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漢強
早晨上學的路上,媽媽買了兩根熟玉米,一杯豆?jié){,給我當早點。媽媽親自掰玉米往我嘴里喂,掰一粒喂一粒。
“媽媽,讓我自己掰著吃,好嗎?”我對媽媽說,“我都七歲讀二年級了,不能總把我當什么事都不會做的小孩子,讓媽媽一直照顧下去。所以,有的小事,比如吃早點,我想學會自己吃,自己獨立完成!”
但是,媽媽不讓,媽媽還是一粒粒地掰著,掰下來后又一粒粒地往我嘴里喂。媽媽那雙葡萄般的大眼睛喲,柔柔地凝視著我,似乎在說:“兒子,你能這樣想媽媽很高興,但你畢竟還小,掰得不利索,甚至可能會掉到地上;再說,上課時間要到了,我怕你遲到了?!?/p>
毫無疑問,媽媽喂著我吃,那速度是快多了。吃著媽媽一粒粒喂進我嘴里的玉米,我心里蕩漾著一股股暖流,我的雙眼也不禁有點濕潤潤的了——媽媽,您喂的是玉米嗎?不,不僅僅是玉米,還有一種世界上最珍貴最珍貴的東西——那就是母愛。正因為有了那種愛,我們小孩子才會一天天茁壯成長起來。
曾經(jīng),從書上看過貝多芬說的一句話:“我很幸運,我有愛我的母親?!贝藭r此刻,我多么想把這句話變成我自己的心里話,說給媽媽聽,也說給我的同學聽。
點評:
別以為七歲的孩子不懂得什么,七歲的孩子也能用他(她)童稚的心感受到人世間美好的東西,比如母愛。文中七歲的“我”就是通過媽媽一粒粒地喂玉米給他吃,而深深感受著一種愛和幸福。難能可貴的是,“我”被這濃濃的母愛滋潤時,并沒有因此產(chǎn)生依賴和懶惰,“媽媽,讓我自己掰著吃,好嗎?”一句很自然地反映出小小的“我”已經(jīng)有了想學會自理、自立的意識。結(jié)尾引用貝多芬的一句話,很貼切,不僅體現(xiàn)出“我”對媽媽的無限感激,還給整篇文章增色不少,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作者地址:安徽省東至縣田園新村周伯文寫作培訓班 指導老師:周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