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李育冬
內容摘要:本文將財政支出按性質分為消費性、經濟建設、文教科研、轉移支付四類,通過構建狀態(tài)空間模型進行變參數估計研究各項財政支出對居民消費動態(tài)影響。研究發(fā)現:財政支出中消費性支出擠出居民消費,經濟建設支出由促進居民消費轉為抑制,轉移性支出則促進了居民消費,而文教科研支出對居民消費影響不顯著,因此,優(yōu)化我國財政支出結構應作為財政支出政策的首要選擇。
關鍵詞:財政支出 擴大消費 經濟增長 政策取向 Kalman濾波
2013年我國經濟增速已經降至8%以下并形成“新常態(tài)”,其主要原因是經濟增長過度依賴于投資、出口雙驅動模式,而消費需求沒有有效發(fā)掘。本文著眼于研究財政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動態(tài)影響,進而得出完善財政支出的有益思路。
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財政支出與消費的關系進行研究,如Amano R A等(1998)從財政支出與居民消費的邊際效用相互關系展開研究,通過研究發(fā)現財政支出增加使居民消費的邊際效用上升,兩者保持相互促進的關系。Linnemann L等(2004)從政府支出對消費者福利影響角度開展分析,發(fā)現增加財政支出會使消費者福利增加,消費者支出上升,總需求相應增加,財政支出對消費有著正向影響。袁芳英(2010)在李嘉圖等價框架下構建跨期最優(yōu)化消費模型發(fā)現:短期內財政支出促進居民消費,產生“引致效應”;在長期財政支出則抑制居民消費,產生“擠出效應”。潘彬等(2008)利用中國省際面板數據構建模型發(fā)現東部、中部的財政支出對居民消費有正向促進作用,西部則有反向阻礙的作用。
財政支出對居民消費動態(tài)影響
(一)模型選取與構建
由于外部環(huán)境不斷變化,政府支出在不同時期對居民消費影響也不斷變化,而這種變化用固定參數模型無法表現出來,由此本文選用狀態(tài)空間模型進行變參數估計選取依據為:一是將反映系統(tǒng)真實情況的不可觀測變量(狀態(tài)向量)并入可觀測變量并一同得到估計結果,可以更加準確地衡量財政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動態(tài)影響;二是選用狀態(tài)空間模型構建TVP得出狀態(tài)向量的最優(yōu)估計,對樣本容量要求不大;三是當擾動項和初始狀態(tài)向量服從正態(tài)分布時,Kalman濾波能夠通過預測誤差分解計算似然函數,從而對模型中所有未知參數進行估計,并在得到新的觀測值后可以利用Kalman濾波連續(xù)修正狀態(tài)向量的估計。
TVP的狀態(tài)空間模型可表示為:
yt=Ztγ+xtβt+εt (1)
βt=ψβt-1+ηt (2)
其中yt為可觀測因變量;zt是具有固定系數γ的解釋變量集合;xt為帶有可變參數βt的解釋變量集合;βt必須利用yt,xt來估計,它的變動服從于AR(1)形式;ψ為系統(tǒng)矩陣;εt,ηt是相互獨立的連續(xù)不相關擾動項,且。
使用Kalman濾波得出最優(yōu)估計量是在擾動項和初始狀態(tài)向量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假設下,假定基于信息集合Yt的βt的估計量為bt,此時bt|t-1為bt在最小均方誤差下的一個最優(yōu)估計量:
bt|t-1=ψtbt-1 (3)
其中bt-1是基于信息集合Yt-1的βt-1估計量。此時估計誤差的協方差矩陣為:
Ft|t-1=ψtFt-1ψ`+Qt ,其中Ft-1=E[(βt-1 -bt-1)(βt-1-bt-1)`] (4)
式(3)、式(4)一起構成了預測方程;在得到新預測值yt后,修正原有預測方程為:
bt=bt|t-1+F t|t-1X`tPt-1(yt-Xtbt|t-1) (5)
Ft=F t|t-1-F t|t-1X`tPt-1XtF t|t-1 (6)
每得到一個觀測值時,Kalman濾波提供狀態(tài)向量的最優(yōu)估計。當所有T個觀測值都處理后,Kalman濾波基于信息集合產生當前與下期狀態(tài)向量的最優(yōu)估計,估計值包含了產生未來狀態(tài)向量與其預測值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為便于分析財政支出結構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根據財政支出性質將財政支出劃分為消費性、經濟建設、文教科研、轉移支付支出四部分,按上面的方法構建如下方程:
量測方程:
Ct=α+β1tHt+β2tYt+β3tCONt+ β4tECOt+β5tEDUt+β6tTRt+εt (7)
狀態(tài)方程:
βit=ψβit-1+ηt (8)
其中,Ct 為居民消費支出;Ht 為居民消費習慣,用前一期居民實際消費支出表示, Yt為居民可支配收入;CONt 、ECOt 、EDUt 、TRt 分別為財政支出中消費性、經濟建設、文教科研、轉移支付支出。
(二)數據來源及處理
本文考察期間為1978-2012年,數據取自《中國統(tǒng)計年鑒》、《新中國統(tǒng)計資料六十年匯編》,其中居民消費為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下居民消費數據;可支配收入通過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城鎮(zhèn)人口數的乘積加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鄉(xiāng)村人口數的乘積得到;本文2007年前消費性支出包含行政事業(yè)單位離退休支出、國防支出、行政管理費、價格補貼支出、債務利息支出;經濟建設支出包含基本建設支出、企業(yè)挖潛改造資金、地質勘探費用、科技三項費用、支援農村生產支出、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事業(yè)費用、工業(yè)交通商業(yè)等部門事業(yè)費;文教科研支出包含文教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費;轉移支付支出包含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社會保障補助支出。2007年后消費性支出包含一般公共服務、外交、國防、公共安全支出、城鄉(xiāng)社區(qū)事務、糧油物資儲備事務、國債還本付息支出、其他支出;經濟建設支出包節(jié)能環(huán)保、農林水事務、交通運輸、工商業(yè)金融等事務、國土資源氣象等事務、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支出;文教科研支出包含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媒、醫(yī)療衛(wèi)生支出;轉移支付支出包含社會保障和就業(yè)、住房保障支出。
為提高估計精度,采用1978年CPI折算所有數據;為便于估計彈性系數,對所有數據取對數。式(8)變?yōu)椋篹ndprint
LNCt=α+β1tLNHt+β2tLNYt+ β3tLNCONt+β4tLNECOt+β5tLNEDUt+β6tLNTRt+εt (9)
其中βit 為各因素對居民消費的彈性系數。
(三)結果分析
通過OLS估計,發(fā)現文教科研支出變量的參數不顯著,去掉不顯著變量后得:
LNCt=0.638LNHt+0.252LNYt-
t (9.28) (11.24)
0.274LNCONt+0.447LNECOt+
(7.52) (-18.34)
0.083LNTRt (10)
(2.90)
對各序列變量做平穩(wěn)性檢驗, ADF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殘差序列εt在1%顯著性水平下拒絕H0,接受不存在單位根的結論,殘差序列是平穩(wěn)的。說明(10)式的回歸結果是可信的,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可進行狀態(tài)空間模型估計。
在(10)式的基礎上采用狀態(tài)空間模型估計,得:
LNCt=β1tLNHt+β2tLNYt+β3tLNCONt
z (10.07) (12.00) (7.77)
+β4tLNECOt+β5tLNTRt (11)
(-19.64) (3.06)
上式TVP采用極大似然方法和Kalman濾波方法分別估計量測方程與狀態(tài)方程的未知參數,衡量系數是否顯著采用正態(tài)分布的z統(tǒng)計量。
β1t、β2t、β3t、β4t、β5t的估計值如圖1所示,其中消費習慣與可支配收入對居民消費的影響走勢呈現相反情況,印證了迭代估計結果是可信的,即在收入較低的時候,居民消費很大程度上受到收入限制,而隨著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在消費上可進行選擇,逐步由收入主導消費轉變?yōu)橄M習慣主導,收入對消費的影響效應不斷弱化。財政支出中各分類支出都隨著時間不斷變化,其中消費性支出對居民消費呈現擠出效應,總體波動很大,在1986年與2010年前后達到擠出效應尤為明顯;經濟建設支出在1978-1988年對居民消費的引致效應不斷增加,有利的促進了消費,1989年后經濟建設支出總體平穩(wěn),對居民消費的引致效應趨勢性減弱,在2009年后變?yōu)閿D出效應,原本促進居民消費的效應變?yōu)樽璧K;轉移支付支出對居民消費有引致效應,總體上十分穩(wěn)定,在1978-2007年變化不大,在2008年后對居民消費的促進作用緩慢上升。
將得出的估計結果結合財政支出各分類數據加以驗證,為避免財政支出分類與統(tǒng)計口徑影響,對比1978年與2006年財政支出中同樣口徑的行政管理費,1978年我國消費性財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費為49.09億元,2006年為7571.05億元,28年增長了154倍,扣除物價因素增長了33.7倍,而同期我國財政支出增長9.4倍,1978年行政管理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為4.65%,而2006年達到18.73%。行政管理費高企代表代表了我國政府消費性支出膨脹必然減少了財政支出用于經濟建設、科學文教、轉移支付方面的給付比例,削弱了財政的資源配置與收入分配的功能,反映出我國政府支出結構不合理,消費性支出有待壓縮的狀況,印證了消費性支出對居民消費擠出的結論。
經濟建設支出在1978-2008年對居民消費都起到引致效應,彈性系數>0,反映出財政經濟建設支出擴大了投資,促進就業(yè),使國民收入增加,經濟增長,進一步帶動可支配收入增加,刺激了居民消費,在物價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總需求擴大;在2009年之后,經濟建設支出對居民消費轉為了擠出效應,這階段就業(yè)增加緩慢,表現為財政支出擠出投資,進一步反應出我國政府支出結構不合理,需要政府財政支出的方面投入不足,居民不得不減少消費加以彌補。
我國財政的轉移支付支出對居民消費有引致效應,彈性系數逐年緩慢上升,在2008年后增長有加快趨勢,反應出隨著我國轉移支付支出的不斷擴大,社會保障功能不斷完善,居民減少了預防性儲蓄并促進了居民消費。
我國財政支出改善思路
財政支出中消費性支出擠出居民消費,經濟建設支出由促進居民消費轉為抑制,轉移性支出則促進了居民消費,而文教科研支出對居民消費影響不顯著。目前我國財政支出的結構不合理,具體表現為財政支出中用于消費性支出、經濟建設支出資金過多,而在轉移支付、文教科研方面支出較少,導致整體上財政支出擠出了居民消費。由此對財政支出政策提出改革思路:應將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作為首要選擇,將消費性支出、經濟建設支出向投入明顯偏低的轉移支付、文教科研支出方面傾斜,擴大社會保障、基礎教育、科學研究、公共衛(wèi)生等公共福利方面的財政投入,改善資源配置不均衡的情況,強化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扶助力度。同時應加強財政支出的預算管理和支出監(jiān)管,壓縮不必要的消費性支出、經濟建設支出。
參考文獻:
1.Amano R A,Wirjanto T S.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and the Permanent Income Model[J].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1998(1)
2.Linnemann L,Schabert A. Can Fiscal Spending Stimulate Private Consumption?[J]. Economics Letters,2004(82)
3.袁芳英.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對Barro-Ricardo等價之謎的中國經驗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0(1)
4.潘彬,楊光.基于省際面板數據分析的地方政府支出與消費效應研究[J].消費經濟,2008(1)endprint
LNCt=α+β1tLNHt+β2tLNYt+ β3tLNCONt+β4tLNECOt+β5tLNEDUt+β6tLNTRt+εt (9)
其中βit 為各因素對居民消費的彈性系數。
(三)結果分析
通過OLS估計,發(fā)現文教科研支出變量的參數不顯著,去掉不顯著變量后得:
LNCt=0.638LNHt+0.252LNYt-
t (9.28) (11.24)
0.274LNCONt+0.447LNECOt+
(7.52) (-18.34)
0.083LNTRt (10)
(2.90)
對各序列變量做平穩(wěn)性檢驗, ADF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殘差序列εt在1%顯著性水平下拒絕H0,接受不存在單位根的結論,殘差序列是平穩(wěn)的。說明(10)式的回歸結果是可信的,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可進行狀態(tài)空間模型估計。
在(10)式的基礎上采用狀態(tài)空間模型估計,得:
LNCt=β1tLNHt+β2tLNYt+β3tLNCONt
z (10.07) (12.00) (7.77)
+β4tLNECOt+β5tLNTRt (11)
(-19.64) (3.06)
上式TVP采用極大似然方法和Kalman濾波方法分別估計量測方程與狀態(tài)方程的未知參數,衡量系數是否顯著采用正態(tài)分布的z統(tǒng)計量。
β1t、β2t、β3t、β4t、β5t的估計值如圖1所示,其中消費習慣與可支配收入對居民消費的影響走勢呈現相反情況,印證了迭代估計結果是可信的,即在收入較低的時候,居民消費很大程度上受到收入限制,而隨著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在消費上可進行選擇,逐步由收入主導消費轉變?yōu)橄M習慣主導,收入對消費的影響效應不斷弱化。財政支出中各分類支出都隨著時間不斷變化,其中消費性支出對居民消費呈現擠出效應,總體波動很大,在1986年與2010年前后達到擠出效應尤為明顯;經濟建設支出在1978-1988年對居民消費的引致效應不斷增加,有利的促進了消費,1989年后經濟建設支出總體平穩(wěn),對居民消費的引致效應趨勢性減弱,在2009年后變?yōu)閿D出效應,原本促進居民消費的效應變?yōu)樽璧K;轉移支付支出對居民消費有引致效應,總體上十分穩(wěn)定,在1978-2007年變化不大,在2008年后對居民消費的促進作用緩慢上升。
將得出的估計結果結合財政支出各分類數據加以驗證,為避免財政支出分類與統(tǒng)計口徑影響,對比1978年與2006年財政支出中同樣口徑的行政管理費,1978年我國消費性財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費為49.09億元,2006年為7571.05億元,28年增長了154倍,扣除物價因素增長了33.7倍,而同期我國財政支出增長9.4倍,1978年行政管理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為4.65%,而2006年達到18.73%。行政管理費高企代表代表了我國政府消費性支出膨脹必然減少了財政支出用于經濟建設、科學文教、轉移支付方面的給付比例,削弱了財政的資源配置與收入分配的功能,反映出我國政府支出結構不合理,消費性支出有待壓縮的狀況,印證了消費性支出對居民消費擠出的結論。
經濟建設支出在1978-2008年對居民消費都起到引致效應,彈性系數>0,反映出財政經濟建設支出擴大了投資,促進就業(yè),使國民收入增加,經濟增長,進一步帶動可支配收入增加,刺激了居民消費,在物價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總需求擴大;在2009年之后,經濟建設支出對居民消費轉為了擠出效應,這階段就業(yè)增加緩慢,表現為財政支出擠出投資,進一步反應出我國政府支出結構不合理,需要政府財政支出的方面投入不足,居民不得不減少消費加以彌補。
我國財政的轉移支付支出對居民消費有引致效應,彈性系數逐年緩慢上升,在2008年后增長有加快趨勢,反應出隨著我國轉移支付支出的不斷擴大,社會保障功能不斷完善,居民減少了預防性儲蓄并促進了居民消費。
我國財政支出改善思路
財政支出中消費性支出擠出居民消費,經濟建設支出由促進居民消費轉為抑制,轉移性支出則促進了居民消費,而文教科研支出對居民消費影響不顯著。目前我國財政支出的結構不合理,具體表現為財政支出中用于消費性支出、經濟建設支出資金過多,而在轉移支付、文教科研方面支出較少,導致整體上財政支出擠出了居民消費。由此對財政支出政策提出改革思路:應將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作為首要選擇,將消費性支出、經濟建設支出向投入明顯偏低的轉移支付、文教科研支出方面傾斜,擴大社會保障、基礎教育、科學研究、公共衛(wèi)生等公共福利方面的財政投入,改善資源配置不均衡的情況,強化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扶助力度。同時應加強財政支出的預算管理和支出監(jiān)管,壓縮不必要的消費性支出、經濟建設支出。
參考文獻:
1.Amano R A,Wirjanto T S.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and the Permanent Income Model[J].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1998(1)
2.Linnemann L,Schabert A. Can Fiscal Spending Stimulate Private Consumption?[J]. Economics Letters,2004(82)
3.袁芳英.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對Barro-Ricardo等價之謎的中國經驗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0(1)
4.潘彬,楊光.基于省際面板數據分析的地方政府支出與消費效應研究[J].消費經濟,2008(1)endprint
LNCt=α+β1tLNHt+β2tLNYt+ β3tLNCONt+β4tLNECOt+β5tLNEDUt+β6tLNTRt+εt (9)
其中βit 為各因素對居民消費的彈性系數。
(三)結果分析
通過OLS估計,發(fā)現文教科研支出變量的參數不顯著,去掉不顯著變量后得:
LNCt=0.638LNHt+0.252LNYt-
t (9.28) (11.24)
0.274LNCONt+0.447LNECOt+
(7.52) (-18.34)
0.083LNTRt (10)
(2.90)
對各序列變量做平穩(wěn)性檢驗, ADF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殘差序列εt在1%顯著性水平下拒絕H0,接受不存在單位根的結論,殘差序列是平穩(wěn)的。說明(10)式的回歸結果是可信的,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可進行狀態(tài)空間模型估計。
在(10)式的基礎上采用狀態(tài)空間模型估計,得:
LNCt=β1tLNHt+β2tLNYt+β3tLNCONt
z (10.07) (12.00) (7.77)
+β4tLNECOt+β5tLNTRt (11)
(-19.64) (3.06)
上式TVP采用極大似然方法和Kalman濾波方法分別估計量測方程與狀態(tài)方程的未知參數,衡量系數是否顯著采用正態(tài)分布的z統(tǒng)計量。
β1t、β2t、β3t、β4t、β5t的估計值如圖1所示,其中消費習慣與可支配收入對居民消費的影響走勢呈現相反情況,印證了迭代估計結果是可信的,即在收入較低的時候,居民消費很大程度上受到收入限制,而隨著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在消費上可進行選擇,逐步由收入主導消費轉變?yōu)橄M習慣主導,收入對消費的影響效應不斷弱化。財政支出中各分類支出都隨著時間不斷變化,其中消費性支出對居民消費呈現擠出效應,總體波動很大,在1986年與2010年前后達到擠出效應尤為明顯;經濟建設支出在1978-1988年對居民消費的引致效應不斷增加,有利的促進了消費,1989年后經濟建設支出總體平穩(wěn),對居民消費的引致效應趨勢性減弱,在2009年后變?yōu)閿D出效應,原本促進居民消費的效應變?yōu)樽璧K;轉移支付支出對居民消費有引致效應,總體上十分穩(wěn)定,在1978-2007年變化不大,在2008年后對居民消費的促進作用緩慢上升。
將得出的估計結果結合財政支出各分類數據加以驗證,為避免財政支出分類與統(tǒng)計口徑影響,對比1978年與2006年財政支出中同樣口徑的行政管理費,1978年我國消費性財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費為49.09億元,2006年為7571.05億元,28年增長了154倍,扣除物價因素增長了33.7倍,而同期我國財政支出增長9.4倍,1978年行政管理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為4.65%,而2006年達到18.73%。行政管理費高企代表代表了我國政府消費性支出膨脹必然減少了財政支出用于經濟建設、科學文教、轉移支付方面的給付比例,削弱了財政的資源配置與收入分配的功能,反映出我國政府支出結構不合理,消費性支出有待壓縮的狀況,印證了消費性支出對居民消費擠出的結論。
經濟建設支出在1978-2008年對居民消費都起到引致效應,彈性系數>0,反映出財政經濟建設支出擴大了投資,促進就業(yè),使國民收入增加,經濟增長,進一步帶動可支配收入增加,刺激了居民消費,在物價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總需求擴大;在2009年之后,經濟建設支出對居民消費轉為了擠出效應,這階段就業(yè)增加緩慢,表現為財政支出擠出投資,進一步反應出我國政府支出結構不合理,需要政府財政支出的方面投入不足,居民不得不減少消費加以彌補。
我國財政的轉移支付支出對居民消費有引致效應,彈性系數逐年緩慢上升,在2008年后增長有加快趨勢,反應出隨著我國轉移支付支出的不斷擴大,社會保障功能不斷完善,居民減少了預防性儲蓄并促進了居民消費。
我國財政支出改善思路
財政支出中消費性支出擠出居民消費,經濟建設支出由促進居民消費轉為抑制,轉移性支出則促進了居民消費,而文教科研支出對居民消費影響不顯著。目前我國財政支出的結構不合理,具體表現為財政支出中用于消費性支出、經濟建設支出資金過多,而在轉移支付、文教科研方面支出較少,導致整體上財政支出擠出了居民消費。由此對財政支出政策提出改革思路:應將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作為首要選擇,將消費性支出、經濟建設支出向投入明顯偏低的轉移支付、文教科研支出方面傾斜,擴大社會保障、基礎教育、科學研究、公共衛(wèi)生等公共福利方面的財政投入,改善資源配置不均衡的情況,強化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扶助力度。同時應加強財政支出的預算管理和支出監(jiān)管,壓縮不必要的消費性支出、經濟建設支出。
參考文獻:
1.Amano R A,Wirjanto T S.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and the Permanent Income Model[J].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1998(1)
2.Linnemann L,Schabert A. Can Fiscal Spending Stimulate Private Consumption?[J]. Economics Letters,2004(82)
3.袁芳英.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對Barro-Ricardo等價之謎的中國經驗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0(1)
4.潘彬,楊光.基于省際面板數據分析的地方政府支出與消費效應研究[J].消費經濟,200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