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清時期,由于拉哈蘇蘇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對外貿易發(fā)展具有先天優(yōu)勢,因此沙俄不斷地以各種借口來強占該地,強設海關收取關稅。甲午戰(zhàn)爭后清政府為了支付巨額欠款,增設拉哈蘇蘇海關,以關稅為抵押來還債。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拉哈蘇蘇海關實行外籍稅務司制度,由英國人直接把持,從而攫取了長達21年的關稅利潤。日本侵略東北后,拉哈蘇蘇海關又成為其囊中之物,完全成為日本操縱的殖民機構。從拉哈蘇蘇海關的設立,以小窺大可看清近代以來黑龍江海關典型的殖民性特征。
[關鍵詞]拉哈蘇蘇海關;黑龍江;清政府;外籍稅務司;殖民性
[中圖分類號]K31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4)07-0058-02
[作者簡介]楊光(1978-),女,黑龍江牡丹江人,助理研究員,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專門史博士,研究方向:民族史、經濟史。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明清以來黑龍江下游少數民族社會文化變遷研究”,項目編號:12E020; 2014年度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產業(yè)融合視角下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藝開發(fā)研究”。
一、拉哈蘇蘇海關設立前的歷史背景
歷史悠久的拉哈蘇蘇(現同江)曾是赫哲族世居地之一,自從清代中期以來外來移民的不斷涌入,拉哈蘇蘇社會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fā)展,出現繁榮的景象,給對外貿易發(fā)展帶來良好的契機。
(一)晚清時期拉哈蘇蘇社會經濟的興起
光緒三十年(1904),雖地處偏遠,但瀕臨沙俄,具有外貿地理優(yōu)勢的拉哈蘇蘇,吸引著一些頭腦靈活、具有商業(yè)意識的漢族商人前來投資開店。拉哈蘇蘇為赫哲語,指老屋,原為赫哲族世居地之一。當越來越多的漢族移民涌入后,當地的民族結構發(fā)生變化,漢族移民投資開設的私人店鋪開始僅為零星幾家,專為開展對沙俄貿易而開設。受利益趨使,移民開設店鋪逐年增多,商人原籍也擴大到廣東等地。交易主營關內日用品、農作物與赫哲族土特品相互間的買賣,對于赫哲族社會的商品流通具有重要意義。
光緒三十二年(1905),拉哈蘇蘇臨江州地區(qū)有十余家店鋪,而最為興盛的則是旅店業(yè)。[1]清政府在宣統(tǒng)二年(1910)夏成立商務會。拉哈蘇蘇商肆興起,帶動了更為偏遠的黑龍江下游地區(qū)的社會經濟。據清朝學者曹廷杰考察海參崴、伯力、雙城子、紅土巖、彥楚河(現大部分多歸屬于俄羅斯地區(qū))五處,漢族移民商人開設的“坐商”林立,“大小肆點三百余家,各立門市,坐賈營生”[2]。
(二)沙俄對拉哈蘇蘇的強占
拉哈蘇蘇作為通商口岸有近百年的歷史。而沙俄在黑龍江地區(qū)的貿易活動從1871年就開始了,當時主要是從松花江運送各種商品。拉哈蘇蘇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即為黑龍江、松花江匯合處,在江河貨運中具有先天優(yōu)勢且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而被稱為“三姓險要,吉江兩省水陸門戶”。[3]隨著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展,1904年拉哈蘇蘇地區(qū)成立了各種商號與俄國商人進行貿易活動。
早在清政府允許中東鐵路公司船只航行松花江之前,沙俄的船只已多次闖入松花江。19世紀下半期,沙俄大舉侵略我國東北地區(qū),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大片土地被沙俄強占,原來屬于中國的內河黑龍江逐漸成為中俄邊界河,其戰(zhàn)略地位漸顯重要,而拉哈蘇蘇所處的要隘更是重中之重。面對沙俄對拉哈蘇蘇頻頻進犯,1882年清政府在拉哈蘇蘇附近地區(qū)增設協衙門,添設官兵,加強對沙俄的防衛(wèi)力量。1896年,“俄人乘我邊陲空虛,越界設關,稽查出入口貨物,征收捐稅。俄國既未照會清朝政府,地方官吏也沒有揭報中央?!保?]1898年7月,三姓副都統(tǒng)衙門奏報吉林將軍稱“五月十八日據戍守黑河口卡倫(即今黑龍江省同江市三江口)防御喜升報呈”,沙俄“巴拉噶子船使二只計令停泊二十余日,五月初九日到卡聲稱“江水過淺,不能上駛”,打算在江南借地一段,“長十丈寬五丈,蓋房數間”,“以三年為期”。俄船已在欲停泊之南岸,“挖有地窨子一座”,“內筑土爐,以備烙做咧吧,以充兵食”[5]。
可見沙俄已看中此處水路暢通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以“借地”為名,謀劃長期強占該地區(qū)。同時,沙俄還派遣官兵在拉哈蘇蘇屯江岸肆意占地建房設庫,用于看管轉運松花江中東鐵路的鋼材、木料等。1899年,沙俄已在拉哈蘇蘇建立所謂的“庫房”40余間,但是還繼續(xù)以各種借口,如幫助修建關帝廟,實則以擴大強占拉哈蘇蘇為目的。至1900年,僅沙俄中東鐵路公司在拉哈蘇蘇占地兩年多,建立房屋80余座。
隨著沙俄侵占拉哈蘇蘇土地越來越多,為使侵占合理且合法化,1902年,沙俄自行出臺了《俄人租拉哈蘇蘇荒地草約》,即“吉林三姓所屬拉哈蘇蘇地方,俄人擬租荒地,作為輪船碼頭及田莊牧廠。已酌議草約章程,請飭部核議?!保?]對于沙俄這種惡劣的強租要求,當時的吉林將軍長順沒有采取強硬回絕,而是模棱兩可,這更加縱容了沙俄侵占拉哈蘇蘇設關收稅的步伐。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俄人乘我邊陲空虛,越界設關,稽查出入口貨物,征收關稅。當設關時,俄官既未照會我將軍、都統(tǒng),而地方官亦未揭報”。[7]但是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對于侵占中國主權,無視中國關稅權的野蠻做法置若罔聞。直到1902年清政府才意識到俄國越界設關的嚴重后果。雖然當時三姓副都統(tǒng)在拉哈蘇蘇查收俄國來往船只的關稅,吉林將軍也多次向俄方提出裁撤俄國稅關,但是俄方多加狡辯,依然我行我素。據徐世昌的《東三省政略》記載,俄人當時在拉哈蘇蘇“占地建房,布置整齊,稅關附近,儼然市區(qū)”。[8]
二、拉哈蘇蘇海關設立后由英國長期獨占
《辛丑條約》簽訂后,為了償還巨額債款,清政府決定增設海關,以關稅為抵押來還債。1909年7月1日,哈爾濱海關稅務司葛諾瓦洛夫通告,即日起在哈爾濱及三姓設立江關,在拉哈蘇蘇設立關卡稽查。[9]即意味著在黑龍江地區(qū)沿著松花江自上而下增設哈爾濱、三姓和拉哈蘇蘇海關,其中拉哈蘇蘇海關正式建立于1910年。
新增的三處海關中,拉哈蘇蘇建立時間最晚,位置最為偏遠,名氣也相對較小,但是該地區(qū)歷史悠久。史料記載,西周時期,拉哈蘇蘇地區(qū)隸屬于肅慎部,唐朝時期屬河北道黑水府所轄,遼代屬東部道五國部,明朝時屬努爾干都司,清朝時期歸屬于吉林將軍下轄的三姓副都統(tǒng)轄區(qū)。
拉哈蘇蘇海關自英國人初設起就帶有濃重的殖民主義色彩,而海關的日常管理也由英國人負責。作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理所當然地應擁有海關自主權,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早在1843年被迫簽訂的《海關稅則》,關稅自主權就已被剝奪。而《天津條約》的簽訂,更是強化了海關殖民地性質。尤其是海關外籍稅務司制度出現,半殖民地性質的海關開始以制度形式固定下來。
拉哈蘇蘇海關設有總辦、處事長、簽字手、文書、技師等崗位,人員國籍復雜,主要為英、中、俄、日籍。1910年,中俄松花江自由行船章程成立。[10]依據該章程,海關負責沿江上下30華里過往大小船只的檢查、驗收、收稅等工作。據《拉哈蘇蘇分卡暫行試辦章程》規(guī)定:“凡由黑龍江開來之船欲往上游者,到拉哈蘇蘇時,必須將該船艙口單兩份呈驗。該船所載貨物暨標識、件數等事情,均需于單內一一注明;并起運之處、起往之處,每處各具一單。由本卡將艙口單于貨物核對后,一份存于本卡備查,一份由本卡簽名蓋印,用函封固。交給船主和與該船有責任之經理人,到經過之第一關呈遞。如有事故,即由本卡于此單內注明。”[6]英國霸占拉哈蘇蘇海關長達21年,其間共收到稅款達630萬~820萬大洋之間。[11]
三、日本對拉哈蘇蘇海關的強行接管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了東北地區(qū),以武力強行接管了拉哈蘇蘇海關,并按照日本關東軍所制定的“稅關官制”、“稅關分科規(guī)章”和“稅關管轄區(qū)域”規(guī)章制度來進行管理。這些管理制度,從機構到人員的設置都直接為日本帝國主義服務,各關卡主要職務都由日本人來擔任。同時,還大幅度降低了日貨的進口稅率,對于軍用物資更是一路綠燈。拉哈蘇蘇海關已完全淪為日本的殖民機構。
從拉哈蘇蘇海關的設立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具有典型的殖民性特征,近代帝國主義國家利用海關對華進行政治、經濟控制,拉哈蘇蘇海關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無視中國主權,推行殖民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參考文獻]
[1]同江縣志編纂委員會蓖江縣志[M]鄙蝦: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201
[2](清)曹廷杰蔽韃利亞東偏紀要[M]繃珊4允楠鄙蜓:遼沈書社,1985:37
[3](清)王肇鋐敝卸斫喚緄孛表[M]鼻宕邊疆史料抄稿件本匯編(第7冊):513
[4]征榷考?四征商關市[M]被食續(xù)文獻通考(卷三十二)
[5]中國邊疆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吉林省檔案館比姓副都統(tǒng)衙門為俄人欲在黑河口南岸借地蓋房事給將軍衙門咨文[C]倍北邊疆檔案選輯(103冊)[M]憊鵒: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55-158
[6]步平,郭蘊深,張宗海,黃定邊倍北國際約章匯釋(1689—1919年)[M]憊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230—232,454
[7]光緒三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東三省總份徐、署吉林將軍朱致外務部電
[8]徐世昌奔搶哈蘇蘇稅關[M]倍三省政略(卷3)
[9]呂秀蓮焙諏江地方簡史[M]憊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254—255
[10]郭廷以敝泄近代史事日志(下)[M]北本:中華書局:1363
[11]胡珀貝雍照蘢宕迓淶獎囈重地——以拉哈蘇蘇設治始末為中心[J]奔涯舅勾笱社會科學學報,2009(5)
(責任編輯:牟洪波)