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娟
【摘 要】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翻譯活動歷史悠久,內(nèi)容豐富。詩歌翻譯,作為文學翻譯的一部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本文根據(jù)不同時期譯者在選擇外文詩歌時注重的主旨思想、語言表達形式等,將中國的詩歌翻譯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周朝至北宋時期(前奏期)、明朝至五四運動時期(開創(chuàng)期)、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時期(繁榮期)和新中國成立至今(成長成熟期),將各個時期有重大貢獻的譯者及其代表作進行闡述,并對每個時期的詩歌翻譯特點進行簡要分析。
【關(guān)鍵詞】中國詩歌翻譯發(fā)展
一、前 言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翻譯活動歷史悠久,內(nèi)容豐富,當很多國家還沒有自己文字的時候,我國的翻譯事業(yè)就產(chǎn)生了。據(jù)有關(guān)史書記載,周朝和秦始皇時代,語言中已有了外來語,說明當時已有翻譯活動。東漢至唐宋時期,佛經(jīng)翻譯得到了蓬勃發(fā)展,并且伴隨有佛經(jīng)翻譯理論的產(chǎn)生,如道安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慧遠堅持“厥中”的原則,玄奘的“五不翻”等。
詩歌翻譯,作為文學翻譯的一部分,盡管在鴉片戰(zhàn)爭后和“五四”前才受到關(guān)注,但由于中國多民族的地域特殊性,早在周朝就出現(xiàn)了各諸侯國間的詩歌翻譯,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周朝至北宋時期(前奏期)
中國最早的詩歌與音樂、舞蹈是合為一體的,但當時的詩與歌都有各自特定的含義。不合樂者稱為“詩”,合樂者稱為“歌”?!睹娦颉分性@樣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可見,詩與歌在當時是同出一源的兩種藝術(shù)形式。后來,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繁復和歷史的發(fā)展,詩歌逐漸合流,統(tǒng)稱“詩歌”或“詩”。
最早的詩歌翻譯來源于口譯民歌,各民族之間的語言不同,進行交流時就需要譯者。這時期的譯文主要采用古體詩,將詩翻譯成古風(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和古風絕句,還有格律詩和樂府詩。
我國可考證的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詩歌翻譯是周朝的《越人歌》,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譯文是用楚國民歌體,語言風格平實而通俗,且兼具音樂的韻律和美感。原文具傳,尤為難得。倘此類史料能得多數(shù),則于古代言語學、人類學皆有大裨,又不僅文學之光而已。譯文歌詞如下: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又作“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玩(同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至漢代,詩歌翻譯在《史記》和前后《漢書》中偶有記載。最早記錄了原作者和譯者的詩歌翻譯出現(xiàn)在東漢,北魏太和初期,正式設立樂府官署,派人采集民歌,也達到了搜集整理民歌的繁榮時期。到北魏末年民歌尚存五百曲,但到了唐代,只剩下五十三曲了。
北宋時期,回鶻族著名作家玉素甫·喀斯喀吉甫于1070年在其文學巨著《幸福智慧》中記錄了當時回鶻族民間口頭歌唱的詩篇,其中《春頌》和《商人贊》熱烈歌頌了漢族商人在經(jīng)濟生活上給予他們族人的幫助。耿世民曾將《商人贊》(片斷)譯成漢語。可以確鑿斷定為翻譯作品的是北齊斛律金唱的敕勒族民歌《敕勒歌》。這首民歌,生動地描繪了草原上蒼茫雄偉的景象,也間接反映了敕勒人的生活面貌,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根據(jù) 《樂府廣題》所說“其歌辭本鮮卑語”而認為《敕勒歌》是從鮮卑語譯成漢語的。
元人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中,收有他用漢文翻譯的遼代詩歌《醉義歌》。這是遼代現(xiàn)存的唯一長詩。
這一時期的詩歌翻譯可稱為詩歌翻譯的前奏期,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去了解其他民族的民歌文化及古代的詩歌。
二、明朝至五四運動時期(開創(chuàng)期)
到明末清初,外國詩歌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引入和翻譯。而這些詩歌中,翻譯數(shù)量最多的是英國詩歌,而被翻譯得最多的英詩則是拜倫的詩和他的《哀希臘》。20年代前后,拜倫的作品被國人大量和反復地翻譯,這與當時中國國情不無關(guān)系。
中國最早譯介的英詩是威妥瑪翻譯的朗費羅(Longfellow)的《人生頌》(A Psalm of Life)。據(jù) 《清外史》載,此譯文由威妥瑪翻譯后,有章無韻,后由當時的戶部尚書董恂一番潤飾,將每節(jié)譯文改寫成七絕一首,一共是九首。董恂謂Longfellow為“長人”。據(jù)考,董恂改譯 《人生頌》的年份,應該在1864年以前。這是我國最早翻譯的英語詩歌。
此時期有譯者王韜首次向中國譯介了法國國歌《馬賽曲》(當時譯為 《法國國歌》)和德國國歌 《德意志之歌》(當時譯為 《祖國歌》)。另記載,有譯者佚名翻譯了法國民歌《威拉下民境遇歌》(1903)。?嚴復的譯作格律嚴謹、典雅,頗具中國古典詩歌的風味,在當時的知識界產(chǎn)生很大影響。在 《天演論》(1897)里,他分別用五言古詩體和四言古詩體里譯了赫胥黎所引的英國詩人蒲伯的長詩 《人論》的片斷以及丁尼生的長詩《尤利西斯》的片斷。而作為中國譯介拜倫的第一人,梁啟超于1902年選譯了 《哀希臘》片斷。他對待譯詩態(tài)度嚴肅,力求忠于原著,且比前兩位譯者所譯的外國詩更加通俗,順口流暢。王國維也譯過拜倫的詩。在這一階段較有突破的是胡適,他早年用古體詩翻譯過英國詩人艾弗萊德·丁尼生的《六百男兒行》(1908)、拜倫的《哀希臘》,美國詩人郎費羅的《晨風篇》(1910)、愛默生的《康可歌》(1914)等。他的譯詩經(jīng)歷了從五七言古體、騷體到白話自由詩的轉(zhuǎn)變過程,他的白話譯詩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初步確立了中國詩歌新的藝術(shù)形態(tài)。
這一時期的詩歌翻譯,打破了之前的中國對自己民族和古代文化的翻譯,而開始引進了外國的優(yōu)秀作品。從選題方面看,許多譯者選擇外國詩的標準在其思想性,以啟迪民智?、反帝愛國為宗旨,因此內(nèi)容比較單一;就譯詩形式而言,大都采用中國的古詩體?;就譯詩質(zhì)量而言,這一時期是英國早期詩歌漢譯從零碎節(jié)譯走向系統(tǒng)的開始,雖不乏名著問世,但由于當時譯者水平良莠不齊,而且還沒有形成較為科學的、?系統(tǒng)的翻譯理論,因此大多數(shù)譯詩顯得幼稚和不成熟,尤其是以漢語古詩體套譯,?只注重傳遞內(nèi)容,而忽略了原詩的形式。
三、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時期(繁榮期)
近一個世紀以來,由于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掠奪和壓榨,此階段詩歌的翻譯除了介紹他們的詩歌藝術(shù)以外,更是介紹世界的現(xiàn)代思想。這一時期,英文詩歌的漢譯不再仿中國古詩體,而是采用白話,自由詩開始流行,并注重用漢語相應的格律體,注重原詩與譯詩之間的形式和韻律的一致性,從而更好地保留原詩的神韻。當時活躍于譯界、對詩歌翻譯作出重大貢獻的主要有郭沫若、劉半農(nóng)、聞一多、朱湘、林語堂、梁實秋、梁宗岱、周煦良、徐志摩?、戴望舒、孫大雨、成仿吾等人,他們的翻譯思想也對現(xiàn)代翻譯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譯介外國文學的開拓者,總共翻譯過14個國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種作品,他在“拿來主義”思想指導下開展的譯介工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翻譯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則。他譯介的外國作家作品中,詩歌有10篇,包括波蘭詩人密茨凱維支、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作。魯迅強調(diào)忠實于原作,主張“直譯”“寧信而不順”。 他在譯介弱小民族文學和俄羅斯文學方面,在介紹歐洲新文藝方面,在建立翻譯文學與中國新文學的有機聯(lián)系方面,在繼續(xù)我國翻譯傳統(tǒng)和理論方面,在培養(yǎng)和組織翻譯人才方面,都是一位突出的先驅(qū)者。與魯迅的翻譯風格異同的譯者有如郭沫若和茅盾。郭沫若提出的“風韻譯”肯定了譯者的創(chuàng)造力,但又主張以原文為中心。他譯有《魯拜集》《雪萊詩選》和歌德的詩歌。他認為詩的生命,全在它那種不可把捉之風韻,注重譯詩的氣勢和措詞。 茅盾認為譯詩應該用“意譯”,原作所有的風格在譯作中不可能全部保留,那么要保留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原詩的神韻。
這一時期隨著譯詩的發(fā)展,譯者也更強調(diào)詩歌意境和語言的美感。如徐志摩認為,“形”與“神”——即形式與內(nèi)容——的高度完美統(tǒng)一才是詩歌翻譯的真諦。他譯過威廉·布萊克的《老虎》(他譯為《猛虎》),曾把《羅密歐與朱麗葉》節(jié)譯成詩體。朱自清也在《譯詩》(1944)一文中說到好的譯作詩“可以給讀者一些新的東西,新的意境和語感”。聞一多以寫詩、譯詩見長,關(guān)于譯詩也有精彩的論述。他是最先從理論上倡議把英語格律詩譯成漢語白話格律詩的人。譯過《口供》《死水》《飛毛腿》《洗衣歌》等。他主張意譯,但他認為譯詩只要“意旨未失”,可以讓譯者“多使用一點自由權(quán)”。他指出譯詩應該考慮與原文相近的形式,在強調(diào)譯詩者主觀創(chuàng)造性,但同時又認為翻譯時失去原文美感。
在這個階段的詩歌翻譯中,譯者除了注重對詩歌作品的翻譯外,還加強了對詩人生平、思想、藝術(shù)觀點的全面翻譯介紹,并且提出了大量的詩歌翻譯理論。這一時期也正是中國新詩運動時期,大量英詩被譯介到中國,改變了中國新詩的語言和表達,促進了中國新詩文體的發(fā)展演變。因此,外國詩歌的翻譯在這一時期對中國詩歌及語言的有著不容小視的貢獻。
四、新中國成立至今時期(成長成熟期)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現(xiàn)代格律詩是中國詩壇的流行詩體甚至主導詩體、壟斷詩體,這與翻譯家大多采用現(xiàn)代格律詩翻譯和創(chuàng)作有關(guān)。80年代開始,自由詩成為譯詩形式的主旋律。許多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諸多名家的優(yōu)秀譯本,詩歌翻譯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期。有組織、有計劃成為這一時期詩歌漢譯的特點。
卞之琳翻譯了英國、法、德、西班牙等國的詩歌,他的譯詩具有清楚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他主張盡可能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忠于原作。季羨林用報章雜志上常見的詩體來翻譯,也有用類似七言絕句的民歌體來翻譯。何其芳是20世紀中后期主張新詩走格律化道路最積極的人,大力倡導現(xiàn)代格律詩,他的譯詩也是走格律詩的風格。王佐良對于詩歌譯作和翻譯理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譯作有《英國詩人選譯集》《英國詩選》《〈彭斯詩選〉61首》等,著有《英詩的境界》等。他具有變通的“神似”譯詩方法,有著堅定的“詩歌是可譯的”信念,“譯詩是會有所失的,但所得的卻是深層的文化對話,是新的創(chuàng)作生機,是給這個多難的世界以慰藉和希望”,主張“以詩譯詩,詩人譯詩”。(郭著章:《翻譯名家研究》)王佐良先生的譯作和譯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翻譯家屠岸用音組(頓,拍)對應原有的音步,照原來的腳韻安排翻譯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用格律詩以完全符合原作的格律翻譯了《濟慈詩選》。他的譯作非常傳神,展示了深湛的功力。余光中的譯著有《英美現(xiàn)代詩選》(1980)、《英詩譯注》、《美國詩選》等,他主張要“譯原意”,不一定要“譯原文”。他認為翻譯可以對文化有重大的影響,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作,但是一種“有限的創(chuàng)作”,“譯者不必兼為作字正腔圓,但是心中不能不了然于創(chuàng)作的某些原理,手中也不能沒有一支作家的筆”。
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的優(yōu)秀詩歌翻譯家還有江楓、許淵沖等?,F(xiàn)代的詩歌譯者都在朝著“忠實傳達原文內(nèi)容和風格”的方向努力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譯詩也將達到與原作“神形合一”的完美境界。
詩歌翻譯,特別是外國詩歌的譯介,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寶庫,在特定歷史時期對于中國革命運動和啟迪人們思想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也直接影響了中國向新詩的轉(zhuǎn)型。如今,隨著中國的詩歌翻譯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作品能真正做到語言美、韻律美、意境美。盡管外國詩歌不會再像五四時期那樣帶來全面的革命性的影響,但它仍為詩人開闊視野、豐富語言及題材等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因此,詩歌的翻譯仍然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陳玉剛主編. 中國翻譯文學史稿[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9.
[2]辜正坤. 中西詩鑒賞與翻譯[M].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李偉編. 中國近代翻譯史. 齊魯書社,2005.
[4]馬祖毅. 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5]馬祖毅. 中國翻譯史(上卷)[M].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孟昭毅,李載道主編. 中國翻譯文學史[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王克非. 翻譯文化史論[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8]王佐良. 論詩的翻譯[M].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9]謝天振,查明建編. 中國現(xiàn)代翻譯文學史(1898—1949)[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10]許鈞主編. 翻譯思考錄[M].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11]許淵沖. 詩詞翻譯的藝術(shù)[M].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7.
[12]朱光潛. 詩論[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
[13]鄒振環(huán). 譯林舊綜[M].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