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佳
摘要:
哥特式建筑與文藝復興式建筑一直是歐洲建筑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科隆大教堂和圣母百花大教堂為例,通過對兩者設計風格與時代背景進行解讀,從而分析其建筑風格與形式中所表現(xiàn)精神涵蘊的不同。意在解讀所處時代宗教建筑中人們的審美意識與精神訴求。
關鍵詞:哥特式;文藝復興;宗教集權;人文主義;精神涵蘊
哥特式建筑11世紀末起源于法國,13-15世紀流行于歐洲,哥特式追求建筑的高聳,教堂結(jié)構(gòu)多以尖頂、尖拱以及飛扶壁而組成。科隆大教堂被稱作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建筑”。建于1248年,大教堂南北寬86米,東西跨度為145米,建筑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雙塔教堂。結(jié)構(gòu)方面教堂整體成拉丁十字型,內(nèi)部空間高曠統(tǒng)一,細節(jié)精美。設計上強調(diào)形式美感,其標準的高聳入云的尖塔,巨大的尖形拱門,造型精美的飛扶壁尖肋拱頂以及美輪美奐的玻璃花窗,向世人展示著它特有的藝術風格。
文藝復興式建筑開始于14世紀的意大利,以古羅馬立柱式構(gòu)圖為主要設計風格,圣母百花大教堂是文藝復興建筑的開端,圣母百花大教堂由大教堂、鐘塔和洗禮堂組成。其跨度寬達45.5米的巨型圓頂,在今天看來,依然可以算作一個奇跡。連米開朗基羅都曾自嘲說:“我可以建造一個比它大的圓頂,卻不可能有它那么美?!痹O計師大膽的摒棄了哥特式尖頂風格,采用了雙層結(jié)構(gòu)來構(gòu)造巨型穹頂,以魚骨結(jié)構(gòu)和以椽固瓦的方式,自下而上建造而成。圓形拱門取代了尖形拱門,建筑外觀上不再盲目的追求建筑的高度而是更加的注重建筑的對稱感,以用放射和旋轉(zhuǎn)的樣式代替了哥特式建筑直沖云霄的直線線條,展示了樸素的美感。其設計風格與精神涵蘊,對文藝復興式建筑的風格確立產(chǎn)生了不可替代的影響。
一、時代背景下的產(chǎn)生
13世紀,科隆成為了德國最大的城市以及歐洲貿(mào)易中心,藝術領域活躍,隨著政治經(jīng)濟的變化,建筑形式也隨之轉(zhuǎn)變?yōu)楫敃r新興的哥特式,1164年東方三圣王的遺骸安放到這里后,宗教地位日漸上升,成為了天主教的祭拜圣地,這就客觀上要求科隆需要建造一座更加宏偉的教堂來接受信徒們的祭拜??坡〈蠼烫玫慕⒁差A示著中世紀神學文化以及天主教在歐洲開始興起。科隆大教堂唱詩臺專門為教皇和皇帝留下了座位,這在之前的教堂里是從來沒有過的,這也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中世紀天主教會的權力開始可以和皇權相提并論,這一時期的藝術開始為神學服務,為了教會能夠更好的宣揚封建教會的思想所服務。
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出現(xiàn),是一種社會歷史浪潮的新老交替的涌動,與文化交流,經(jīng)濟發(fā)展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文化交流上,14世紀末,隨著東羅馬人紛紛避難逃到歐洲,帶來了大量的古羅馬文化,而古羅馬文化中追求自由的思想更加的符合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要求,因此,古羅馬文化又重新受到了人們的追捧,而圣母百花大教堂的藝術設計者也開始從古羅馬藝術文化中發(fā)覺人的自然屬性,開始沖破思想禁忌,把人文思想融入到建筑設計領域。另外,14世紀的歐洲,生產(chǎn)力不斷進步,資本經(jīng)濟快速增長,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開始得到滿足,更加向往精神生活,圣母百花大教堂把加以創(chuàng)新的古羅馬式的圓形穹頂帶回了人們的視線。這種世俗化與人性化的藝術風格更加適應了這一時期人們的精神訴求。
二、精神涵蘊的表達
不論是哥特式風格還是文藝復興式風格,背后都有著其特有的時代精神與特征,時代的精神特征必定會在實物形態(tài)中得到體現(xiàn),同時也潛移默化的決定和影響著建筑的風格與形式。
科隆大教堂以高聳華麗的建筑風格聞名于世,同時也是中世紀歐洲時代精神特征的代表。它的基本精神更多是為了渲染罪孽現(xiàn)世與圣潔天國之間的強烈反差。13世紀的歐洲哲學讓位于神學,天主教會權力大于一切,教會控制著當時社會的生活方式以及意識形態(tài)。為了鞏固自身地位以及禁錮人們的思想,教會通過教堂的建筑、繪畫、雕塑等各種表現(xiàn)手段來營造一種神秘嚴肅的宗教氣氛,使本來就高高在上的教會更加偉岸崇高。科隆大教堂的建筑風格就充分地融入所處時代的宗教意圖,無論是整體外觀造型還是內(nèi)部裝飾,科隆大教堂都向人們營造著一種升騰向上的意境,五彩斑斕的玻璃花窗以及高聳入云的尖頂,宣揚著天主教會至高無上的權利,這種建筑語言把人的靈魂帶入深沉悲痛和透徹謙卑之中。使置身進教堂的基督教徒滿懷懺悔之心,希望能夠摒棄丑陋的肉體以及萬惡的現(xiàn)實社會,帶著純潔的心靈飛往天堂,這種設計形式鮮明的反映了黑暗的中世紀、人們現(xiàn)實生活的水深火熱以及內(nèi)心對于浪漫激情的向往的強烈反差。而這正符合了當時教會禁錮人們目的。使信眾的肉體為教堂臣服,靈魂被教會所禁錮。
與哥特式建筑陰暗冷酷的格調(diào)不同,圣母百花大教堂更多是給人以歡快的感受,教堂采用鮮艷的紅色、墨綠色和白色大理石,把大教堂建造的肅穆精美,把人文主義所推崇的古典、優(yōu)雅、自由詮釋得淋漓盡致。從圣母百花大教堂的整個建筑風格、色彩配置都顯示出文藝復興式風格更加的注重自然與真實,把人性化與神的精神氣質(zhì)和諧地融入設計之中,這一時期的美學不再完全為神學服務,設計師一改守舊的習氣,沖破教會的重重束縛, 采用穹頂與隱形希臘十字平面構(gòu)圖手法,運用古典柱式構(gòu)圖低調(diào)的表達著對于教會的反抗。圣母百花大教堂藝術風格的產(chǎn)生充分地體現(xiàn)了精神束縛解放的過程。它以一種外在的凝固形式反映當時人們渴望人性的自由與解放內(nèi)心的感受。從現(xiàn)實中打破了封建教廷對人的精神禁錮以及思想封鎖。不再以神權高于一切,而是更加注重人的感受、信仰以及人類自身的價值。
三、結(jié)語
無論是哥特式建筑風格還是文藝復興式建筑風格的確立,都受到當時社會時代精神特征的左右,也正是不同的時代精神特征帶給了它們不同的藝術魅力,壓抑空靈與歡快艷麗都是建筑作為當時特定時期的文化載體所蘊含的魅力所在,時光變遷,時至今日,時代精神特征與藝術設計的結(jié)合,依然對現(xiàn)在藝術有著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貢布里希、范景中、楊成凱.藝術的故事[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
[2]宋海兵.文藝復興建筑的人文精神[J].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2004(02)
[3]黃慧華.淺談哥特式建筑藝術和文藝復興時期教堂建筑不同特征[J].廣東建筑裝飾,2004
【作者單位:河北聯(lián)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