏡椎間盤切除術治療慢性椎間盤源性腰痛的初步研究[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9,23(4):400-403.
[7]Floman Y,Millgram MA,Smorgick Y,et al.Failure of theWallis interspinous implant to lower the lower the incidence of recurrent lumbar discherniation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rimary disc excision [J].J Spine Disord Tech,2007,20(5):337-41.
[8]侯樹勛.有關椎間盤源性腰痛診治的幾個問題[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9,19(6):401-402.
[9]王華東,侯樹勛,王曉寧,等.MRI高信號區(qū)與椎間盤造影在椎間盤源性腰痛診斷中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外科雜志,2008,46(13):973-976.
[10]湯冀強,黃慶森.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診療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17):1307-1310.
[11]Cansever T,Civelek E,Kabatas S,et al.Dysfunctional segmental motion treated with dynamic stabilization in the lumbar spine [J].World Neurosurg,2011,75(5-6):743-9.
[12]吳聞文,李振宙,侯樹勛,等.側后路經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射頻熱凝纖維環(huán)成形術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9,19(6):403-407.
[13]Peng B,Zhang Y,Hou S,et al.Intradiscal methylene blue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J].Eur Spine J,2007,16(1):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