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明
中圖分類號:C35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在沿海、大江、大河的中下游或湖泊附近地區(qū),地表下理有深厚的第四紀覆蓋層,其地面淺層主要為松軟的粘土、淤泥、淤泥質土、粉砂等或互夾層,這類土的主要特性是凝聚力小,含水量高,顆粒與顆粒之間聯(lián)接強度小、透水性大,在地下水滲透力的作用下容易引起土的滲透變形—液化流動,當建筑物的基底高程低于地下水位時,基坑開挖中流砂和管涌現(xiàn)象十分普遍,基底土方邊挖邊漲,挖不及漲,邊坡邊挖邊塌。因此基坑開挖必須采取降水措施。
2輕型井點降水的方案選擇
基坑降水的方法很多,有輕型井點降水、噴射井點降水、電滲井點降水、管井降水及深井降水等。降水方案的選擇主要是根據(jù)土質的滲透系數(shù),一般滲透系數(shù)大于10m/d時采用管井降水方法;滲透系數(shù)在0.1~10m/d時宜采用輕型井點降水法;滲透系數(shù)小于0.1m/d時宜用電滲排水法。對于蘇州沿江地區(qū)來講,土質的滲透系數(shù)比較適用輕型井點降水,用此方法降水是切實可行的好方法。從技術、經(jīng)濟上比較,采用輕型井點降水具有施工簡便、操作易于掌握、設備簡單、使用對經(jīng)濟等優(yōu)點。
輕型井點降水的施工設計與基坑大小、含水層的滲透系數(shù)以及基坑的安全和降水深度有關。影響滲水量的關鍵是土的滲透系數(shù),滲透系數(shù)可按地質報告提供數(shù)據(jù),無地質報告可參考經(jīng)驗數(shù)值可從表1查用。
2輕型井點設備
輕型井點的設備主要有井點管、濾管、集水總管、抽水設備等。井點管為直徑38mm或51mm,長為5-7m的無縫鋼管,上端用彎聯(lián)管與總管相聯(lián),彎聯(lián)管用橡膠軟管或用透明塑料軟管??偣転橹睆?00~127mm的無縫鋼管,每段長4m,其上裝有與井點管聯(lián)接的短接頭,間距0.8或1.2m。井點管下端為濾管,通常采用長1.0~1.2m,直徑38mm或51mm的無縫鋼管,管壁鉆有直徑為12~19mm的呈星棋狀排列的濾孔,濾孔面積為濾管表面積的20%~25%,濾管外包有有兩層孔徑不同濾網(wǎng),濾管底部均用螺絲套管封閉,以防止泥砂吸入管內(nèi)。抽水設備由直空泵、離心泵、集水箱等結成。
表1土層滲透系K的經(jīng)驗值
土質名稱 K(m/d) 土質名稱 K(m/d)
高液限粘土 <0.001 砂 細 1~5
粘土質砂 0.001~0.05 中 5~20
含砂低液限粘土 0.05~0.1 粗 20~50
含砂低液限粉土 0.1~0.5 礫類土 50~150
低液限粘土 0.25~0.05 卵石 100~500
粉質砂土 0.5~1.00 漂石(無砂質填充) 500~1000
3輕型井點布置及及計算
井點布置以有效地降低地下水、有利于施工運行為前提。應根據(jù)基坑大小與深度、土質、地下水位高低與流向、降水深度要求等確定。
3.1平面布置
平面布置根據(jù)基坑形狀來確定,當溝槽寬度小于6m,可采用單排線狀井點,布置于地下水流的上游一側;如寬度大于6m或土質不良,則用雙排線狀井點;面積較大的基坑宜用環(huán)狀井點。井點管距基坑邊一般1m左右。
3.2高程布置
井點降水深度H
H≥H1+△h+iL+l
式中H-井點管的埋置深度(m);
H1-井點管埋設面至基坑底面的距離(m);
△h-降水后地下水位至基坑底面的安全距離,一般取0.5~1m;
L-井點管中心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離(m);
i-降水曲線坡度,雙排或環(huán)狀井點為1/10,單排為1/4~1/5;
L-濾管長度(m)
井點管標準長度一般為6m,如計算出的H值大于6m,可降低井點的埋置面,將埋置面布置在接近地下水位線(事先挖槽)。使降水深度增加。當一級降水達不到降水深度時,可采用二級井點。井點管露出地面長度一般為0.2m。
3.3井點計算
計算涌水量Q:
Q=1.366K(2H0-S)S/lgR-lgX0
式中:Q-井點系統(tǒng)總涌水量(m3/d);
K-滲透系數(shù)(m/d);
H0-含水層有效帶深度(m);
R-抽水影響半徑,R=1.95S√H0K(m);
S-水位降低值(m);
X0-基坑假想半徑(m);
單根井點管最大出水量q:
q=65πdlK1/3
式中:q-井點管最大出水量(m3/d);
d-濾管直徑(m);
l-濾管長度(m);
井點管數(shù)量n:
n=Q/0.8q
井點間距D(m)
D=L/n
實際采用的井點管間距應與總管上接頭尺寸相適應。即采用0.8、1.2、1.6或2.0m。
4輕型井點輕型井點系統(tǒng)安裝與運用
4.1井點系統(tǒng)安裝
井點系統(tǒng)的安裝程序是:先放總管,再埋設井點管,用彎聯(lián)管將井點管與總管接通,然后進行抽水設備的安裝與調試。
井點管埋設采用水沖法,它分為沖孔與埋管兩個過程。沖孔時,先用起重設備將直徑70mm的沖管吊起并插在井點的位置上,然后開動高壓水泵,將土沖松,沖孔時將沖管垂直插入土中,并作上下左右擺動,以加劇土體松動,邊沖邊沉。沖孔深度大于井點管埋深0.5m,以防止沖管撥出后部分土砂粒沉于孔底而影響井點管的埋深。
井孔沖孔后,立即拔出沖管,插入井點管,并在井點管與孔壁之間迅速填灌砂濾層,以防孔壁坍塌,填砂至濾管頂1.5m以上,以保證水流暢通。井點填砂后,用粘土封口,以防漏氣。
4.2井點系統(tǒng)的使用與拆除
(1)井點系統(tǒng)安裝完畢后,進氣試抽,以檢查系統(tǒng)有無漏氣,開始抽水后一般不能停抽,因為時抽時停易引起井點管濾網(wǎng)堵塞。
(2)井點系統(tǒng)運行后要求連續(xù)工作,施工電源為雙電源,且二者能互相切換。
(3)主體工程施工完成并進行土方回填后,拆除井點系統(tǒng),借助倒鏈,拔出井點管,所留孔洞用砂土填實。
5工程實例
太倉新區(qū)婁江路污水管工程,原地面標高▽2.5m,地質情況為:高程▽1.0以上為粘土,▽1.0~▽-4.8為粉砂土,滲透系數(shù)K=2.16m/d,▽-4.8以下為淤泥質亞粘土,滲透系數(shù)K=0.03m/d,因滲透很小,為不透水層。地下水位標高為▽1.5m。溝槽底標高▽-2.0~▽-3.0,平均開挖深度為5.0m。溝槽底寬2.6m,開挖放坡為1:0.5,上口寬7.6m,擬在兩溝槽邊1m外布置雙排線狀井點,井點管長5m,濾水管長1m,管徑3.8cm。根據(jù)污水管兩井之間距離為50m,兩井之間為一施工區(qū)域,取溝槽長60m作為計算段進行井點計算。
根據(jù)公式計算:
井點埋深:H=5+0.5+0.1×4.8+1=6.98m。
總滲水量:Q=1.366×2.16×(2×6.3-4.5)×4.5/(lg32.4-lg18.93)=461m3
單管流量:q=65×3.14×0.038×1×2.161/3=10.03 m3
井點最少數(shù)量:n=461/(0.8×10.03)=58根
井點最大間距:D=120/58=2.06m
根據(jù)以上計算,井點埋深大于標準井點管長度6m,根據(jù)地下水位標高及上層1.5m為粘土,土質較好,故在兩側先挖1.2m深的槽,再插井點管,這樣保證了管底埋深,管口露出地面22cm,滿足使用要求。井點最大間距為2.06m,考慮溝槽開挖連續(xù)性,兩端頭不設井點管,加上井點管堵塞等不利因素及井點管標準間距,采用管距1.6m。溝槽開挖及井點布置見附圖。
現(xiàn)場井點安裝使用后,井點降水效果很好,溝槽底有著明顯的排水后的“干燥”現(xiàn)象,小雨情況下槽底無積水。但在輕型井點系統(tǒng)的工作過程中,存在著井點系統(tǒng)局部排水量低、井點出水間斷、不穩(wěn)定和因施工操作不當而使井點不起作用等現(xiàn)象,現(xiàn)將其原因分析如下:
(1)由于工程全長2km,沿線土層有變化,在設計計算時,井點管根數(shù)與間距均按假設為均質粉砂土層計算結果確定,而實際地質較復雜,局部含水層為亞粘土或粉砂層與亞粘土互層,K值小于設計取定K值時,影響到井點系統(tǒng)的總排水量,因此,出現(xiàn)井點系統(tǒng)的出水量差異。
(2)在輕型井點施工中,因施工操作不當而造成井點系統(tǒng)出水量間斷或失去排水作用的原因有以下三種:
①井點管沖孔內(nèi)濾料回填土不符合要求,有極個別的井點管甚至有不回填濾料的現(xiàn)象,因泥沙堵塞過濾器而使井點管不能吸水。
②沖孔封口不嚴,使井點系統(tǒng)真空度降低,主要填筑封口土料沒有用粘性土,封口土層厚度小于1m而造成。
③濾管外濾層綁扎不牢,在井點管沖沉中脫落,造成堵塞。
6結束語
基坑降水工作直接影響工程的安全及工期,若井點布置合理,運行、管理措施得力,可以確保工程施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踐證明,在蘇州沿江地區(qū),對于細砂、粉砂層的地層,采用輕型井點降水是一種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