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
有一種多功能電熱鍋,廣告中說它是“十項全能”——炒、炸、煎、煮、蒸、烙、爆、煲、燉。如果單憑這“十項”,就冠之以“全能”,有夸大之嫌。在烹飪方法中,還有燒、煸、煨、熬、燴……等方法。眾所周知,我國是烹飪大國,加工的方法自然就多。加上中國文字的表意功能,兩者一結(jié)合,必然會創(chuàng)造出許多表達加工食物的漢字來。
觀察前面所講的有關(guān)烹飪的漢字,你看出它們的“共性”了嗎?是不是萬變不離其宗,每個字都用“火”字作部首呢?可能有人會提出疑義,“灬”難道也是“火”嗎?沒錯,“灬”是“火”字的變形。當漢字中有“灬”作部首時,往往安排在漢字的下方,而這些漢字多為上下結(jié)構(gòu)或上中下結(jié)構(gòu)的字,這就不難解釋它變形的原因了?!盎稹睂懗伞办帷?,就降低了高度,這樣不但便于書寫,而且形象美觀?!盎稹痹谙路剑嗝聪駸笫澄锏臉幼友?!
“火”對于人類的文明進步是多么重要啊!第一步由生食變?yōu)槭焓常淖兞斯湃巳忝嬔纳罘绞?。古代有燧人氏鉆木取火的故事,可是真要用鉆木的方法鉆出火來,恐怕比登天也容易不了多少,還是用火鏈打石塊取火靠譜些。后來采用“陽燧”方法,即銅鏡打磨成凹形,聚集陽光取火,就算得上是一項科技“成果”了。
古人語言簡單,很難說清火的形狀和名稱,只好借助于手勢,用兩手比劃架起的柴禾及上面升起火焰,表示“火”的意思??稍诋敃r,用手勢來比劃的事情很多,也難免使人混淆。于是,他們便開始用簡單的符號或圖形,來模仿各種實物。火的形符,大概就是這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由于“火”與人們生活關(guān)系密切,如燒烤食物、取暖、照明、嚇跑野獸,使用普遍而頻繁,因此可以說“火”的形符是最早創(chuàng)造出的文字之一。 后來因為燒煮食物的方法越來越多,于是人們就相繼創(chuàng)造出眾多的與“火”有關(guān)的漢字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