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補青
[摘要] 目的 通過分析焦慮/抑郁心理狀態(tài)在不孕癥婦女中出現(xiàn)的比例,從而更好的為不孕癥婦女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治療。 方法 采用隨機分組的研究方法,觀察組為自愿參加120例不孕癥婦女,對照組為120例健康育齡女性。對兩組分別按照焦慮/抑郁測定表進行填表測試,并采用自擬表格形式,對研究對象的生活質量有一個全面了解。 結果 觀察組120例不孕患者中出現(xiàn)焦慮癥狀39例(32.5%),出現(xiàn)抑郁癥狀37例(30.83%)。對照組120例患者中,出現(xiàn)焦慮癥狀7例(5.83%),出現(xiàn)抑郁癥狀3(2.5%),兩組焦慮發(fā)生率及抑郁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焦慮/抑郁癥狀的不孕癥患者與未出現(xiàn)焦慮/抑郁癥狀患者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在軀體健康程度上,未表現(xiàn)出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結論 不孕癥婦女因處于社會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等多重壓力下,較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心理性疾病,需要及早進行心理干預治療。
[關鍵詞] 不孕癥;焦慮;抑郁;心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 R711.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16-50-03
An analy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for 120 females with infertility
WANG Buqing
No.2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zhi, Shanxi, Changzhi 04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oportion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females with infertility so as to better carry out necessar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them. Methods This study was a randomized study.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ntained 120 voluntary females with infertility,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ntained 120 healthy females of child-bearing ag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s was used i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research subjects was understood comprehensively via a self-designed table. Results 39 of 120 females with infertilit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anxiety (32.5%), 37 showed depression (30.83%). 7 of 120 females in the control group showed anxiety (5.83%) and 3 showed depression (2.5%). The differences of incid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ifferences of the patient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those without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physical health conditions (P>0.05). Conclusion Females with infertility are likely to have psychological diseases such a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ue to social, family and personal factors, and thus need to be treated b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a timely basis.
[Key words] Infertility; Anxiety; Depression; Phycological research
目前,由于受到環(huán)境污染、激素濫用等非主觀因素以及人工流產,過早性生活等主觀因素的影響,使得近幾年不孕癥患者有明顯增多的趨勢[1]。女性在面對不孕癥的治療中,不僅需要面對自身壓力,同時還要承受另一方,以及另一個家庭所帶來的壓力,因此也更容易產生情緒上的變化,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心理性疾病,而這類問題又反過來影響不孕癥的治療,從而導致惡性循環(huán)[2-3]。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實驗的方法,對自愿參加的120例不孕癥患者進行了相關問卷調查,并以醫(yī)院焦慮及抑郁量表(HADS)作為心理評價依據。從實際情況上分析不孕癥給女性帶來焦慮/抑郁的情況,從而為生殖醫(yī)學的研究及患者治療提供一定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婦產科診治,并自愿參與調查研究的不孕癥患者120例作為觀察組。年齡22~37歲,平均(27.9±3.4)歲,不孕病程1.5~8.5年,患者均無明顯軀體疾病及精神病史。對照組以相同人數(shù)的健康育齡女性作為調查對象,年齡22~36歲,平均(28.1±3.6)歲,無其他臨床疾病和精神病史。經統(tǒng)計分析,兩組在年齡、生活習性、健康狀況等因素上均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問卷共發(fā)放240份,endprint
1.2 研究方法
采用醫(yī)院焦慮/抑郁情緒測定表(HADS)和本院自擬調查表對參與研究的不孕癥患者及健康育齡女性進行評分[4-5]。具體如下:(1)以HADS評分為標準,對調查對象的焦慮/抑郁癥狀采取4級評分制。正常:0~7分;輕度郁悶/抑郁:8~10分;中度郁悶/抑郁:11~14分;重度郁悶/抑郁:15~21分。(2)以本院自擬調查表對不孕癥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定,其內容包括研究對象的軀體健康程度,精力、夫妻關系、社會關系、情緒波動等方面。評分的高低,與研究對象的生活質量或情緒掌控能力好壞成正相關。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兩組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出現(xiàn)抑郁/焦慮的情況比較
經問卷調查分析可知,觀察組患者中共出現(xiàn)焦慮癥狀39例(占32.5%),抑郁癥狀37例(占30.83%),而對照組中出現(xiàn)焦慮癥狀僅7例(占5.83%),抑郁癥狀僅3例(占2.5%)。經統(tǒng)計分析,兩組焦慮x2=18.23,抑郁x2=27.57,兩組在焦慮發(fā)生率、抑郁發(fā)生率均有明顯差異(P<0.05)。詳見表1。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HADS評分比較
觀察組的焦慮評分(6.91±3.19),抑郁評分(7.01±2.78),對照組的焦慮評分(3.71±1.19),對照組的抑郁評分
男方原因占35%,夫妻雙方均有關占20%,其余10%為無明確誘因[8-9]。而我國由于受到傳統(tǒng)文化觀念影響,雖然不孕是由男女雙方共同導致的,但我們一貫的將責任強加于女方,導致女方受到巨大心理壓力,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心理性疾病[10]。在不孕癥治療過程中,臨床醫(yī)生又未能對心理疾病引起重視,使得心理性疾病嚴重影響不孕癥的治療效果,從而使治療進入惡性循環(huán)[11-12]。
本研究通過HADS和本院自擬表對焦慮/抑郁癥狀對不孕癥患者的影響進行調查分析。從調查結果顯示,不孕癥患者相對于正常育齡女性更易導致焦慮/抑郁現(xiàn)象的發(fā)生。同時,焦慮/抑郁癥狀嚴重影響不孕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由于不孕癥患者大多受到婆媳關系,妯娌關系的影響,如39例焦慮癥狀,37例抑郁癥狀中,就有20例與18例存在以上問題,同時由于不孕癥患者缺乏必要的社會關心,以及受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不敢及時就醫(yī),導致延誤病情,使得病情得不到有效治療,加重了焦慮/抑郁癥狀,從而進入惡性循環(huán)。而從我們實際診治過程中發(fā)現(xiàn),若能及早進行心理干預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不孕癥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面對不孕癥患者的心理需要求時,我們應該從基本的溝通開始,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疏導患者心理問題,了解患者所思所慮;同時為患者爭取家庭的支持以及建立完善的心理康復治療。對心理問題較嚴重的患者,建議其先咨詢相關心理專家后再進行不孕癥治療。社會發(fā)展,國家建立,均需要一定人口出生率,而不孕癥使得人口減少,也必將影響國家穩(wěn)定,因此,對于不孕癥的治療應該引起我們醫(yī)務人員與患者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Hidehiko M,Takashi H,Shun-ichiro I, et al. Incerased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infertile Japanses woman resulting Form lack of husbands support and feeling of stress [J].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2004(26):398-404.
[2] 田艷,鄧冰,馬艷,等.232名不孕癥婦女焦慮情緒與社會支持關系分析[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12,37(5):526-528.
[3] 楊小娟,高翠萍.不孕癥婦女心理狀態(tài)調查以及護理干預[J].中國性科學,2013,22(4):83.
[4] Vail Horn AS,Reed SA. Med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infertility and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tnology for the primary care provider [J].Mil Med,2009,166(11):1018-1022.
[5] 江楓.不孕癥婦女的心理特征及護理對策[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19(24):2126-2127.
[6] 梁紅爛,陳雪梅,陸倩倩.73例不孕癥婦女焦慮/抑郁心理狀態(tài)調查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3,3(13):46-48.
[7] 楊小娟,高翠萍.不孕癥婦女心理狀態(tài)調查以及護理干預[J].中國性科學,2013,22(4):83-86.
[8] 陳玲玲,鄭彤彤.影響不孕婦女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49(4):142-143.
[9] 李青,單偉穎,秦殿菊.承德市不孕癥婦女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11,28(2):229-230.
[10] 王茜,許玉玲.不孕癥婦女心理癥狀調查及干預效果研究[J].中國康復,2010,25(1):58-59.
[11] 陳蘭媚,汪小麗,李潔明,等.不孕癥患者心理狀態(tài)調查及護理對策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20):101-102.
[12] 劉曉艷.女性不孕癥患者焦慮抑郁情況調查[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17):125-126.
(收稿日期:2014-05-19)endprint
1.2 研究方法
采用醫(yī)院焦慮/抑郁情緒測定表(HADS)和本院自擬調查表對參與研究的不孕癥患者及健康育齡女性進行評分[4-5]。具體如下:(1)以HADS評分為標準,對調查對象的焦慮/抑郁癥狀采取4級評分制。正常:0~7分;輕度郁悶/抑郁:8~10分;中度郁悶/抑郁:11~14分;重度郁悶/抑郁:15~21分。(2)以本院自擬調查表對不孕癥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定,其內容包括研究對象的軀體健康程度,精力、夫妻關系、社會關系、情緒波動等方面。評分的高低,與研究對象的生活質量或情緒掌控能力好壞成正相關。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兩組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出現(xiàn)抑郁/焦慮的情況比較
經問卷調查分析可知,觀察組患者中共出現(xiàn)焦慮癥狀39例(占32.5%),抑郁癥狀37例(占30.83%),而對照組中出現(xiàn)焦慮癥狀僅7例(占5.83%),抑郁癥狀僅3例(占2.5%)。經統(tǒng)計分析,兩組焦慮x2=18.23,抑郁x2=27.57,兩組在焦慮發(fā)生率、抑郁發(fā)生率均有明顯差異(P<0.05)。詳見表1。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HADS評分比較
觀察組的焦慮評分(6.91±3.19),抑郁評分(7.01±2.78),對照組的焦慮評分(3.71±1.19),對照組的抑郁評分
男方原因占35%,夫妻雙方均有關占20%,其余10%為無明確誘因[8-9]。而我國由于受到傳統(tǒng)文化觀念影響,雖然不孕是由男女雙方共同導致的,但我們一貫的將責任強加于女方,導致女方受到巨大心理壓力,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心理性疾病[10]。在不孕癥治療過程中,臨床醫(yī)生又未能對心理疾病引起重視,使得心理性疾病嚴重影響不孕癥的治療效果,從而使治療進入惡性循環(huán)[11-12]。
本研究通過HADS和本院自擬表對焦慮/抑郁癥狀對不孕癥患者的影響進行調查分析。從調查結果顯示,不孕癥患者相對于正常育齡女性更易導致焦慮/抑郁現(xiàn)象的發(fā)生。同時,焦慮/抑郁癥狀嚴重影響不孕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由于不孕癥患者大多受到婆媳關系,妯娌關系的影響,如39例焦慮癥狀,37例抑郁癥狀中,就有20例與18例存在以上問題,同時由于不孕癥患者缺乏必要的社會關心,以及受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不敢及時就醫(yī),導致延誤病情,使得病情得不到有效治療,加重了焦慮/抑郁癥狀,從而進入惡性循環(huán)。而從我們實際診治過程中發(fā)現(xiàn),若能及早進行心理干預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不孕癥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面對不孕癥患者的心理需要求時,我們應該從基本的溝通開始,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疏導患者心理問題,了解患者所思所慮;同時為患者爭取家庭的支持以及建立完善的心理康復治療。對心理問題較嚴重的患者,建議其先咨詢相關心理專家后再進行不孕癥治療。社會發(fā)展,國家建立,均需要一定人口出生率,而不孕癥使得人口減少,也必將影響國家穩(wěn)定,因此,對于不孕癥的治療應該引起我們醫(yī)務人員與患者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Hidehiko M,Takashi H,Shun-ichiro I, et al. Incerased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infertile Japanses woman resulting Form lack of husbands support and feeling of stress [J].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2004(26):398-404.
[2] 田艷,鄧冰,馬艷,等.232名不孕癥婦女焦慮情緒與社會支持關系分析[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12,37(5):526-528.
[3] 楊小娟,高翠萍.不孕癥婦女心理狀態(tài)調查以及護理干預[J].中國性科學,2013,22(4):83.
[4] Vail Horn AS,Reed SA. Med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infertility and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tnology for the primary care provider [J].Mil Med,2009,166(11):1018-1022.
[5] 江楓.不孕癥婦女的心理特征及護理對策[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19(24):2126-2127.
[6] 梁紅爛,陳雪梅,陸倩倩.73例不孕癥婦女焦慮/抑郁心理狀態(tài)調查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3,3(13):46-48.
[7] 楊小娟,高翠萍.不孕癥婦女心理狀態(tài)調查以及護理干預[J].中國性科學,2013,22(4):83-86.
[8] 陳玲玲,鄭彤彤.影響不孕婦女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49(4):142-143.
[9] 李青,單偉穎,秦殿菊.承德市不孕癥婦女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11,28(2):229-230.
[10] 王茜,許玉玲.不孕癥婦女心理癥狀調查及干預效果研究[J].中國康復,2010,25(1):58-59.
[11] 陳蘭媚,汪小麗,李潔明,等.不孕癥患者心理狀態(tài)調查及護理對策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20):101-102.
[12] 劉曉艷.女性不孕癥患者焦慮抑郁情況調查[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17):125-126.
(收稿日期:2014-05-19)endprint
1.2 研究方法
采用醫(yī)院焦慮/抑郁情緒測定表(HADS)和本院自擬調查表對參與研究的不孕癥患者及健康育齡女性進行評分[4-5]。具體如下:(1)以HADS評分為標準,對調查對象的焦慮/抑郁癥狀采取4級評分制。正常:0~7分;輕度郁悶/抑郁:8~10分;中度郁悶/抑郁:11~14分;重度郁悶/抑郁:15~21分。(2)以本院自擬調查表對不孕癥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定,其內容包括研究對象的軀體健康程度,精力、夫妻關系、社會關系、情緒波動等方面。評分的高低,與研究對象的生活質量或情緒掌控能力好壞成正相關。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兩組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出現(xiàn)抑郁/焦慮的情況比較
經問卷調查分析可知,觀察組患者中共出現(xiàn)焦慮癥狀39例(占32.5%),抑郁癥狀37例(占30.83%),而對照組中出現(xiàn)焦慮癥狀僅7例(占5.83%),抑郁癥狀僅3例(占2.5%)。經統(tǒng)計分析,兩組焦慮x2=18.23,抑郁x2=27.57,兩組在焦慮發(fā)生率、抑郁發(fā)生率均有明顯差異(P<0.05)。詳見表1。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HADS評分比較
觀察組的焦慮評分(6.91±3.19),抑郁評分(7.01±2.78),對照組的焦慮評分(3.71±1.19),對照組的抑郁評分
男方原因占35%,夫妻雙方均有關占20%,其余10%為無明確誘因[8-9]。而我國由于受到傳統(tǒng)文化觀念影響,雖然不孕是由男女雙方共同導致的,但我們一貫的將責任強加于女方,導致女方受到巨大心理壓力,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心理性疾病[10]。在不孕癥治療過程中,臨床醫(yī)生又未能對心理疾病引起重視,使得心理性疾病嚴重影響不孕癥的治療效果,從而使治療進入惡性循環(huán)[11-12]。
本研究通過HADS和本院自擬表對焦慮/抑郁癥狀對不孕癥患者的影響進行調查分析。從調查結果顯示,不孕癥患者相對于正常育齡女性更易導致焦慮/抑郁現(xiàn)象的發(fā)生。同時,焦慮/抑郁癥狀嚴重影響不孕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由于不孕癥患者大多受到婆媳關系,妯娌關系的影響,如39例焦慮癥狀,37例抑郁癥狀中,就有20例與18例存在以上問題,同時由于不孕癥患者缺乏必要的社會關心,以及受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不敢及時就醫(yī),導致延誤病情,使得病情得不到有效治療,加重了焦慮/抑郁癥狀,從而進入惡性循環(huán)。而從我們實際診治過程中發(fā)現(xiàn),若能及早進行心理干預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不孕癥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面對不孕癥患者的心理需要求時,我們應該從基本的溝通開始,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疏導患者心理問題,了解患者所思所慮;同時為患者爭取家庭的支持以及建立完善的心理康復治療。對心理問題較嚴重的患者,建議其先咨詢相關心理專家后再進行不孕癥治療。社會發(fā)展,國家建立,均需要一定人口出生率,而不孕癥使得人口減少,也必將影響國家穩(wěn)定,因此,對于不孕癥的治療應該引起我們醫(yī)務人員與患者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Hidehiko M,Takashi H,Shun-ichiro I, et al. Incerased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infertile Japanses woman resulting Form lack of husbands support and feeling of stress [J].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2004(26):398-404.
[2] 田艷,鄧冰,馬艷,等.232名不孕癥婦女焦慮情緒與社會支持關系分析[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12,37(5):526-528.
[3] 楊小娟,高翠萍.不孕癥婦女心理狀態(tài)調查以及護理干預[J].中國性科學,2013,22(4):83.
[4] Vail Horn AS,Reed SA. Med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infertility and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tnology for the primary care provider [J].Mil Med,2009,166(11):1018-1022.
[5] 江楓.不孕癥婦女的心理特征及護理對策[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19(24):2126-2127.
[6] 梁紅爛,陳雪梅,陸倩倩.73例不孕癥婦女焦慮/抑郁心理狀態(tài)調查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3,3(13):46-48.
[7] 楊小娟,高翠萍.不孕癥婦女心理狀態(tài)調查以及護理干預[J].中國性科學,2013,22(4):83-86.
[8] 陳玲玲,鄭彤彤.影響不孕婦女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49(4):142-143.
[9] 李青,單偉穎,秦殿菊.承德市不孕癥婦女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11,28(2):229-230.
[10] 王茜,許玉玲.不孕癥婦女心理癥狀調查及干預效果研究[J].中國康復,2010,25(1):58-59.
[11] 陳蘭媚,汪小麗,李潔明,等.不孕癥患者心理狀態(tài)調查及護理對策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20):101-102.
[12] 劉曉艷.女性不孕癥患者焦慮抑郁情況調查[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17):125-126.
(收稿日期:2014-05-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