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星
前言
引起全國關注的“山東招遠全能神教慘案”,竟然因為證人害怕全能神教殘余勢力打擊報復,而在開庭時沒有一個證人敢出庭作證。然而這種狀況在我國刑事訴訟的發(fā)展歷程中早已存在。此次《新刑事訴訟法》對我國證人制度的修改和完善相比以往有了非常大的進步,尤是規(guī)定了重要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強制證人出庭作證制度、證人出庭作證保護及補償制度以及證人拒不出庭作證的制裁措施等,這些規(guī)定,對促進和保障證人出庭作證有相當的積極作用,必將推動我國證據制度的完善和發(fā)展。
一、修改背景
證人出庭作證是法庭審判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現(xiàn)代訴訟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刑事訴訟制度是否科學與進步的標志之一。我國1996年《刑事訴訟法》關于證人作證的規(guī)定,比較簡單,主要涉及四個法律條文,這些條文規(guī)定相對于過去我國關于證人制度和證人保護制度的規(guī)定空白來講,是重要的進步,但是在司法實踐上,仍反映出諸多的不足和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證人出庭作證率太低。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我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影響深遠,自古以來人民就將“禮之用,和為貴”“恥頌”的觀念深植入心。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致力于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但是國人的法律意識仍比較淡薄,加上中國人人情觀念濃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傳統(tǒng)思想作祟,自然會有很多證人拒絕出庭作證。同時,對于未到庭的證人,其證言可以被制成筆錄在法庭上宣讀,這樣的法律規(guī)定也為證人不出庭作證打開了方便之門。
其次,證人出庭作證缺乏有效的經濟補償機制。根據《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對民事案件、行政案件中證人作證的交通費、住宿費、誤工費等費用作出了規(guī)定,但對刑事案件證人出庭作證的一系列花費,并沒有做出補償的相關規(guī)定。由于法律沒有明確由誰承擔怎樣承擔等,最后都加在證人身上,致使證人在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嚴重失衡,嚴重損害了證人作證的積極性。
最后,對于證人的保護,1996年《刑事訴訟法》對此有所規(guī)定,我國刑法中也有“打擊報復證人罪”,但是只是側重于事后保護,忽視了事前預防和事后對證人的補償性保護。并且主要保護的是證人的人身安全,忽略了證人的財產安全,即使是人身安全的保護,法律條文也過于概括、籠統(tǒng),可操作性較差。
二、新的刑事訴訟法對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和證人保護制度的修改內容
(1)證人出庭作證制度
首先,對于證人證言的審查。新《刑事訴訟法》仍然保留了證人證言必須經過法庭質證并查實以后才能作為定案根據的證據采信規(guī)則,這是十分嚴謹和必要的。但是法庭質證過程中,證人不再需要被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訊問”,因為在法律上被“訊問”的是犯罪嫌疑人,而不是證人。證人只能被“詢問”或“質證”,對待證人不能像對待罪犯那樣,對其進行法律震懾,而是要以鼓勵和獎勵為主,否則證人心理壓力過大,更加不愿意出庭作證。
其次,對證人的經濟補償制度的完善。新《刑事訴訟法》一方面,列明了證人出庭作證費用主要包括“證人因履行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費用”,另一方面,明確了證人出庭作證費用補助的財政來源。同時,專門就“有工作單位的證人”出庭作證做出了制度保障,“有工作單位”的證人出庭作證,不僅要進行費用補助,其所在單位也不得因為證人出庭作證而直接或者變相減少其工資、獎金、補助、津貼等一切福利待遇,也不得以此為借口開除員工。
最后,對于證人出庭作證。按照新《刑事訴訟法》要求,當證人符合“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證人證言有異議,且該證人證言對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人民法院認為證人有必要出庭作證的”這三個條件時,證人應當出庭作證,這樣的證人,我們可以稱之為“關鍵證人”。
如果關鍵證人拒不出庭作證,法院可以強制其出庭作證,強制的手段主要有“拘傳”、“予以訓誡”、“拘留”,這三種手段的法律后果嚴重性是逐步遞增的,“拘傳”是法院用傳票傳喚拒不出庭的證人。“予以訓誡”是指對拒不出庭的證人進行教育、批評,以使其能夠足夠出庭作證。如果證人拒不出庭情節(jié)嚴重的,則要進行拘留。如果證人對拘留的決定不服,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但是復議期間,應當被拘留的證人,仍要被拘留,不停止執(zhí)行。但是為了不連及無辜,防止在現(xiàn)實中一些偵查人員急功近利,為了快速破案,對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也采取一些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威脅其向被告人施壓以得出供述的情況,新的刑事訴訟法特別規(guī)定,對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作為證人的,不得強制其到庭,即使是關鍵證人,也不得如此。
(2)證人保護制度
在刑事訴訟中,證人的安全普遍都受到一定的威脅。證人出庭作證面對的是實施犯罪行為,觸犯刑律的犯罪分子。證人出庭作證,特別是作出不利于被告人的證言的證人,往往會受到來自自身的恐懼或者來自被告人及被告人周圍親友的威脅,這就會影響證人出庭作證的積極性。因此新《刑事訴訟法》在證人保護制度上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增改,完善了我國的證人保護制度,能夠有效的保障證人權利不受非法侵犯,保障訴訟活動的良性運轉:
首先,明確列舉了三類司法機關應當主動承擔起保護責任的案件,即“危害國家安全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等案件”。只要在這個范圍內的犯罪案件,證人需要出庭作證的,司法機關都應當主動擔負起保護證人及其近親屬的責任。
其次,明確了保護證人的具體措施。這些具體措施主要包括不公開證人個人信息,包括真實姓名、住址和工作單位、電話號碼、籍貫、年齡等能夠使他人能夠查找到證人的信息;不暴露證人的面貌、身高、胖瘦等能讓人認出的外貌,采取特定軟件改變證人的聲音等;禁止可能對證人及其近親屬人身安全造成威脅的人員接近證人及其近親屬;對證人進行貼身保護,對其住宅進行全天候監(jiān)控或者設專人進行站崗或者巡邏等措施;并且還可以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采取除了上述措施以外的其他司法機關認為有必要的保護措施,以徹底打消證人的顧慮,使其沒有后顧之憂地在開庭的那一天到法庭作證。
最后,新《刑事訴訟法》賦予了證人申請保護的權利。除了司法機關主動保護的關鍵證人外,其他的證人、鑒定人、被害人因為在訴訟中作證,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請求予以保護。只要證人、鑒定人和被害人申請保護,法院、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就必須采取保護措施,并且可以要求有關單位或個人進行配合。
三、國外證人制度
(1)美國證人制度
美國將證人分為普通證人和專家證人。關于普通證人,美國法律規(guī)定每個對待證事項具有親身體驗的人都有資格作為證人。但是美國法律又同時規(guī)定了三種不能作為證人的情況:對待證事實沒有親身體驗的人不能當證人;主持審判的法官不能在自己審判的案件中充當證人;參加審判的陪審團成員不能在自己陪審的案件中當證人。美國對普通證人的出庭資格的基本要求主要有:“首先,證人必須具有明示自己意思并使法官和陪審團理解的能力,既具有表達能力;其次,證人必須理解其有說真話的義務,即具有理解其如實作證責任的能力;最后,證人必須就其親自了解的事實作證。”而對于專家證人,《美國法律詞典》將其解釋為:“在一項法律程序中作證,并對作證的客觀事項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專家證人是具有普通人一般不具有的一定知識或專長的人。受教育程度可以為一個人提供專家證人的基礎,但是基于經驗的特殊技能或知識也可能使一個人成為專家證人。”除了普通證人和專家證人,美國法律還對未成年人、同案被告人和被害人等作證做出了一些詳細的規(guī)定。對于未成年人,美國法律要求其有足夠的觀察、回憶和敘述能力以及說出真相的義務感就可以成為證人。對于同案犯,被告人可以做出對同案中其他被告人有利的證詞,但是不利于其他被告人的證詞則不被采用,對于和其他同案犯分離審理的情形,被告人具有完全證人資格。
美國證人保護的主要內容有:保證證人免受脅迫恐嚇、騷擾;提供有關醫(yī)療機構、社會扶助、政府補償的信息及提供咨詢、治療等必要的援助的計劃;通知被害人及證人有關犯罪的調查及起訴的情形;交通及住宿的安排;在法庭待審時提供安全的場所;作為證據的財產物的歸還;對雇主或債權人的調解通知書;兒童照護援助;對于性侵犯案件的被害人提供受害檢驗費用及其他權利、服務注意事項的通知。
(2)英國的證人制度
英國的證人資格分為一般證人和特殊證人。一般證人是指能夠明確表達自己意思,理解說真話的責任,并且能夠合法地提供證據的自然人。而特殊證人,主要包括未成年人,精神、生理上有缺陷的人,同案被告人,被告人配偶,偵查人員和被害人。對于同案被告人作證,《1989年刑事證據法》規(guī)定:“在訴訟的每個階段,只要被告人提出要求,不管是單獨或者與他人共同被訴控訴,被告人都有資格作為一個為己辯護的證人。”對于被告人配偶作證,法律規(guī)定,配偶有證人資格,除了該配偶與被告人一并被追訴,并被一同審判的情況除外。
英國法律中,對證人出庭也是采取傳喚令狀的形式,與美國大體相同。但是英國簽發(fā)傳喚令狀只有以下三種情況,除此之外都不需要法院簽發(fā)令狀:在開庭審理前7日內簽發(fā)證人傳喚令狀的;簽發(fā)證人傳喚令狀,要求證人在開庭審理確定期日之外的其他任何期日出庭作證或者出示書證的;或者簽發(fā)證人傳喚令狀,要求證人在非開庭審理之審理程序中出庭作證或者出示書證的。
英國的證人保護制度發(fā)展也比較完善。證人保護的對象,包括證人及其親屬,通常證人保護的請求由負責偵查的偵查人員提出,由證人保護計劃的官員進行評估,再由高層管理會進行批準。英國的證人保護機構也比較發(fā)達,主要有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官方組織、民間組織和部門間的證人保護組織。其中民間組織對證人保護的服務制度是最完善的,1985年成立的“被害人援助組織”經過數年的發(fā)展,到1996年,英國本土的每個法院都開始運行此組織設立的“刑事法院服務”項目。該組織的蓬勃發(fā)展刺激了其他類似證人保護組織的發(fā)展,并且英國當局為了適應證人保護現(xiàn)狀的需求,還發(fā)展了官民合作保護證人的模式,為證人提供全方位的保護。
(3)德國的證人制度
德國法律對證人資格并未做特定的限制,任何知道案情的人都可以作證,包括精神病患者,兒童,被告人的親屬、朋友或與其有經濟上依賴關系的人,或被判刑的人等。但是,作為大陸法系國家,德國法律不允許同案被告人作為證人。
德國法律中,對證人出庭作證分為兩種,即對一般證人的傳喚和對特殊證人的傳喚。對一般證人,傳票由書記員根據證據裁定作出,并依職權送達。法院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是否需要證人出庭作證,如果不需要,則可由證人作出書面證言。對于特殊證人,即對聯(lián)邦國會、議院成員等人員,由于其身份特殊性,法律也有特殊規(guī)定。對聯(lián)邦總統(tǒng)不得傳喚其出庭作證,對其詢問也只能在總統(tǒng)住所進行。對聯(lián)邦國會、聯(lián)邦議院、州議會或者州議會下院成員,則應當根據他們的時間和所處地點安排詢問,不必傳喚他們出庭作證。
對于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絕出庭的證人,可以拘傳其到庭作證,而且德國法律規(guī)定其應承擔不作證所產生的必要費用,同時可以對其處罰最高1000馬克的違警罰款。如果證人不繳納罰款,那么這一處罰將會被轉換為最長6個星期的違警拘留。
四、完善我國證人制度的建議
首先,建立獨立的證人保護機構。要轉變傳統(tǒng)的只重視證人事后保護的觀念,加強對證人的事前保護,并且將證人保護貫穿到整個刑事訴訟法過程中。因此,有必要在偵查機關下面設置獨立的證人保護機構,負責對證人的全面保護。同時,要明確該機構的職權,各部門的職責、具體的工作程序、可以采取的保護措施等,同時需立法保障經費的來源,以保障該機構順利的運轉。
同時,對證人的保護,不僅是針對人身的保護,還要針對證人的財產進行保護。在實踐中,犯罪分子往往通過對證人合法財產予以侵占或者毀壞,來阻止證人作證或者對已經出庭作證的證人進行打擊報復。傳統(tǒng)的證人保護并沒有對證人的財產保護進行詳細的規(guī)定,新刑事訴訟法也沒有對此進行修改和補充,證人的財產保護仍然是法律的空白和漏洞。對侵害證人財產的行為應視其主觀惡性及客觀財產損失數額來確定對加害人的懲處措施。
而且在我國證人保護的發(fā)展過程中,可以借鑒國外的證人免證制度和拒證制度,建立起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免證權和拒證權。如果證人與案件有特定利益關系而其主觀又不愿作證,即使強迫其出庭,也難以保障證言的真實性。因此,“與其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強迫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提供達不到證明要求的證據,反而不如設置證人拒證權制度允許其保密以兼顧整體社會關系的和諧”。
最后,在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證人保護制度的基礎上,應當完善對證人強制出庭和無正當理由拒不出庭作證的制裁制度。在制裁措施上,可以效仿英美德的罰款這一制裁方法,同時,根據不同情況,逐級加重對拒不配合的證人的處罰。(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
參考文獻
[1]呂艷珍:《證人資格的比較研究》,載《人大建設》2001年第3期。
[2]陳建軍:《中美刑事訴訟有關證人問題的比較研究》,載《求索》199年第2期。
[3]聶昭偉,魏云燕:《論同案被告證人資格及證言證明力》,載《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4]何家弘:《證人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159頁。
[5]牟軍:《中英兩國刑事證人制度中的兩個基本問題的比較研究》,載《社會科學研究》2000年第4期。
[6]宋平,張少會:《論我國強制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完善》,載《民主與法制》2010年第3期。
[7]李大槐:《精神病被害人證人資格及其陳述的證明力探析》,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